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11415700000057

第57章 《西线无战事》

〔德国〕埃里希·雷马克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898~1970年)年仅31岁。而这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竟是作者用6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成的。它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500万册,从而使出身寒微、经常要为生存而奋斗的年轻的退伍军人雷马克一举成名,并成为世界级的作家。

本书成书于1929年,当时,作者在作家得到美誉的同时,日趋嚣张的纳粹也紧紧盯住了这位以渎神态度写战争的年轻人。1930年,美国拍摄的同名电影《西线无战事》在柏林上映之际,纳粹党魁戈培尔唆使希特勒青年团捣毁了上映该片的剧院。1931年,雷马克流亡瑞士,继而移民美国。1937年希特勒上台后,《西线无战事》被列为禁书,作者本人也于1938年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留在德国的妹妹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纳粹判处死刑。

我是保罗·博伊默尔,19岁,一个德国兵士。经过10个星期的军事训练后,我们被送上了前线。

战争可不像老师和报纸上说的那样美好和浪漫。死亡、恐怖、肮脏,时时都威胁着我们。我们连150人刚到前线换防,一夜之间就被对方的炮弹报销了近80个。这倒好,面包、香肠和香烟每人都可以分双份了。渐渐习惯了战争的炮火,我们在木箱上聊天、打牌,然后掀开盖子解手;回忆起军训的情景,我们都异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要来打仗;想起在军训时虐待恰登的希默尔施托斯,我们恨得牙痒。法军的炮火开始不停地向我们的阵地倾泻,新兵们吓得屁滚尿流,有两个吓疯了。一匹马被炸伤了,拖着肠子哀鸣奔跑。我们钻进坟地,以死人和棺材掩护着自己。

希默尔施托斯因为不小心体罚了某位上级的儿子,也被解职调到了前线。我们几个狠狠报复了他,但恰登也为此被关了一天禁闭。晚上,我和卡特冒险偷了一只鹅,烤了为弟兄几个打牙祭,当然,恰登也有份。

我们又奉命往前线推进和法军交火。很多人死了,惨不忍睹,我们只剩下了32个人。再后来,我们被调到后方一所兵站。在那里,我、勒尔、克罗普有一次夜间泅水过河,去和3个被饥饿所困的法国姑娘幽会,那滋味和士兵妓院可大不相同。

我意外获得了14天的休假回到了家里。家里人都很挂念我,原来鼓吹我们参军的老师和学校的看门人这次也加入了国民军。很久没摸的书本和我更陌生了。我奉命看守一批俄军俘虏,却实在找不出我和他们何以成为敌人的缘由。

我又回到了前线,回到了战友中间。我和卡特、恰登等讨论战争的原因和目的,却发现:战争可能只对某些人,如军火商人有好处,而被卷进来充当恶鬼和炮灰的却是我们。战斗又打响了,我躲在弹坑里,突然一个人跳了进来,我不顾一切地用匕首捅了过去。我杀死的是一个法国排字工人,看着手上的血,我害怕极了。

战斗结束后,我们8个人幸运地被派去守一个仓库。在炮弹的呼啸里我们做饭吃饭,痛快极了。撤离的时候,法军又来轰炸,克罗普和我都受了伤,我们被送进了后方医院,医院里死人更多,气氛更恐怖,死的万事大吉,治好的又被运回前线厮杀。

我又回到了恰登们身边,投入漫无目的的战斗。米勒死了,海伊死了,卡特也死在了我的背上……

1918年10月,保罗阵亡,战报却说:西线无战事。

以下选段描写国王视察前线德国军队,给人发勋章,“我们”几个人议论起战争的原由来。

“这样的事,你想想也真怪,”克罗普接着说道,“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是法国人在那边,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

“也许两方面都对。”我说,可我自个儿却并不相信。

“好吧,就算是这样,”阿尔贝特追问下去,我看得出他的意思是想把我逼入困境,“可是我们的教授、牧师和报纸都说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也巴不得是这样;可是法国的教授、牧师和报纸却说他们是对的,这又该怎么说呢?”

“那我可不知道,”我说,“不过不管怎么样,战争还是在进行,而且参加战争的国家还在月月增多咧。”

恰登又来了。他仍然很兴奋,马上又加入了谈话,他想了解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

“大多是由于一个国家严重地侵犯了另一个国家。”阿尔贝特答道,稍稍带着点儿优越的神气。

于是恰登装出一副惘然的样子:“一个国家?这我可不理解。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者说一条河流,一片树林,一块麦田,都不可能去侵犯别人家的。”

“你是真的那么愚蠢,还是在戏弄我呢?”克罗普喃喃地抱怨着说,“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一个民族侵犯了另一个民族……”

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的、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

这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雷马克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用辛辣、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严肃的笔调,描写了8个年轻士兵在战场上的战争体验。

在雷马克的笔下,没有以往常有的“战争英雄”,因为自称“不问政治”的雷马克已经看穿了战争宣传的虚伪。他想写作,不是为战争狂人的宣传机构服务,而是相反。他要用笔戳穿统治者所编造的“英雄神话”,他要讽刺、鞭挞那些居心叵测的说教者,他要告诉人们战争的真相,揭示战争的残酷,揭示战争对人、对文明的毁灭和摧残。

《西线无战事》的结构貌似松散,无一般长篇小说惯用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模式,所以,其丰富的内涵很难用一般的故事梗概加以叙述。它不是一个故事性、情节性的小说,而更像是关于战争生活的蒙太奇组合。在这些串起来的松散而又紧密相关的系列场景中,8个德国士兵的战争生活已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西线无战事》的阅读体验,会使我们怀疑那些条理性极强的战争小说。战争对于普通兵士来说,永远只有混乱的片断,他们正是被人任意走动的“卒子”。战争的条理,很可能出自别有用心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