书城社科图书情报学论集:续编
11416800000034

第34章 浅谈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梁桂兰

【摘要】 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图书馆古籍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古籍资源 开发利用

古籍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主要收藏在图书馆和博物馆中。高校作为古籍的重要收藏地,收藏着大量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古籍。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好这批珍贵的古籍资源,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在古籍开发与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偏重于保护、忽视开发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就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做初步的探讨。

一、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现状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目前图书馆拥有文献170余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10万册,电子文献60万册。纸质文献中,清代以前的珍贵文献近8万册。校本部图书馆现设有1个古籍文献特藏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被甘肃省确定为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少数民族文学和西北地方史志研究级收藏单位。馆藏藏文古籍最具特色,约有4000余种,代表性的如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师徒宗喀巴、克珠、嘉察的全集、五世达赖喇嘛全集、拉卜楞寺活佛历世嘉木样的全集等。最具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当推藏文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共105函,系用金粉、朱砂、墨汁三色,经明万历至清道光前后200余年手抄而成,弥足珍贵。此外,还有日本影印出版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和三种汉文版本《大藏经》,多种民族文字的合璧文献手抄本《清文鉴总纲》,《四体合璧文鉴》(汉文、满文、藏文、蒙古文),以及多种研究伊斯兰教、穆斯林文化的著述。在众多馆藏古籍中,中文古籍约有6万册,主要涵盖历史学、哲学、文学等方面。

二、西北民族大学古籍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西北民族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过去一直不被重视,图书馆的古籍图书通常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因此重视保护而轻视开发利用。近年来,由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飞速发展,使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但从目前西北民族大学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总体情况上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书馆馆藏古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有的书经自然磨损与人为破坏受损后,十分珍稀,复本量极少。加之有些古籍纸张已严重受损,又缺乏现代化的拯救设备,而古籍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存在,本身就具有十分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其双重价值导致了其经济价值的日益高涨。因此,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仍然在运用传统的戒备森严的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古籍书实际上成了图书馆的一个“门面”,其学术研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形之中在古籍书和古籍读者之间立起了一道屏障,严重地影响了读者的借阅情绪,也使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受到了阻碍。

西北民族大学古籍开发整理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在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民族大学开始着手整理一批重要的馆藏古籍。针对中文古籍,目前已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书目分编。按照著者、书名、分类目录编制了古籍书目录并已进入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实现了馆内资源共享和现代化管理。同时还编制了善本书书目以及碑帖精品。而藏文古籍的整理工作刚刚开始,目前正在进行目录建设工作和藏文古籍的书目中文翻译工作。

这一系列工作推进了古籍的整理和数字化管理进程,使部分古籍得以再生,也使众多科研工作者从中受益。但总的来看,整理开发古籍的速度还很慢。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共藏藏文古籍40000余种,中文古籍6万余册,其中珍善本近6000部。同时还有数量可观的特藏图书,如抄稿本、拓片等可为广大读者提供充足的资料,但实际上近几年古籍借阅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仅从2006年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借阅的统计情况来看,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者面窄,主要集中在藏语言文化学院、格萨尔研究院、少数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等少数学院,其中教师和研究生所占比例略高,本科生极少,校外读者寥寥无几。二是借阅古籍的数量少,2006年一年藏文古籍借阅量为230人次,但借阅对象十分集中,只有藏语言文化学院、格萨尔研究院、少数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和数学系的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借阅藏文古籍。其中163人次来自于藏语言文化学院、9人次来自于格萨尔研究院、39人次来自于少数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12人次来自于数学系、7人次来自于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平均借阅古籍的数量大约占库存古籍总册数的0.5%。而230人次的借阅量具体到借阅者时,只涉及30位教师和博士生和硕士生、1位本科生和1位留学生。中文古籍2006年的借阅量为67人次,借阅者分别来自于历史学院、“两课”部、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具体有43名不同的教师和博士生以及硕士生借阅了中文古籍。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古籍这一文化瑰宝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的,更没有发挥其社会功能。

三、西北民族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在新形势下已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不可回避的课题。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就是图书馆古籍部门通过对馆藏古籍文献的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古籍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挖掘出来,提供给广大读者的一种文献服务方式。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门多年来进行的编制目录和各种检索工具工作,实质上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开发工作,面对现代信息环境,这种服务已呈现滞后趋势,因此必须努力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古籍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才能使我校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得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首先必须注重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完善现有的目录体系,实现对所藏古籍资源的揭示性开发,并力争编出更新、更完善的书本式目录。这种目录可以是本馆的,也可以是地区性联合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自己的馆藏,为古籍深层次开发提供先决条件。其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中文善本书目数据库模式,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研制、开发适用于国内古籍的应用软件,与公共馆联合,建立属于自己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最后,针对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无法兼容藏文古籍这一技术难题,图书馆可与我校中国少数民族信息研究院联合攻关,争取尽早解决这一难题,是藏文古籍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利用图书馆是每个人的权利,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更是每一个古籍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读者工作,历来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应针对读者少、读者层次相对较高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藏借阅机制,如购置一些价格较低的影印或复印的常用古籍,建立开架书库,从而减少对一些常用古籍的磨损;适当减少和放宽对善本书的使用限制,以便吸引更多的古籍读者;对一些文物级的善本,在使用时,事先予以复制,让读者通过阅览复制品,实现古籍的再生与利用;积极吸引校外读者,适当收费,提高西北民族大学古籍在社会上的利用率。此外还要努力做好古籍的宣传、评价工作,帮助读者了解,选读古籍,增加学生对古籍的兴趣,从而扩大古籍的社会效益。

声誉、信誉是图书馆的生命,拥有了良好的声誉、信誉,方能争取到项目和资金。而良好的声誉、信誉又来自于对读者提供周到、便利、全面的服务。只有提高每个古籍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才能早日走上古籍开发之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应注重摸清自己的馆藏资源,摆正藏与用的关系,以“尊重历史,保护文献”为宗旨,采取古籍整理出版、原版影印与整旧如新相结合的方法,与出版社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尽快搞好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应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开发古籍资源的有利保证。同时主动去“盘活”古籍文献资源,把目光放到整个社会文化大市场上去。广泛吸收古籍整理方面人才,从深层次上开发利用古籍,如与各级出版单位和校内古籍所建立合作关系,将有价值的、市场上需求的古籍文献提供出来,以寻求到资金和项目,达到古籍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总之,在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上,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应与其他高校图书馆之间互相联系,取长补短,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与全国其他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一道,发挥自身优势,把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做得更好,重现古籍的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

(1)卢正言.我国现存古籍究竟有多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石云程.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