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皇五帝的传说
11395200000013

第13章 尧的传说

传说黄帝以后,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帝王,名叫尧,是帝喾的儿子。尧身材高大魁梧,长着彩色眉毛,头发特别长。帝喾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一定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

尧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种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 而且还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

帝喾去世后,尧的长兄挚继承了帝位。由于帝挚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各部族首领渐渐疏远了他。帝挚九年,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给了尧。

尧即位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使族人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协和万邦”,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尧即位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经常耽误农时,因此尧就组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令羲、和两族掌管天文,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测定四季,据此制订历法,然后把节气告诉百姓。

尧任命羲仲为官,让他住在旸谷迎接日出,分辨节气的时间,让百姓按时耕作。尧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366天。尧特地设置了闰月,以便让时令和实际的四季相吻合。这是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法,奠定了中国农历的基础。

尧还发布命令,整顿百官,使各项事业无不欣欣向荣。尧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在宫门前设了一张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随时击鼓。尧听到鼓声后,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此外,尧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百姓有意见时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要求去朝廷陈述,看守人会给带路。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呼声,尧对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并能及时予以解决。

传说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在位时,我国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成群百姓葬身鱼腹。

尧对百姓十分关怀,急忙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鲧去治水,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因他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百姓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尧让鲧试一试,说实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职务。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9年,毫无功绩,洪水反而越来越猛。这是关于尧的传说中,在用人方面的一次失误。尧追悔莫及,深感对不起黎民百姓。

有关尧的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计出身、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来自民间的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史记》说尧去世时,“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尧的怀念之情极为深挚。

尧陵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千米郭村里隅涝河北侧。临汾古称平阳,因尧在此建都,故称尧都。城南有尧庙,城东有尧陵。

尧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石丘上,涝河环绕,潺潺西流,陵高50米,周300米,古柏繁茂,世称神林。北面为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入仪门中院正中为献殿,面阔三间,高大敞朗,东西为配殿。献殿后有石阶13级,踏阶而上,原有正殿五间,现存搭建的碑廊,中竖“古帝尧陵”作为标志的石碑,与殿宇同为明代万历年间修造,两旁排列着元、明、清时的碑碣。几千年来,尧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推崇,前来瞻仰尧陵的人络绎不绝,尧陵四季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