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1393200000008

第8章 促进周边文化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海洋科技系教授琼斯把郑和下西洋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称为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因为郑和下西洋时从明朝带去了很多陶瓷、丝绸、钱币等物品,这些东西也受到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欢迎;而郑和也带回了南洋各地的特产香料、染料等,这些也是当时国内没有且是十分需要的,这种各取所需的做法,使得郑和的远航彰显了其重要性。郑和的远航固然有其贸易上的贡献,但很多专家认为,郑和的远航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称其比穿越中亚的丝绸之路影响更为深远。郑和所到达的地方,都会立下石碑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不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也使得西洋的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这些都是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一)广泛传播了妈祖文化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地区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而且使妈祖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郑和下西洋在语言学的传播发展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文学作品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等。前三本是郑和的属下根据航海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具有很高的文学、地理、历史价值。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对外交流,其中语言方面的交流是非常主要的,因此就需要大批外语方面的人才,所以明朝政府当时设立了四夷馆,教授学员学习外语,培养了大量外语方面的人才。同时,明朝政府还设有接待外宾的会同馆,会同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加剌、畏兀儿、琉球等国的会馆。各会馆中,由专门精通外语的人员负责接待。明朝政府为了让学员学习语言,还专门编写了《华夷译语》作为教材(《华夷译语》现流传于海外,收藏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等)。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人学习外语,也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了双边的交流与合作。

郑和下西洋对妈祖文化的发展也是有很深的影响的,这一时期妈祖文化开始广泛传播。妈祖原名为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由于她一生在海上济危救难,死后被渔民和航海者奉为保护神。妈祖文化产生于宋代雍熙年间,郑和非常崇拜妈祖,他在下西洋时将妈祖这种信仰广泛传播到了国外,并且在福建为妈祖立了碑建了庙宇。

在航海技术日益完善之后,此时妈祖保护神的作用也相对减小,但是妈祖文化却流传了下来。妈祖文化源于妈祖信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妈祖信仰,妈祖文化有精神力量的一面,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层面。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处在不断的改造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并且拥有了儒释道的含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推动着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历史上有不少码头、会馆、城市的兴起是与妈祖文化密不可分的,而且郑和下西洋取得的一些成就也与妈祖文化分不开。很多地方的经济活动、集市等都与妈祖文化相连,而且还带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6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拥有1516座妈祖庙,台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福建湄洲朝拜妈祖,妈祖文化在今天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推动了妈祖文化的发展。

(二)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的变迁

当我们追昔抚今、展望未来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六百年前郑和率领的船队行驶于海上的那一幕情景。郑和七下西洋率领的庞大船队历时二十八年之久、经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世界航海史上、外交史上、贸易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航行。郑和和他的船队所到之处带去的文明与作出的贡献,到了今天仍被世人广为传颂。特别是在东南亚,郑和的名字始终与马六甲紧紧地连在一起,已成为中国与马六甲沿岸地区人民睦邻友好关系的一个象征。今天,世界发展的主题就是和平,而当我们以人类发展的大视野来看待六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时,不可否认当时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和平的信息,郑和也可以称之为“和平使者”。

中国和马六甲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汉代,根据中国史书《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早在1世纪,中国汉代的商人就曾来到过马六甲地区的皮宗,和当地的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中国典籍中也记载了“满剌加”就是现在的“马六甲”,而皮宗,根据日本历史学家藤田丰八的考证,是今天的苏门答腊和新加坡之间的皮声岛(印度尼西亚语意为香蕉岛),在《郑和航海图》中用“毗宗”来记录。还有一些考古学家对爪哇、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这几个地方出土的中国汉朝的陶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中国人在汉代就已经与马六甲海峡的商人进行贸易的观点。从此以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大多是与南洋的很多国家进行的。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也有许多被保存下来,印度尼西亚史学家阿明巴尼在其著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一书中提到:“自古以来中国对南洋诸国和睦亲善,经常邀请南洋各国人民到中国访问。”在经济交流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唐朝时中国就有高僧前往东南亚的佛学研究中心学习梵文、研究佛学。根据资料记载,唐朝时在印度尼西亚研究佛经的和尚达到了二十多人。中国人也有一些移民到东南亚一些国家,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在15世纪初期的时候,开始在马六甲建立商馆、货栈等便于商贸往来的场所。

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远洋航海活动,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古代历朝中海外使者前来朝拜次数最多的一朝。明朝永乐年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都是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尤其是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这就为郑和能够成功地进行航海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的远洋航海活动马六甲成了必经之路,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尹庆就被派往到马六甲拜访,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也经过这里。有关资料记载15世纪的马六甲是受到过外部侵犯的,为此还向中国明朝政府进行求助。在郑和下西洋经过马六甲的时候,也曾帮助这里肃清海盗,使得马六甲与邻邦成为和平共处的友邦。

