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颜真卿与颜体
11394000000002

第2章 背景家世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被称为“第二书圣”。多少年来,他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气势磅礴的碑刻书法一起,声名远播,走进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寻常百姓家。他的书香和风骨传遍了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颜真卿以他正直、坚贞、刚烈的崇高人格和雄强伟岸、端庄肃穆、浑厚壮观的书法风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颜真卿所处的时代背景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发展到了唐朝,如日中天,进入我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染翰临池,世袭家传,书家辈出,名作迭现,诸体皆备,各臻其妙。不同风格,争奇斗艳,书风之盛,蔚为大观,足以与晋代书法艺术相媲美。唐代的书法艺术,代表了我国书法的最高成就。在绚丽多彩的唐代艺苑中,颜真卿的书法领袖群伦,冠冕书坛,独树一帜。唐代书法家中,诸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琶、张旭、徐浩、李阳冰、怀素、柳公权、沈传师等,都以各自特色驰誉中外。然而,论其造诣之深,成就之高,贡献之大,影响之广,仍应首推颜真卿。他的书法艺术极具创造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盛唐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书法史上自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的又一面革新的旗帜。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朝代,历时两百多年,国力强盛。唐朝在思想文化艺术领域采取兼收并蓄又宽松开放的政策,使得文化的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对书法极为推崇,甚至以书法作为取仕的一个重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书法艺术的地位。唐朝翰林院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有书科,吏部以书判取士。书法被列为国学之一,设书学博士,把书法作为选拔人才的方法之一,唐代从制度上给予书法以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仕人工书,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说起初唐的书法,首先要提到隋朝的书法,隋朝楷书已初步形成较成熟的技法和审美定势,《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初唐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均是在暮年时经历由隋入唐,是把隋的书风向唐延伸的传递者。而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人物,唐之前数百年的东晋是我国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此后南北朝至初唐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笔法。唐代封建帝王大多都重视翰墨书法。唐太宗崇尚王羲之书法,注重骨力,书品中多体现了王门书派风韵。唐太宗广求二王书迹,亲撰《王羲之传赞》,谓之“尽善尽美”。但这时的书法取法的单一,视野的狭小,致使唐初一百多年来书坛仍被“王书”笼罩而无法推陈出新,这种局面制约了书法的发展。这时的人们渴望早日摆脱陈旧的书风,从沉闷单调的艺术气氛中走出来,盼望新书风的来临。

盛唐时的思想是较活跃和开放的,思想文化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盛唐时,文学上出现变革,摆脱靡弱诗风后,唐诗以其浩瀚和精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绘画创作空前高涨,是中国绘画史上能突破传统束缚而最有创新精神的时代。音乐舞蹈也达到了高潮,在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甚至外国艺术精华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崭新的唐朝乐舞,其舞蹈的“纵横跳动”“旋转如风”也给了盛唐的书法以有益的启示。富于变革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宽松的政治氛围、活跃的思想、繁荣的文化构成了以雄壮浑厚为主旋律的“盛唐气象”。颜真卿生活于这样一个时代,伟大时代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书法艺术创作。到了中唐,唐玄宗使大唐帝国达到了中兴与鼎盛,他本人也喜欢书法,推崇隶书,善隶书与行书,其行书也学习王体。他的审美风尚对盛唐书风的兴起有一定影响。此时研习篆隶之风也兴盛起来,这种篆隶的复兴是对南朝、初唐以来“二王”艳美流媚书风的一种反叛,它启发了张旭、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创新意识。颜真卿继往开来,把这一书风向前推进和发展,创造性地应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书风——颜体书风。

(二)家学渊源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景龙三年(709年),逝于贞元元年(785年),终年77岁。颜真卿出身于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琅邪颜氏士族家族,颜氏的祖籍,原在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所以颜真卿自称琅邪人。其实,他的这一族从十三世祖颜含随晋元帝渡江侨居建康上元(今江苏江宁)时,便已徙居江南。至北齐颜之推入周,随驾赴长安,即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颜真卿这一族,从颜含以来,自西晋至唐,以儒雅传家。南北朝时几代颜氏所居官位较高,有侍中、中丞,也有侍郎、抬手,并且还封有爵位。入隋以后则官位较低,大都是记室、侍读、王友、学士一类的官,即使偶有三品刺史如颜元孙,也是以进士入仕,名在学识。虽然如此,颜氏家族著称于史者却不乏其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从事训诂学、文学和书法研究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祖上都是很有声望的名流。尤其在文字学和书法方面,颜氏也是衣钵相传、家风不坠的世家。颜真卿的九世祖颜腾之(宏道)就是草书名家。

颜真卿祖上最出名之人莫过于孔子的弟子颜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得意门生,名列七十二贤之冠,品学兼优,德行高尚。有“不迁怒、不贰过”之称,为后世儒家所称誉,后世尊为“复圣”。琅邪颜氏一支始自颜回的二十四代孙颜盛。颜真卿为颜回四十代后裔。西晋末年,颜盛的曾孙颜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名”,世人视其居为孝悌里。颜含曾孙颜延之,字延年,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冠绝,与当时陈郡谢灵运齐名,任职光禄大夫。

