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平天国运动
11397100000005

第5章 太平天国的发展(2)

太平军经浦口向滁州方向挺进,击溃察哈尔都统西凌阿两千骑兵。由秋官正丞相朱锡锟统率的另一支北伐军则由浦口取道六合北上,在六合龙池击败清军四千骑兵,后西走滁州,与林凤祥、李开芳部队会师。从此,北伐军进军迅速,连续攻克怀远、蒙城、亳州等县,进入河南,直逼归德(今商丘)城下。太平军开炮轰击,捻军在城中作内应,打开南北两门,遂攻占该城,杀参将范正伦等清军官兵近四千人,缴获火药两万余斤,铁炮无数。河南巡抚陆应谷弃轿逃窜,免于一死。这是北伐军第一次大胜仗。

北伐军打算从归德府城西北四十多里的刘家口渡黄河,取道山东进攻北京。到刘家口,敌人采防河战略,把渡船烧光,无船过渡。绕道到河南巩县,从洛河偷渡黄河。过黄河后,经怀庆府休整,绕行山西进入直隶。刚刚受到朝廷封赏的清军都统胜保率兵紧追不舍,但太平军进军神速,胜保一路尾随,疲于奔命。太平军在路边竖起木牌,上写“胜保免送”。

北伐军进入太行山区,经晋、冀、豫交界的涉县、武安,出其不意直抵临洛关,再由临洛关北上,于9月直迫保定,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清朝统治的心脏。咸丰皇帝吓得要逃往热河,诏谕各省巡抚将税收送到热河行宫。当咸丰召集王公大臣议事时,“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京师官员“无不如鸟兽散”,官绅富户卷起金银细软逃出城的达三万多户。

咸丰急令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统四将军督师会同钦差大臣胜保所部进行抗拒,调大军汇集到北京、保定一带。北伐军被阻,从深州乘虚而东,改从东面攻北京。北伐军乘虚东进,连下献县、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时值天津地区大水,到达北京东南的静海,淹没道路,无法行进。此时京、津清军防御已严密,加上冬季来临,太平军将士很不习惯北方的严寒,北伐陷入停顿。

1854年3月,北伐军粮尽,退到阜城,5月,再退守东光连镇,等候增兵。此时,天京援军到达山东,攻克临清州。李开芳带骑兵去迎接,到高唐州,知援军已溃败,乃入守高唐州,于是北伐军分为两地。北伐军本已兵力单薄,如今又被分隔包围,处境更危急。1855年3月,连镇被僧格林沁攻陷,林凤祥受伤被俘。高唐李开芳部太平军走冯官屯,僧格林沁仍筑墙包围,并引运河水倒灌,俘李开芳。

北伐军以孤军远征,苦战两年,驰驱六省,迫近北京,转战5000里,最终全军覆没。但北伐军艰苦卓绝的斗争,震撼了清朝统治的心脏,牵制大量清兵,客观上对太平军西征起到了支持作用。太平天国只派两万多人的北伐军孤军深入,与后方隔绝,粮饷无济,加之处于四战之地,只得采取避实击虚、忽东忽西的战略,最终难以逃脱丧亡的命运。

2.太平军的西征

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天国为了巩固天京,控制长江中游,开始西征。太平天国孤军北伐遭到覆败,但西征却取得辉煌的胜利。

1853年5月中旬,洪秀全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西征。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

1853年秋,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将西征军分成两路,北路由胡以晃和曾天养率领,进军皖北。1854年1月攻克庐州(今合肥),相继收复周围 22个县,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杀。西征军的南路由石实祯、韦志俊率领,挺进湖北。1853年10月攻克汉口、汉阳。1854年2月在黄州(今黄冈)大败清军,击毙湖广总督吴文镕,进而围攻武昌,分军进攻湖南,遭遇到劲敌曾国藩的湘军,而此时石达开已回京述职。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又担任过兵、吏部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廷赏识。1852年,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皇帝见八旗、绿营兵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便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官僚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创建了湘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从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克服了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端。1854年,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万余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1854年4月下旬,太平军与湘军在靖港、湘潭一带激战。在靖港,太平军用炮火猛烈轰击湘军水师,打得湘军船只在江中团团乱转,前进不得。陆路湘军在太平军的打击下,纷纷争上浮桥逃命。曾国藩树立令旗,下令“过旗者斩”,但兵败如山倒,人人争先恐后从旗旁绕过,向后狂奔。这一仗,湘军战船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差点全军覆没。曾国藩羞愤交加,投水自杀,部下把他救起,逃归长沙。

然而,这次胜利并没有把湘军武装彻底歼灭,太平军退守岳阳,从而给了曾国藩以喘息之机。曾国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重造战船,再募士兵,准备反扑湘潭。而湘潭太平军由一个在军事上无能的春官副丞相林绍璋统率,三日三败,全军覆没,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斗。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湘军直犯到九江、湖口。

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线指挥。1855年初,西征援军到达湖口后,诱敌舢板战船陷入鄱阳湖,将湘军水师分割为外江、内湖两支,留在长江上都是长龙、快蟹等笨重的战船。石达开抓住战机,乘夜派小艇数十只,放火袭攻长江上的湘军大船,取得重大的胜利。湘军败退九江。2月,太平军又在九江再次痛歼湘军水师,夺曾国藩座船。曾又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逃往南昌。九江、湖口的胜利成为西征战局的转折点。西线军事步入全盛。

太平军在湖口大捷后,乘胜反击,再度攻占汉阳、武昌。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江西十三府中的七个府城,五十多个州县,都望风归附。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清廷官员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又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此时江南大营猛攻天京,石达开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给了曾国藩喘息之机。

太平军西征虽受到一些挫折,但总的看还是取得了胜利,使千里长江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条生命线,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运进天京,为太平军一举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3.天京破围

天京门口的清军江北、江南两个大营一直威胁着天京的安全,1856年2月,太平天国从西征战场上调回燕王秦日纲、冬官正丞相陈玉成等去解镇江之危境,横扫围城清军。随即又一鼓作气攻击围困瓜州的江北大营。江北大营清将托明阿、陈金缓等竞相逃命,残部无心恋战,江北大营被粉碎了。

1856年5月,石达开与秦日纲会师天京,参加天京解围战,杨秀清也派军队出城接应,大破清军江南大营,打垮清朝钦差大臣向荣驻扎在天京东门孝陵卫的江南大营,向荣溃逃丹阳,自缢而亡。这时,长江千里,上自武汉,下至镇江,包括江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内,都归太平天国版图。新克州县,人民争先归附。“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