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11397000000118

第118章 记高台烈士陵园

记高台烈士陵园

李生安陈金荣王克建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当年红西路军执行中央命令西进新疆的必经之地。高台之所以出名,是西路军英烈们用革命忠骨和英雄气概铸就的,它联结着中国革命史上一位曾被毛泽东表彰为“坚决革命的同志”——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留有红五军2000多名将士不灭的精神和忠魂。

1937年1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2000余名指战员,在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下,一举攻占高台县城。不久,国民党马步芳部倾巢出动,除以部分兵力钳制驻临泽、倪家营子一带的红军外,以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一个炮兵团和青海大通等地民团两万多人,集中围攻高台县城。红五军指战员从1月12日起,浴血奋战,至1月20日,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而失败。城陷后,董振堂、杨克明及绝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指战员,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发专款,于1957年正式建成高台烈士陵园。

高台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南。陵园坐东面西,占地100亩,经多年维修扩建,现已初具规模。陵园布局以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建筑物依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建有陵园大门、血战高台群雕、烈士纪念堂、阵亡烈士公墓。纪念堂南北两侧,分别建有董振堂、杨克明纪念亭。园内亭、堂、室、廊、碑、雕塑等建筑物和花坛、草地、松柏相互穿插环绕,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高台烈士陵园不仅是进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走近肃穆的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富有特色的大门。大门为牌坊式结构,开三开门,正门门楣上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1957年9月18日题写的“高台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这位红军总司令曾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后又率领红五军和四方面军三过草地,北上会师。长征和西征中牺牲的战友牵动着他的心,他饱蘸浓墨,笔笔动情,为陵园题写的这幅墨宝同先烈们的英名永存,被高台人民视为珍贵的文物,永久珍藏。

正门两边有两幅楹联,一幅为“碧血丹心,血沃神州兆大地;壮志豪情,志屹华夏贯长空”;另一幅为“血溅沙场,威武不屈;志光中华,豪气长存”。楹联黑地白字,庄严肃穆。正门内上方门楣上是我国文化名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1957年秋题写的“浩气长存”。这四个大字字字激情奔涌,笔势雄奇,仿佛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在长空中升腾。

大门内的主甬道直通陵园深处,甬道两侧分别立有两块两平方米的黑色石碑,右边石碑上刻“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高台烈士陵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日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九八九年八月三十日公布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立”,左面石碑上刻“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台烈士陵园甘肃省人民政府一九八八年九月十日公布高台县人民政府立”。

前边不远,在主甬道南北两侧建有对称的三檐双层五角亭各一座,外观古香古色,雕梁画栋,飞檐陡脊,内书革命烈士诗抄,绘有长征组画和红西路军西征战斗场景。西征组画是西路军西征历史的艺术再现,革命烈士诗抄吸引着无数青年学子诵咏抄写。

沿着水泥主甬道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大型英雄群雕“血战高台”。这组花岗岩组成的大型群雕,既有以董振堂为原型指挥战斗的红军指挥员,又有吹响冲锋号的红军小号兵;既有救死扶伤的红军女卫生员,又有支援红军的当地群众;既有挥舞大刀冲锋拼搏的红军战士,又有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的红军伤病员。整个雕塑采取立体旋转雕刻,人物面向四周,使每一个侧面看上去都是一个战斗场景。生动的画面,把人们带回血战高台的艰苦岁月,置身于当年红军顽强杀敌、群众奋勇支援的氛围之中。

绕过群雕是烈士纪念堂,一对石雕雄狮立在门旁,似忠实的卫士昼夜守护。纪念堂正面有六个黑色的巨柱,将洪学智将军书写的“烈士纪念堂”五个大字高高擎起。纪念堂正中有一个大屏幅,正面是毛泽东主席手书的“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的放大字体;背面是周恩来总理手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放大字体。南面是董振堂烈士汉白玉戎装雕像,北面是杨克明烈士汉白玉戎装雕像。董振堂、杨克明塑像后的墙壁上,为古铜色巨型浮雕,内容为抢渡黄河、一条山大捷、古浪血战、苦战临泽、血战高台、风雪祁连山和会师星星峡。塑像与战斗场景相互衬托,仿佛千军万马在两位将军的率领下,仍然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奋战。

