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11415700000036

第36章 《浮士德》

〔德国〕歌 德

该书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既是德国一位伟大的诗人、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

也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卓越代表。有关他的生平简介,在本书前面《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文学名著时已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浮士德又称浮士塔斯、浮士德博士,是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据说浮士德冒充学者、魔术师、星相家和算命者到处漫游,自夸精通炼金术。他曾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晚年生活贫困。

在德国民间故事《浮士德博士的一生》(1587年)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之间的联盟。可是,直到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出版后,浮士德的形象才为世界所熟知。据说作者于1770年开始创作这部诗剧,最后在1832年才完成,前后耗费了62年的光阴。当歌德完成《浮士德》后不久便去世了,所以这一部作品可视为歌德的最后巨作,事实上也是歌德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马克思、思格斯、列宁等人都对这部伟大的作品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部作品也因此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上帝与魔鬼辩论。恶魔靡非斯特认为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上帝坚信像浮士德这样的人类代表,虽然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

于是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要将勤学精进的饱学之士浮士德引入邪路,让他堕落。

靡非斯特找到浮士德时,这个老学究正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坐卧不安。

他深感自己知识渊博但却毫无用武之地,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于是靡非斯特趁机同浮士德定约: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提供寻欢作乐的一切条件,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相信人会知足,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定约后,靡非斯特带着他四处云游。

他们首先来到一家酒店饮酒作乐,但浮士德对此并不感兴趣。于是靡非斯特就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他利用魔女的丹药使浮士德变年轻,并让浮士德爱上了美貌的少女玛甘泪。在他的帮助下,浮士德与少女偷情成功,但他们却在无意间害死了少女的母亲和哥哥。玛甘泪悲痛欲绝,身陷囹圄。浮士德救人不得,被靡非斯特强行拉走。

疲惫不堪的浮士德在阿尔卑斯山麓昏昏欲睡,醒来之后忘却了一切悲痛,重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他们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发现该国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该国君臣只知道寻欢作乐,对政局一筹莫展,整日惶恐不安。

浮士德积极为国王献计献策,建议发行纸币,使王朝暂时度过了财政危机。

国王高兴之余,竟异想天开地想见古希腊美人海伦和美男子帕里斯,并催促浮士德去办。

浮士德借靡非斯特的魔法招来了这对美男女,但他自己也被海伦的美貌所吸引,不慎引起爆炸,使美人变成烟雾消失。

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正在进行“人造人”的实验,他被靡非斯特请来帮忙制造小人,并让这个小人带领他们飞向古希腊去寻找海伦。

在那里,他们找到了海伦。海伦和浮士德一见钟情,结成夫妻。

他们很快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这个孩子是个天才,酷爱高跃和飞翔,但不慎从空中坠地身亡。海伦听到儿子在地底下的呼唤,抱吻浮士德后消逝了,只留下一件白色衣裳在浮士德手中。

在回国途中,浮士德俯视大海,决心成就一番大事业。他发现国内正在发生内战,于是帮助国王平息叛乱,得到了一块海边的封地作为赏赐。他希望在这里移山填海,建造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但有一对老夫妻不愿意搬迁,靡非斯特便派人采用暴力手段捣毁了他们的家园,烧死了他们。

于是忧愁女神趁机吹瞎了浮士德的眼睛,恶魔也召来死灵,为浮士德挖掘墓穴。瞎眼的浮士德听到掘土的声音,以为人民已经响应他的号召开始动工兴建家园,非常高兴,满足而死。

魔鬼赢得了誓约,正想夺取浮士德的灵魂,但就在这时,天上的光明圣母派来一群天使守护他的灵魂进入天国。

《浮士德》这部耗费了歌德20年心血写成的巨著代表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的全部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浮士德一生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和美德的历程,描绘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的300多年间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表现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光明、科学、进步与黑暗、愚昧、反动的斗争。

浮士德是歌德肯定的理想人物,他体现了人类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始终向善的美德。他是人类善良、光明、理性的象征。而魔鬼靡非斯特则是虚无主义的代表,恶与非理性的化身。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对立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后者是作为前者的精神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出现的。靡非斯特的存在意义只在刺激浮士德精神的向上发展,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他可能使浮士德在前进中遭到失败,但决不能把他毁灭。

当然作为社会生活现象的艺术概括,剧中人物性格也不是单纯固定的。在浮士德身上就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而靡非斯特也有较积极的一面,他既是恶的化身,同时又以恶的讽刺者与暴露者的姿态出现。

同时,歌德也通过《浮士德》一书对当时德国腐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谴责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浮士德》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但又以浪漫主义为主体。它既概括了当时德国与欧洲的一些重大事件,又大量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剧中安插众多来自神话与传说中的人物,且许多场面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结构上,诗剧打破了时空界限,天上人间,远古当代,形成片断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作品还广泛使用了象征、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组合上既有自由诗、民歌民谣,也有格律诗和古希腊悲剧体诗。诗歌风格也变化多端,充分显示了歌德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使《浮士德》不愧为一部时代生活的史诗。

别林斯基:“无可争辩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利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