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藩之乱
11396100000003

第3章 绞杀旧主,一手遮天

李自成在山海关全军溃败,退回北京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称帝,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称帝的当天,李自成就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及崇祯帝二子全军撤出北京,先至山西,不久之后又退往李自成的老家陕西,试图重整旗鼓与清军再决雌雄。

清摄政王多尔衮侦知农民军向山西、陕西撤退,立即调集兵力,令满洲各亲王、贝勒分别率军,全力追击,随军的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与刚册封的“平西王”吴三桂。他们因本是汉人,而且在内地征战多年,熟悉地理人情等原因,先后被清廷派到各支追击部队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委以重任。而此时本应与部下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李自成却因错听谋士牛金星的谗言,误杀了力劝他固守河南的将领李岩,军中以刘宗敏为首的大批将领多为此不平,以致将无斗志、兵无战心,虽多次组织反攻,却被清军连续击败。清兵先后占领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李自成被迫经襄阳退往湖北,试图与占据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李自成进入武昌,但立足未稳又被追击的清军击溃,无奈之下取道湖北通山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中勘察地形时被团练武装杀害,时年39岁。

明末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张献忠在顺治元年(1644年)底已攻陷成都,进而占领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当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后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大西政权建立后,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又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顺治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十一月,清朝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劝说他归顺清朝。张献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强了抗清的决心。此时,何洛会率领的清军被陕西的义军所牵制,所以一直没有入川。直至顺治三年 (1646年)初,清朝改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和吴三桂等统率满汉大军,全力进攻张献忠所部农民军。五月,豪格率清军攻占汉中。七月,张献忠将军队分为四部,命令四个养子各率一部向陕西进发抗击清军。九月间,张献忠率部放弃成都,倾巢北上迎击清军。十一月,张献忠率领大军扎营于四川西充凤凰山时,被突然出现的清军前锋哨探射杀,所部大乱,几乎不战而溃。

李自成、张献忠二人死后,明末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就此陷入低谷,两支农民军的残部虽然在李过、李来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率领下与南明军队合作共同抗清,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战绩,但已经难以扭转整个战局,最终仍被清廷全部镇压。

“三王”与吴三桂随着南下清军由北而南,先后进占汉中、河南、四川、两广、贵州和云南等省。虽然定南王孔有德在顺治九年 (1652年)战死于广西桂林,但清廷仍然依靠吴三桂等藩王稳住了战局,逐步压缩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最终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兵胁迫缅甸政权交出已逃亡到国外的永历帝朱由榔,并在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 亲自部署和执行了对永历帝的处决行动。史书记载:吴三桂派部将吴国贵率亲兵前往永历帝的囚禁地,将永历帝和他的儿子,还有皇室王维恭之子抬至门首小庙中,吴国贵命人出示弓弦,准备用刑。此时,永历帝早已知晓自己的死期将至,既没有求饶,也没有抗争,坦然的保全了大明最后一位帝王的颜面。永历帝的太子此时才12岁,临行之际大骂吴三桂:“黠贼!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负于你?乃至此耶!”吴国贵等不由分说,用弓弦把永历父子和王维恭之子逐个勒死,又将太后及后妃二十五人解送到北京处置。此后虽然南方的农民军余部一直坚持抗清,但不仅难以力挽狂澜,反而逐渐式微。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最后一支抗清武装的首领——李自成的养子李来亨战败后全家自焚,西南内陆地区的抗清势力被基本消灭。

吴三桂在镇压了南明政权和农民军的联合反抗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奉命留镇云南;尚可喜在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为平南王,后来受命留镇广东;耿仲明也被改封为靖南王,后因包庇部将、隐匿逃亡八旗奴隶等罪责而畏罪自杀,其子耿继茂(耿精忠的父亲)袭封,后留镇福建。他们各拥重兵,割据一方,俨然是三个独立王国,号称“三藩”。其中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八旗的特殊编制,最初每佐领三百人,入关后编制逐渐递减),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三藩”中吴三桂功高兵强,受到清廷的恩礼也最丰厚。他帮助清廷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平定陕西、四川、云南三省,从缅甸将永历帝捉回绞死,又平定了水西土司安氏的叛乱,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属他的部下。清廷又擢升他的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人为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三藩”的总兵力,几乎相当于清政府绿营兵的一半,因此对于帝王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实在是一大威胁。三藩在滇、黔、粤、闽等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其中,吴三桂控制西南地区,大搞独立王国,广收党羽,安置亲信,招揽人才,操练士兵,积极扩大自己势力。凡他任命的官吏将领不受中央吏部和兵部控制。他甚至可以向川、陕、两湖或其他各地选派官吏,名为“西选”,民间传言,“西选之官几乎遍布天下”。他还垄断了地方财政,把持各种赋税征收和商贸往来,他所辖地区的财政收支户部不得过问,借此来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三藩”在其统治的藩国内,无法无天,多行不法之事。吴三桂本人更是嚣张跋扈,大肆兼并土地,不仅将云南明代黔国公沫氏的田庄全部据为己有,还将已归农民耕种的明代卫所军田占为己有,鱼肉百姓,天怒人怨。其余两藩情况类似,留镇广东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素来强悍,不守礼法。早年在北京入侍时,就曾醉酒持刀追杀其弟驸马尚之隆。尚可喜担心尚之信在京城触犯朝廷大法,于是上奏朝廷让他返回广州。岂料尚之信回到广州之后却“暴横日甚,招纳奸宄,布为爪牙”,横行无忌,引起当地官民的怨恨。此外,他还酗酒好杀人,常常在父亲面前持刀比划,“所为益不法”。福建的耿精忠早年在北京名为侍卫,实为人质,返回福建后更将这一段经历视为奇耻大辱,进而产生了逆反的心态。其父耿继茂病死后,他年少即位,不知父祖的百战艰辛,反而肆行不法,在境内大肆征收盐税,苛派夫驿,勒索银米,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大负担。清廷虽明知“三藩”暴虐苦民,且耗费繁重,已有尾大不掉之势,但由于政权初建,尚不稳固,而且兵力不足、财政困难,因此一直对“三藩”宽纵容忍。直到康熙清除鳌拜后,集中权力,才开始谋划除掉“三藩”这个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