纪念堂外的两边是烈士纪念亭。南边是董振堂烈士纪念亭,亭口挂有“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的对联,亭内的石碑上刻着“董振堂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董振堂烈士的传略。北边是杨克明烈士纪念亭,亭口挂着“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的对联,亭内立有杨克明烈士纪念碑,背面刻着杨克明烈士的传略。

纪念堂后面便是烈士公墓,硕大的圆形墓四周松柏常青,挺拔耸立,墓前高耸着的墓碑上方雕有篆书“永垂不朽”四个大字,黄底红字,非常醒目;中间刻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黑底黄字,肃穆庄严。公墓和墓碑是高台烈士陵园最早修建的,也是河西走廊最早设立的红军纪念物,被称为“河西红军第一碑”。

1937年1月1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该军第三十九团、第四十五团和特务团(四个连)、骑兵团(两个连)共2000余人,攻占高台县城,俘县长及县民团1400余人,马敌守城部队遁逃。后民团一部分被收编为抗日义勇军。从11月12日起,敌酋马元海率五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辅以飞机大炮,对红五军发起连续进攻,红五军将士浴血奋战七个昼夜,打退敌人十数次进攻。红五军处于危急时,驻临泽的部队曾派兵增援,但受敌阻击,未能成功;总部派骑兵师增援,途中受敌截击,部队严重受损。1月19日,红五军弹尽粮绝,凭大刀、长矛、石头与敌拼杀。20日,终因寡不敌众,高台城失陷,、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第十三师师长叶崇本、第三十九团团长吴岱朝及大部分指战员牺牲,只有少数人突围或被俘。这支从1931年宁都暴动起义、保卫中央苏区的英雄部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

陵园陈列厅位于群雕的北侧,厅内正面条屏上也有毛泽东“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的手书放大字体;左面有朱德、徐向前、李先念的题词。朱德的题词是“伟大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徐向前的题词是“振堂、海松、启华、义斋及西路军牺牲的诸烈士们: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尚的光荣”,李先念的题词是“继承和发扬西路军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为祁连山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展厅内,有红西路军将士西征和血战高台的图片及遗物。陈列厅东侧是董振堂纪念馆,用图片和实物集中展示了董振堂革命的一生。

2004年新年伊始,高台县委、县政府又把陵园扩建工程提上日程,多方筹集资金,扩地30亩,建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园,修建了长50米的碑林走廊,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了新的亮点。

这里是一片圣洁的土地,接待过的祭奠者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当年血战河西、九死一生、历经千辛万苦返回革命队伍的幸存者,也有当年牺牲在这里的烈士的亲人。1985年8月,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高台,首先到烈士陵园凭吊,并对地县负责同志说:“这个陵园还嫌小一点……陵园建设我是赞成的,要搞就搞好,要搞成既是陵园,又是公园,既能瞻仰,又能游览,用这个场所教育人,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总书记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怀念先烈,教育后人的愿望。多年来,先后有数百名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在此瞻仰和缅怀。一页页题词,一行行留言和签名,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先烈的怀念之情及对下一代人的期望。

烈士杨克明的夫人魏俊淑老人在离别亲人54年后的1985年8月,得知丈夫早在1937年就已英勇牺牲在高台的噩耗时,携子、媳专程从贵阳赶来,进行祭奠,告慰亲人亡灵。1993年8月13日,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携女儿、孙儿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向公墓敬献花圈,仔细观看了整个陵园和展厅。党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办,军委及各军种、各兵种、机关部队,各大军区、省军区机关部队,各军,都有大批同志前来瞻仰、祭奠,接受革命教育。每逢清明节前后、节假日或是其他纪念日,各地的干部、职工、学生、军人和农民,纷纷前来凭吊,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已先后接待400余万人次。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人们在新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高台烈士陵园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1995年1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5月,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11日,又被中宣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年10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

高台烈士陵园,如一座高大的丰碑,矗立在祖国的西部大地,记载着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最悲壮的历程,必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续展示她不同寻常的风采!

录自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所编《祁连壮歌》一书。作者李生安,曾任中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金荣、王克建均系该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