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雅克萨之战
11393600000002

第2章 黑龙江流域民族的繁衍(1)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在康熙年间为反击沙皇俄国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而发动的旨在捍卫边疆国土的反侵略战争。15世纪末,沙皇俄国在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积极向外扩张,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西伯利亚。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明清两朝鼎革之际,沙皇俄国扩张的魔掌伸向了我国东北地区,先后与我国蒙古、达斡尔等部落发生武装冲突。面对沙俄的侵略野心,清廷奉行坚决反击的策略。但因当时清朝入关未久,政局不稳,加之在康熙初年又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平定三藩战争,分身不暇,无力在东北地区做出大的战略反击。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随即将战略重点转向北方,先后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将沙俄侵略军赶出雅克萨地区,并迫使沙皇同意进行和平谈判。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中俄双方最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平等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以文本的方式划分了两国东段边境,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17世纪80年代发生在我国东北边境的雅克萨之战,对于进关未久且在关内立足未稳的清政府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能否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关系到清王朝尤其是作为满族发祥地——东北地区的领土安全与主权完整,关系到清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统一。所以,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人民反击外来侵略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黑龙江更是中国的内河。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对黑龙江有着不同的称谓。约在公元前5世纪成书的《山海经》称黑龙江为“浴水”;公元7世纪成书的《北史》称“完水”;《唐书》称“室建河”,《旧唐书》称“望建河”,《金史》称“石里罕河”,《元史》称“撒合儿兀鲁”。而“黑龙江”一名的记载最早见于《辽史》。满语称黑龙江为“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汉意为“黑”,“乌拉”汉意为“江”。黑龙江全长4350公里,整个流域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土地辽阔,山川壮丽,物产丰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我国古代各民族,其名称较为复杂,各时期的称谓也不相同,如肃慎、乌桓、鲜卑、柔然、室韦、挹娄、勿吉,以及公元8世纪以后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

(一)肃慎时期

东北地区的原始居民与山东半岛上的原始部落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据历史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的居民之一。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也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传说在舜、禹时代肃慎族已经与中原有了联系。公元前21世纪,中国正值夏朝初期,山东半岛上龙山文化的农业文明经海道传入东北地区的肃慎族,使肃慎地区的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商朝末年,肃慎族大体分布在今天的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在松嫩平原上出现了初步的农耕文明,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牡丹江中游地区。肃慎族以产弓矢、貂皮著称,史书记载,其在周灭商后臣服于周,并遣使进贡木制箭杆、石质箭头的弓箭。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二)挹娄时期

“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沿用约有六百余年(汉代至晋代)。挹娄的活动区域在今天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挹娄已经拥有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狩猎用的工具还是以弓箭为主,“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不过,与肃慎时比较,挹娄的“石弩”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和发展,反映在使用的“(箭)簇皆施毒”,中者即死。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与挹娄同为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并最终取代了挹娄,称霸黑龙江流域。

(三)勿吉时期

南北朝时期(420—589),牡丹江流域生活着挹娄人的后代——勿吉人,该部族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为靺鞨人。勿吉人在历史上曾以强悍著称,并有西逐夫余,南侵沃沮的英雄业绩。勿吉的地理位置,在松花江东流段和北流段的广大地区,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中心区域在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处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带。勿吉的疆域面积比其先祖挹娄的范围要广大。在肃慎、挹娄生产的基础上,勿吉人农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等农作物,并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耦耕技术进行耕作。但作为森林民族,勿吉人的狩猎业仍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勿吉人“筑城穴居”,房屋的形状,就如同一个大的坟丘,上面留一个出入口,进进出出也得用梯子。这与肃慎人“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和挹娄人“常穴居”,“大家深至九梯”相同,依然保持了“穴居”的习惯。从穿着上看,勿吉的女性一般身穿布裙,而男性则是身穿猪、狗皮袍。男人的头上插一根虎或豹尾以显示勇敢。

(四)靺鞨时期

靺鞨族是勿吉人的后代。隋唐之际,“勿吉”改族名为“靺鞨”,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而得名的粟末靺鞨最为强大,有战士数千人。698年,粟末靺鞨的领袖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在松花江以东乌苏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权,后不断向唐王朝遣使朝贡,并仿照唐朝的模式建立了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书写。707年,粟末靺鞨接受了唐王朝的招抚。713年,唐王朝派遣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并被加授为忽汗州都督,正式成为唐朝的藩臣。755年,渤海将国都迁到上京龙泉府(今宁安渤海镇),并派兵征服了黑水靺鞨。762年,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被晋封为“渤海国王”后,与唐王朝的关系更为亲密。此后,渤海历代诸王的继袭都经过唐王朝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朝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友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中原的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渤海地区是当时亚洲“东方丝绸之路”的中心,从唐朝运来丝绸,加上自己制造的名产桑蚕之丝和柞蚕丝绸,运向东方的日本、西方的契丹和室韦、南方的新罗、北方的黑水靺鞨、东北的流鬼(今俄罗斯堪察加一带)。

渤海的疆域,初期仅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过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的扩充,渤海的领地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被称为“渤海国中兴之主”,国土面积得到大幅度的扩张。这一时期的渤海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域至“方五千里”,大体上南至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与新罗相接,东到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同唐朝交界于辽河流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玄宗天宝末年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时一度迁到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渤海地区的居民以靺鞨人最多,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逐渐增至三百万左右,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

然而,随着渤海王国的日益强大,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和激化。从大玄锡、大玮瑎时起,渤海逐步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宗室贵族和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加剧,北方黑水靺鞨诸部的反抗激烈,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渤海政权的实力,并为西邻契丹人的侵扰和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经过一二十年的反复较量之后,926年初,契丹攻占扶余城,乘胜进军至上京忽汗城下,渤海末代王被迫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