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东欧现代名著导读
11414800000010

第10章 《面包和酒》

〔意大利〕西龙尼

《面包和酒》是意大利作家西龙尼发表于1936年的长篇小说。

小说首先以英译本在伦敦出版,翌年,意文本和德文本问世。1955年,小说改名《酒和面包》重版。

《酒和面包》的故事梗概如下:

波特罗·斯皮那是意大利南部山区某个神学院的高才生。他聪明,富于理想,打算毕业后当一名神甫。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不屑于为环境、物质所左右,随波逐流”,“为了我认定的正义与真理而生活、斗争,这是我的志愿。”

20年代初,斯皮那从神学院毕业,思想和信仰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他突然抛弃教会,信仰起社会主义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宗教教义及其价值发生了怀疑,而是感觉到,教会已经同卑鄙、残忍、堕落的社会融为一体,而这社会正是要打倒的。他成了一名无神论者,离开家乡,投身社会主义运动,去寻求跟家乡的面包和酒不同的东西。

1927年,斯皮那被法西斯当局逮捕,流放利伯里岛。一年后潜逃到法国,不久遭驱逐,被迫亡命瑞士、卢森堡、比利时。1935年4月,他从比利时重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意大利,回到家乡。

长期的流亡生活,摧残了斯皮那的健康,他患了严重的肺病。为了躲避法西斯的耳目和治疗疾病,他不得不过着隐居的生活。最后,他又在医生的建议下,化装成神甫,改名堂·保罗,到偏僻的山区彼得拉塞卡休养。

彼得拉塞卡是个荒凉的小山村,两次洪水泛滥,一次大地震,迫使幸免于难的村民们陷于贫困的生活,挣扎度日。起先,斯皮那百无聊赖,情绪阴暗,觉得无法跟这样的环境合拍。但他逐渐赢得了当地农民的尊敬,开始跟他们一起讨论信仰、正义、革新等政治、道德问题。

村子里有一个破落地主的女儿,名叫克丽斯蒂娜,娴静高雅,颇爱读书。斯皮那时常上她家里闲坐,聊天。克丽斯蒂娜敬重斯皮那,但对事物又有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社会确实存在不平等,但这是上帝的意旨,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斯皮那喜欢这样自由不拘地探讨问题,不久,自由探讨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触发了他们心中的爱情。

斯皮那在彼得拉塞卡结识了一位律师的儿子蓬佩奥。蓬佩奥是“二次革命”的信徒。斯皮那从他那里得到了鼓舞,认为他代表当地革命的希望,是最有希望的革命接班人。斯皮那又物色了几个志同道合者,一心想在彼得拉塞卡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他动身到罗马,请求党组织立即派一批工人和他一起到彼得拉塞卡开展工作。党的地区书记巴蒂帕斯奥却命令他立即出国,并替他准备了护照,斯皮那拒绝执行。党的领导机构又要他对党组织通过的关于布哈林问题的决议表态,他发表了一通为布哈林辩护的言论。党组织十分恼火,扬言要把他清理出党。

斯皮那返回彼得拉塞卡,但蓬佩奥这时已堕落为军国主义的狂热信徒,自愿到非洲参加法西斯侵略战争。他认为,任何战争都有助于消灭私有制,导致国家社会主义,侵略战争能使失业者获得土地,成为所有者。

斯皮那的同窗好友乌利瓦,早年参加共产主义团体,被法西斯当局逮捕,出狱后成为极端的厌世者。乌利瓦觉得,苟延残喘地活着的人,比死于饥饿或牢狱的人更糟糕,而任何革命,都不外乎以极权主义告终。最后,乌利瓦用炸弹炸死了自己和妻子。

另一名被斯皮那视为“二次革命”的主要依靠对象莫里卡,是出身贫苦的大学生,因参加社会主义运动被捕,在敌人的刑讯下成了叛徒、内奸。他定期向法西斯警察局报告地下组织的情况,从而保证“每天中午喝上一碗热汤,星期六晚上看一场电影。”后来他良心发现,决意洗手不干。一次,莫里卡跟女友在一起,警察追踪而至,女友为了掩护他,被迫出卖肉体。莫里卡愤而离开罗马,返回彼得拉塞卡,埋头田园劳动。他终日生活于恐怖中,一听到警察、监狱的字眼便脸色苍白,浑身颤抖。他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反抗社会,打倒法西斯,而他已被社会打倒,无能为力,只能在内心否定这个制度,有如人在梦幻中只能用梦幻的方式来反对国家。最后,莫里卡被警察再次抓去,拷打至死。

斯皮那又陷入深深的悲哀。他的肺病复发了,常常吐血。现在,他唯一的慰藉和希望,是他对克丽斯蒂娜的爱。

严寒的冬天到了,警察局已掌握了斯皮那的活动情况,即将前来逮捕他。斯皮那冒着鹅毛大雪,仓皇出逃,企图越过高山,逃出国境。

茫茫高山,漫漫大雪。克丽斯蒂娜一边奔跑,一边高声呼喊斯皮那的名字,但没有发现他的踪影,而他是不可能走远的,附近也没有其他道路可通往国境。黑夜来临了,她绝望地呼唤斯皮那,山谷除了发出空洞的回声,只有死一般的寂静。一群恶狼应声向她扑来,克丽斯蒂那惊惧万分,跪倒在雪地上,合上双眼,在胸前划着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