颜氏世系延续数千年,香烟不断。颜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功勋卓著,代不乏人。颜真卿六世祖颜协,字子和,曾任湘东王国常侍,又兼王府记室,年少时有才识,博览群书,尤工于草隶,当时荆楚间碑碣,大都出于他的手笔。其子颜之推,字介,颜真卿五世祖,曾任黄门侍郎。博识有才学,尤善书法,精文字学、音韵学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著称于世。其颜氏一族自颜之推以后,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严循家训,研习经史,探讨小学,相沿而为传统,著书立说,尤专长于六书声韵之学。

颜勤礼,即颜真卿曾祖父,曾任校书著作郎,崇贤宏文馆学士,工于籀篆,尤精训诂。颜勤礼其他三兄弟均博学多才,颜师古是隋唐间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唐太宗时弘文馆学士,博览群书,精训诂学,又善书法,他一生著述很多,与人合撰的有《五经正义》百余篇,自撰的有《急就章著》《汉书注》《匡谬正俗》《颜师古集》卷,此外还有《安兴贵家传》和《玲图》等,现流传至今的只有《匡谬正俗》和《汉书注》等;颜相时,字睿,以学识闻名,任谏议大夫、礼部侍郎;颜育德,任太子通事舍人,司经局校定经史。祖父颜昭甫,也有硕儒之称,擅长篆隶草书。父亲颜惟贞、伯父颜元孙都是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颜元孙手写过一部《干禄字书》,分别有正体、通体、俗体三种写法,是当时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必读的书籍。

颜真卿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她的曾祖闻礼、祖令言、伯祖令名和父亲子敬都以儒学、书法闻名于世,颜真卿的外祖父殷仲容,是武则天时的秘书丞,以书法造诣名重一时。殷仲容的父亲殷令名,是唐初的大书法家,作“榜书”为当时所重,传世的《裴镜民碑》即他所作。颜真定是颜真卿的姑母,曾任武则天女史,以“精究国史,博通礼俗”闻名,为人正直刚烈,曾为了给叔父颜敬仲伸冤,率二妹割耳抗争,深得族人及有识之士称誉。她作为长姊,完全有能力教诲年幼的弟弟;而作为姑母,对颜真卿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诲也是很得力的。

颜真卿出生在这样一个深有家学渊源、子弟官宦不绝的家族,儒学、德行、文章是其家族文化传统,接受了严格的文化训练,因此擅长书法,能写各种书体。耳濡目染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对塑造他的人格、建立其学业方向、形成自我审美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说,颜真卿之所以能开一代浑厚饱满,而又圆劲飞动的篆籀气行草书风,与其祖上和周围人的学养、气质等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童年生活

颜氏要教育子女成为仁民爱物、克己复礼的贤人志士,使之将来忠于国家、民族,并有实际建树。颜家曾养一鹤,一次不幸小腿折断,行走不便。真卿少不更事,便在鹤背涂写,其二哥颜允南教导他说:“此虽不能奋飞,竟不惜其羽毛,奚不仁之甚欤!”也就是要求颜真卿从小事开始,做一位仁人志士。此事使颜真卿牢记一生,对他后来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很多杰出人物都有不幸的童年一样,颜真卿4岁时,其父颜惟贞因姊亡故,伤痛过度而亡。后来颜真卿随母亲投奔舅氏殷践猷,开始寄居长安敦化坊。殷践猷深谙儒学,又擅长书法,对子侄呵护有加。伯父和母亲为其营造了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又充满亲情的家庭氛围,给失去父亲的颜真卿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的温馨环境。开元九年(721年)殷践猷因其叔父丧,哀痛吐血而死。舅父过世,颜真卿又奉母命南下,到时任吴县令的外公殷子敬家寄居。儿时遭生活变故,虽然始终有亲戚周济,却使颜真卿少年老成。他自知要改变命运,只有发奋读书这条路可走,所以励志名节,饱览群籍。

颜真卿家庭困顿,幼年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据说他因买不起纸和笔,便用扫帚蘸着黄土以木石为笔,在墙上练字,并由他的母亲殷氏亲加训导。长期的刻苦磨炼和家庭的良好熏陶,对颜真卿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奠定了他刚正倔强、坚贞独立、发奋好学的性格,同时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颜真卿从小学习勤奋,涉猎面广。据说,他十八九岁时,曾大病一场,卧床百余日,请了很多医生来看,都没有治好。这时,有一道士路过其家,自称北山君。这位北山君拿出几颗丹药来,让颜真卿服下,颜真卿马上就好了。道士说颜真卿能固守清简,也有出将入相的志向,将来是能下度苍生,上列仙班的,但不宜沉浸于宦海之中等等,又送他一粒丹药,希望他能坚守节操,辅助皇上,勤俭克己,事君献身,百年后,他将在伊川、洛阳之间等颜真卿。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艰苦生活的磨砺,使得颜真卿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伯父颜元孙的抚养和教育,使他形成了一种忠贞刚直的思想性格。欣逢盛世,壮怀激烈,更使颜真卿有了为国建功、为民请命,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