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11397000000030

第30章 坚决革命的董振堂将军(2)

1932年5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余汉谋在蒋介石挑动下,纠集19个团向中央苏区南线压来。6月底,中革军委命令红一、三、五军团向南集结,准备回击粤敌。此时,董振堂已担任红五军团总指挥,他率部到达预定战区后,对敌情、地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打击敌人的战术及措施做了充分的准备。7月8日,董振堂率红五军团进到粤北南雄县东北部之水口圩附近,击溃敌两个团,7月9日,由南雄北进之敌6个团进抵水口,董振堂组织了5000余人的大刀队,埋伏在距敌军阵地不远的地方。他和其他战士一样,脱去外衣,只穿一件白衬衣,准备出击。突击的冲锋号一响,他站起身来,大喊一声:“冲啊!”率领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般,冲入敌阵,手起刀落,一个个敌人倒在血泊中。战士们的大刀砍弯了,白衬衣被鲜血染红了,依然拼杀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拼杀,歼敌三四千人,把粤敌的两个师基本上歼灭了参见《回忆宁都起义》174页。。水口大战的胜利,严重地打击了广东军阀陈济棠、余汉谋的部队,迫使其从中央苏区南线撤退。这一仗,红五军团的大刀队杀出了威风,自此,粤敌一听到与红五军团作战,就不寒而栗。

1932年8月,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参加乐安、宜黄战役。8月8日,中革军委下达战役命令,红五军团配合红一、三军团首先歼灭驻守江西乐安县的敌第二十七师,接着转攻驻守宜黄之敌。三个军团密切配合,奋战一个星期,全歼敌第二十七师,俘敌约5000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迫击炮20余门、电台3部。

1932年11月,中央苏区党的领导人坚持所谓“不停顿进攻”的“左”倾路线,命令红一方面军发起金溪、资溪战役。当时,红军占领黎川、建宁、秦宁、邵武等广大地区后,未及休整,也未做战役准备,就命红军发起新的战役,经过一个多月艰苦作战,击溃敌军5个师,占领了资溪、金溪两城。但敌军很快调集9个师的重兵,于1933年初向红军扑来。红一方面军以一、三军团为右纵队,以红五军团为左纵队,在金溪以南之黄狮渡一带攻打敌军。这是红五军团打的又一次硬仗,在军团总指挥董振堂、副总指挥赵博生率领下与敌激战。战斗开始后,敌军照例先用大炮轰击红军阵地,接着发起冲击。红军坚守阵地,顽强抗击,敌人的数次进攻均被打退。战至下午,红军弹药供应发生困难,董振堂遂组织大刀队楔入敌阵,一阵砍杀,打开了进攻的缺口,动摇了敌军的阵脚,有效地配合了一、三军团的作战。此次战役,红军歼敌一个旅又一个团,击溃敌六个师,缴获枪4000余支,余敌退回抚州、南城等地。红军损失也大,伤亡千余人,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牺牲在长员庙阵地上。

此后,董振堂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为保卫中央苏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指挥的红五军团,也越战越强,成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军团之一。为了表彰他的功绩,1932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授予他红旗勋章。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三)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是因为在反对蒋介石集团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一直担负着全军的后卫任务。这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和第三十四师,共12100余人。中央派刘伯承来五军团任参谋长,协助董振堂完成掩护全军转移的任务。当时敌军紧紧追着红军的屁股打,他指挥部队英勇作战,顶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和全军安全转移的任务。那时,长征部队中普遍有这样的反映:只要红五军团打后卫,大家心里就踏实,把五军团誉为“铁流后卫”。

长征初期,由于红军领导者执行错误路线,采取了“大搬家”式的行军方针,总部机关、后勤系统携带的物资太多,连印刷机和制造武器弹药的大型机器设备均搬运随军,因而机构非常庞大,行动非常缓慢,一天只能前进十数里。参加转移的人员共有8.6万余人,而总部机关即超过万人,非战斗人员特多。敌人发现红军转移,即调20多万兵力围追堵截,又在红军前进的方向上设置了数道封锁线,预设兵力,进行阻拦。为了保证中央纵队安全前进,军委三人团命令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左右两边护卫,红五军团在后面阻击敌军。这种甬道式的缓慢行军,给护卫部队的作战,特别是给打后卫的红五军团的作战,带来很大的困难。

当时,敌军以重兵从多个方向压来,红五军团在占领的各个山头上坚守阵地,顽强拼搏,但敌军依仗兵力多、弹药充足的优势,不断发起猛烈攻击,各个阵地上不断出现险情。董振堂和刘伯承一面向军委不断报告险情,一面派人督促行军队伍加快前进速度。但行军的队伍负荷太重,经常受阻,前进速度缓慢。为了阻敌攻击,保障后卫,红五军团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刘伯承回忆说:“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见刘伯承《回顾长征》,载《星火燎原》选编之三第3页~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出版。”待突破三道封锁线后,红五军团伤亡即达2000余人。

1934年11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后,由湖南南部向广西北部进军。蒋介石集团为了把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急命湖南军阀何健、广西军阀李宗仁,调集兵力前堵后追,并令贵州军阀王家烈、广东军阀陈济棠等,也调兵配合作战。一时间,敌人在湘江两岸集聚兵力近30万人,以湘江为主线,构筑了第四道封锁线。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及后续部队过江,红一、三军团根据军委三人团命令,占领了湘江两岸的新圩、脚山铺、光华等要点,打开大部队前进的道路,红五军团在后卫顽强阻击敌军。为保证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过江,红五军团在湘江以东地区顽强阻敌十多天,到12月1日,中央机关才渡过湘江,进入了西延地区。

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董振堂接到军委渡江的电报,立即组织部队抢渡湘江。这时,战斗在全军最后面的第三十四师,立刻向湘江快速前进。但敌军前进速度也很快,红五军团机关和第十三师刚刚过江,敌军即穿插过来,把三十四师切割在江东。董振堂站在湘江以西的一座山头上瞭望江东,只见第三十四师和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寒光闪闪,激烈的枪声不断传来。董振堂心如刀绞,但又无力援救,两行眼泪串珠似的流了下来。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举行扩大会议,总结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长征初期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毛泽东参与指挥红军行动。由此,红军改变了作战行动方针。董振堂积极拥护遵义会议的决定,指挥红五军团继续担任全军后卫任务。红军在云南皎平渡强渡金沙江时,敌人有五个纵队从南面压过来,紧逼红军,军委命令红五军团要在渡口以南的石板河一带阻击敌军九昼夜,以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胜利北渡。董振堂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严肃地说:“北面就是金沙江,南面就是敌人,我们是背水作战,本军团就是全军覆没,也要坚决完成党中央交给的阻敌任务。”他认真查看地形,精心部署兵力,指挥部队占领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并在夜间组织小分队出击。由于他的正确指挥,敌人的每次进攻都被红军打退,并丢下很多尸体。到第九天傍晚,他接到渡江的命令,便指挥全部人马连夜撤退,渡江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