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帝:秦始皇
11395700000009

第9章 秦始皇东巡与沙丘之死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一年中,在全国进行了五次巡行。“亲巡天下,周览远方”,以此宣扬皇帝的威严和功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公元前220年,即统一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巡行。由咸阳向西,经陇西地区到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然后返回咸阳。这次要西巡,是因为秦起家于西方,秦穆公时称霸西戎,秦孝公时又曾移风易俗。如今天下一统,秦始皇要把“皇威”通过巡行影响到西部地区,尤其是使西部地区居住的各少数民族能够安于臣服,以此来安定秦国的后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进行了第二次出巡,向东和东南巡行。这次出行的地区是原来六国的地域。并一直东行到齐地的邹峰山(今山东邹县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刻石碑,颂扬秦统一天下的功德。之后,从琅玡南行到彭城,听说象征权力的周鼎沉没于泗水之中,秦始皇沐浴斋戒,下令一千人下水寻找周鼎,结果一无所获。又南下渡淮水到达衡山、南郡。又浮江南行,至湘山祠,遇风浪不能渡江,以为是湘君所阻,便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演出了一场人神大战的闹剧,以显示他可以与神搏斗,用以神化自己的皇权。然后由南郡经过武关回到咸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进行了第三次巡行,这次他仍然向东。这说明东部地区在统一后并不稳固。当巡行到阳武博浪沙时,遭到了原韩国公子张良和力士的阻击,以铁锥误中副车,阻击未遂后逃走。秦始皇为此下令天下搜查十天。又继续东行,然后转向西北,经过赵国故地,沿漳水、过上党郡回到咸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进行了第四次巡行。路经原韩、赵、魏、齐、燕等故地,东达碣石。一路上看到各地仍然保留着割据时期的城防和“以邻为壑”的堤防,他觉得这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在巡行中下令拆除。到碣石后,在刻石中特著其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太明,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返回时,由碣石西向,经过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至上郡,一路考察了北方与匈奴接壤的边境,为北伐匈奴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回到咸阳,随即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巡行,这也是他有生以来最后一次巡行。秦始皇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及其少子胡亥随同巡行,方向是向东南地区。由咸阳出武关至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经丹阳到钱塘,在浙江改由狭中(今浙江富阳县)渡水登会稽山,祭祀大禹并刻石。又从会稽北上,由江乘(今江苏镇江北)渡江,经海路北上琅玡,取道临淄西归。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得了重病,因为秦始皇怕死,更忌讳说死字,因此群臣“莫敢言死事”。秦始皇病情日益加重,最后只好安排后事,令中车府令赵高给在蒙恬军中的公子扶苏写信,叫他赶回咸阳参加葬礼,信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始皇便于七月丙寅日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东南),终年50岁。赵高、李斯和胡亥趁秦始皇死于外地之机,篡改了秦始皇给公子扶苏的书信,发动了沙丘政变,赵高等扶持胡亥即位为“二世”。赵高等人严守秘密,秘不发丧。将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通风的辒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一个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像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之后继续往前走,从井陉到达九原,正赶上暑天,皇上的尸体在辒凉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鲍鱼,让人们分不清是尸臭还是鱼臭。

一路行进,从直道回到咸阳后,发布治丧的公告。皇少子胡亥继承皇位,是为二世皇帝。同年九月,他将秦始皇安葬在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