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11395200000007

第7章 共工氏的传说

共工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是神农氏的后代。他是继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曾发明筑堤蓄水,灌溉农田。

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精通农业,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水利建设。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共工氏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浇水灌溉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水淹没,庄稼无法生长。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率领大家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将低地填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推平后还利于水利灌溉,低地填高后再也不怕水淹了,这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同时,为了防治洪水,共工氏还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共工氏部落联盟住在黄河中游的河西地区,即今河南辉县境内。这里是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游。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百姓。为了防止水患,共工氏率领部落成员修筑了一道河堤。不料,一场大水冲毁了河堤,淹了下游的颛顼部落联盟。于是,两大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最后,共工氏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逃向西方。

共工氏逃到西方后,只见巍峨峥嵘的不周山(今昆仑山)挡住了去路。他想把不周山撞倒,来表示为事业坚持到底的决心。于是,他运足了一口气,猛地撞向不周山。只听一声巨响,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不周山拦腰折断了。

共工氏为事业坚持到底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也就是管理水利的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

在现实中,共工氏确有其人,曾被尧派去治水,后与灌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舜流放于幽陵,居“共工氏城”。共工氏城位于北京密云燕落村南,1959年密云水库建成,拦洪蓄水,共城淹没于水下。共工氏城是密云历史上最早的古城,距今约4100多年。据《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称,共工氏后人有“龚”“洪”二氏,因避难而改姓,“共”字加龙为“龚”,加水为“洪”。

一说舜帝流放共工氏于幽州,所居便是此城。《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请流共工氏于幽州”。《括地志辑校》说“故共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志传之,舜流共工氏幽州,居此城”。《大明一统志》、清光绪 《顺天府志》都有记载。

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在位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陵。”因此,共工氏被流放之地是当时统治辖区的最北端,是当时人们心目中天的尽头。

“共工氏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流传已久,这个故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就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中得到恰当的理解。事实果真如此,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苍龙星纪时的神话体现。

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根据东方七宿组成的苍龙星的出没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苍龙星周天升于东方,入于西方。当秋冬之交,苍龙星在西北方潜入地面,冬天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相当于苍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因为苍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因此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被称为“不周”。“不周”即不全、残缺之意。

秋冬之交,苍龙星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时,苍龙星的首宿角最先没入西北群山之后。这时,人们放眼望去,苍龙星初潜的星象正呈现出明亮的龙角与苍茫的远山相触的景象。这种现象就是“共工氏头触不周山”的来历。

共工氏还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氏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