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11397000000122

第122章 记肃南石窝会议纪念碑

记肃南石窝会议纪念碑

陈金荣

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纪念碑,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公署以南30多里的石窝山顶上。碑虽不大,但造型别致,富有特色。从山下望去,纪念碑高高矗立,巍峨壮观。纪念碑高5.2米,碑座分为三层:第一层高0.5米,第二层高0.9米,第三层高0.3米,分别象征西路军之五军、九军和三十军。碑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旗造型,通体红色,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浴血奋战,把红旗插上祁连山,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江山万代红。纪念碑正面雕刻着红五星和党徽,碑下雕有“红西路军石窝会址”的碑名;基座正面刻有肃南县人民政府的碑文。纪念碑周围石壁林立,放眼望去,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西路军将士曾浴血战斗过的西牛毛山、马场滩隐约可见。

1937年3月,西路军经梨园口撤入祁连山区,几经恶战,余部3000余人退到了石窝山一带。3月14日傍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此召开会议,做出了分兵突围的抉择。这一历史性的决定,为革命保存了宝贵的力量。石窝会议在西路军西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缅怀英烈,当地群众在“石窝”前加了一个“红”字,并把当地的乡、村均以“红石窝”命名。1986年5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在红石窝山顶修建纪念碑,以记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建设祁连山区。

石窝会址纪念碑于1986年8月1日竣工。修建中得到了政府和广大牧民的全力支持,县政府拨了专款。由于石窝会址在海拔37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山大、沟深、坡陡、林密,交通极为不便,所用建筑材料的运输十分困难。从康乐区公署到阳山河山口20公里,只有一条简易的土路,天晴时方可行车;从阳山河山口到石窝会址10多公里,全是山路,只有一条能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为了克服运送建筑材料的困难,如期完成修建任务,康乐区和红石窝村的干部,带领40多户牧民,动用上百头牦牛,驮运建筑材料,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20多吨建筑用材运上了石窝山顶。施工中,用水要从山下驮运,也有当地牧民大力支援。施工后期,沙石不足,牧民们又在附近的山上取材,用大锤破碎后使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纪念碑的修建谱写了又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纪念碑建成后,常有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和牧民群众前往瞻仰凭吊,敬献花圈;也有一些当年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区浴血战斗过的老红军到此悼念牺牲的战友,重温昔日悲壮的战斗征程。1987年,老红军陈靖等人组成的重走长征路小组、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原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参谋)先后登山祭拜。

当年曾在西路军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徐向前元帅和李先念主席逝世后,根据他们生前的遗愿,将部分骨灰撒在了祁连山区和石窝山顶。2000年,中央电视台《共和国主席李先念》摄制组来到石窝山,拍摄纪录片,抚今追昔,怀念先念主席和西路军同志。

石窝会址纪念碑已成为永远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的丰碑,1996年被肃南县委、县政府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

石窝会议纪念碑碑文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五日,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三十军二万一千八百余人,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于十一月十日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待机打通新疆通道,建立河西根据地。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路军三千余人,于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三日撤至祁连山区。十四日在此由陈昌浩同志主持召开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三个支队就地游击,保存力量,伺机东返,最后,有七八百人,历经艰险,进入新疆,受到党中央代表的迎接和慰问。

录自《祁连壮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