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七夕
11395400000003

第3章 七夕传说(2)

小意在去买牛的路上,遇见了一位老汉牵了头牛,见牛挺精神,就买了回来。这头牛不是一般的牛,而是天河里的一条龙,因错行了雨,被天帝贬到下界,投胎为牛了。

小意把它买到家里,精心饲养,感动了这头牛,它一次次口吐人语,帮助小意脱险。与哥嫂分家后,老牛又向他泄露天机,让他与天上的仙女成了家,婚后二人男耕女织,互敬互爱,日子过得挺美满,过了几年后还生了一对儿女。可老牛死后,织女虽然舍不得丈夫儿女,但因畏惧王母娘娘的命令,就趁小意到地里干活时,穿上原来的衣服走了。小意干着活,抬头见天上有个人,就知道是织女走了,马上回家,照老牛临死前的吩咐,用箩头担了儿女,披上牛皮,腾云追去。眼看要追上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划了条滔滔天河,把他们隔开了。

从那以后,小意一直没有回来,现在山上还有“牛郎洞”和“九女潭”这两个地方,留给人们作纪念。孙庄的群众还深深怀念着牛郎和织女,盼望着有朝一日,他们再回来。1981年地名普查时,人们还一致要求把村名改为“孙意村”。

尽管细节千差万别,故事梗概大都是这样的:天上的织女爱上了人间勤劳善良的牛郎,两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恩恩爱爱,还生了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反对他们的婚姻,用金簪划天河将他们分开。牛郎和一双儿女非常哀伤,玉帝被感动了,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七夕那天,许多喜鹊飞来,搭成鹊桥,以便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3.牛郎织女传说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民俗观念

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传说的不断完善过程中有许多新的要素被加了进去,如老牛、一双儿女、织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设障碍、鹊桥相会等,这些要素的增加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民俗观念。

最早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是没有老牛的,随着传说的不断加工和完善,这头通人情、知冷暖的老牛被人们加工进来。老牛在牛郎织女的整个故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牛郎的哥嫂想用有毒的馅饼毒死牛郎时,是老牛阻止牛郎不要吃馅饼,救了牛郎的命;在织女和其他姐妹下湖洗澡时,是老牛告诉牛郎让他去偷织女的衣服,给了牛郎一段美好的姻缘;而后在织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宫时,是老牛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让牛郎披着自己的牛皮去追织女。在各地流传的不同版本中,老牛的作用更是被夸大和细化:每次牛郎的哥嫂在家偷吃好吃的,都是老牛及时通知牛郎回家;牛郎缺钱少粮时,老牛总是为它出钱解决生计;在牛郎追求织女的过程中,老牛还带着牛郎去闯天宫,历经磨难见到了织女。

在古代,我国一直是农业社会,牛是人们耕种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部落更是将牛神化,成为他们的部落图腾。由此可见,牛在古代不仅是普通的家畜,它兼具牛性、人性和神性。

我国甘肃某些地区,专设供奉牛的地方,称为“牛儿堂”,当人们祈求丰收时便来拜祭老牛。

此外,老牛身上正直、诚实、勤奋的品质与牛郎的品质一致,被看做是牛郎品质的一种延伸和升华。老牛的这些品质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正直的传统美德,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

“一儿一女”则是古代普通家庭最理想的模式,它反映了人们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还有“有儿有女老不怕”“一儿一女一枝花”的谚语在民间流传。

“仙女下凡洗澡”则反映了以下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第一,人神共界。第二,“水”在古代民俗中意义特殊。仙女因为脱下了衣服或羽毛,而成为人;因为失去了衣服或羽毛而不能重返仙界。从表面上看,这是衣服或羽毛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其实是水。在古代民俗中,不仅人神之间的转换,就连鬼变人的过程中,水也是重要的媒介,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在我国古代许多民俗和仪式中都可以发现。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在我国南方,如果小孩子被吓到,大人们便会准备一个盛满清水的碗,碗上盖着一层薄薄的纸。大人用蘸上水的手指向薄纸上掸,倘若薄纸上浮现出一个个小水圈,则说明小孩子的魂被招回来了。于是,大人们便让小孩子喝下碗里的水,小孩子便会慢慢好起来。这种仪式被称为“招魂仪式”,其中的碗、碗里的水以及一个个小水圈都被看做是魂的寄住之地。此外,水还被人们视为人转换身份的重要场所,例如许多国家,当地少女举行成人礼时,少女便在水中沐浴,沐浴过了,少女便由儿童成长为成人了,以后便可以谈情说爱了,这被称为“净化仪式”。

“王母娘娘设障碍”这一情节的设置反映了古代封建礼教对男女自由恋爱的阻挠和反对,在我国许多著名的戏剧和传奇中都出现了父母阻碍儿女自由恋爱的情节。如《西厢记》中崔母阻止莺莺和张生的自由爱情,《红楼梦》中贾母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干涉和破坏等。另一方面,这一情节也是古代服务婚和成年礼的曲折反映。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中,有着以下独特的情节:牛郎追着织女来到天宫后,受到织女父母的层层阻挠,他们反对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设置了许许多多的难题来加害牛郎。例如在苗族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记载,天公为了加害牛郎,带着牛郎去赶场,然后趁牛郎不注意自己回来了,企图使牛郎在茫茫人海中迷路,回不了家;接着又让牛郎去上树剥树皮,在牛郎上树后,天公叫人悄悄撤下梯子,企图摔死牛郎;接着又让牛郎上山烧山栏,在牛郎爬到山顶后,天公叫人在半山腰放火,企图烧死牛郎;最后,天公又在牛郎的酒中下毒,企图毒死牛郎。然而,每次牛郎都在织女的帮助下逃脱危险。最后,天公无计可施了,只好同意牛郎和织女的婚事,放牛郎织女回家了。上述难题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完成生产劳动任务;二是经受生死磨难的考验。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岳父岳母对女婿智慧、生产技能以及勇气等方面的重重考验,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古代服务婚和成年礼的遗风反映。

服务婚是人类婚姻史上曾经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它是指男方赴女方家无条件为女方家劳动和养老的一种婚姻形式,即我们常说的“上门女婿”。男方只有在女方家劳动到一定年限,即他的劳动价值相当于女方的身价,男方才可以带女方回自己的家。男方到女方家服务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换取妻子回家;二是岳父岳母对男方生产技能、智慧以及耐力等等方面的考验。这种婚姻是古代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过程中的一种婚姻形式,也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在对偶婚时期,男方到女方家去生活劳动,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家;而到了一夫一妻制时期,女方便到男方家生活劳动,所生的子女也属于男方家。在这样的婚姻变化过程中,女方家由原来的因婚姻多出一个劳动力变为后来的少了一个劳动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在一夫一妻制时期,男方家便要付给女方家聘礼,“家贫无有聘财”的男方,便只好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来换取女方回自己的家。于是,服务婚便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