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促成了马六甲的拜里米苏剌苏丹受册封为王,从此中国与马六甲也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马六甲也是从这以后开始繁荣起来的,港口成了当时东西方贸易活动的中心。马六甲的国王曾经多次来到中国进行访问,加深了两国的友谊。澳大利亚著名的印度尼西亚历史学家梅·加·李克莱弗斯在他 1981年出版的《印度尼西亚历史》中写道:“从一开始马六甲的主要威胁是暹罗,但是早在1405年马六甲就寻求和得到中国的保护。从此马六甲屡遣使团访问中国,头三个国王本人亲自参加这些使团。而明朝海军将领郑和率领的庞大的中国舰队对马六甲的访问,持续到1434年。中国明朝的保护,促进了马六甲地位的巩固。”马六甲的繁盛与中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中国外交史上和平外交的产物。

郑和下西洋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5世纪的西方正值文艺复兴之后,而当时的明朝也可以称为强盛的经济大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科技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开辟海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新通道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海上交通慢慢取代陆上交通已成为商贸交流的主要线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应运而出,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中国明朝政府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而这时一些西方国家在走殖民掠夺的道路。西方殖民的迅速扩张是在为自己国家积聚财富,而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是在推动东西方海外贸易和经济繁荣,并且促成了马六甲和东南亚地区长达一百多年的繁盛。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的兴盛。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在东南亚等地曾经设立了商馆,一处是在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答腊,另一处是在马六甲。郑和的船队给马六甲带去了非常多的商贸机会,也使得当地的繁荣引起世人的瞩目。根据跟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的记载,马六甲是非常重要的一处商馆,他在记载中提到:“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这些记载足以见得当时马六甲贸易的繁盛景象。郑和下西洋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在下西洋所到之处秉承着促进当地经贸发展、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厚往薄来怀柔远人”“外抚四夷”等“靖海”方略,期盼同海外各国“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船队到达马六甲地区,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下西洋使中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大量外来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与中华文化结合在一起,同时中国的古代文明也大量远播海外。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树碑撰文、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带去了包括农业技术、纺织技术、建筑雕刻技术,特别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等在内的许多先进技术和手工艺品,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尤为突出的是对马六甲地区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同时,他也从海外引进了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和名贵药材以及香料等国内没有的物品,了解了所经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郑和船队所做的这一切都促进了当时马六甲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三)巴厘岛的繁荣

美丽的巴厘岛是今天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它给全世界的游人带来了身心的享受。这个小岛独特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六百年前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在方圆五百平方公里的巴厘岛民族村,除了用印尼文字书写的标牌和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外,那古色古香的民宅,大街两旁的石雕、木雕、家具、瓷器、织衣、绘画等店铺都与我国的古城苏州和太仓非常相像,而这里正是郑和下西洋时出发的地方。

在巴厘岛的民族村中,大部分建筑都呈中国明代的佛教建筑风格,庙宇、房屋皆雕梁画栋。从这些建筑和当地店铺卖的古物中,依稀可以看到郑和当年率领船队来到此地的情景。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的佛教建筑艺术传播到了印尼,不仅印尼三宝垄的民宅有不少是中国明式风格,而且在今天的巴厘岛也同样存在着鲜明的中国明代文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的“建筑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化”广泛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六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巴厘岛人。

郑和下西洋给蜡染村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而且还教会了他们纺织和印染的技术,在这里常常有身穿蓝色印花布的印尼人接待各地来旅游的客人。这种服装与我国江苏甪直古镇的水乡服饰非常相似。在巴厘岛第二大根雕馆,收藏着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艺术珍品。郑和当年来到这里,把佛教文化也传播到了这里,我们今天可以在这个根雕馆中看到如来佛、观世音等佛像根雕。除了这些根雕以外,苏州的花窗、檀香木、用中国古铜钱做成的佛像、身上雕有中国古铜钱的青蛙以及“年年有鱼”等工艺品在这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郑和下西洋给巴厘岛人民带来了很多制作工艺品的技术,在民族村的石雕馆、藤条编制的作坊里,都可以看到工匠们在用郑和下西洋时传来的技术在编制物品。而且巴厘岛民族村中的很多家具工艺也是郑和下西洋时传来的。今天,这里明朝样式的家具主要出口日本等地。中国的金银饰品,随着郑和下西洋赠送给了所到国家的君主,这样,银饰工艺品也流传到了印尼民间。在巴厘岛民俗村的银饰博览馆,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龙、苏扇和各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银饰品,而且这里还收藏了用银制品制作成的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制作工艺非常精美,让我们不禁赞叹这里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郑和下西洋开通了东西方的海上贸易通道,给所到国家带去了中华文明,给印尼的巴厘岛带来了繁荣,这里的人们掌握了中国很多艺术品制作的工艺。巴厘岛人民对郑和充满了崇敬之情,也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友好的情谊。

(四)促使华侨下南洋

郑和下西洋以后,使得中国华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郑和下西洋打开了通往东南亚各地的海上交通之路,树立起了中国在海外的威望,这些都为当时的中国人去往东南亚各国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中国沿海的居民远渡重洋,发展海外商贸,很多当时到了东南亚的中国人就定居在那里,成为了华侨。从郑和下西洋以后,海外华侨的人数急剧增加。

在16世纪的时候,很多中国人移居到了泰国,在那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地就把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奶街”,相当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华人移居泰国后,在这块人们称之为“黄金半岛”的沃土上,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同时得到了广大泰国人民的赞赏。直到今天,中国的很多文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泰国,中国每年还派往泰国很多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师,这些都加强了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

华人大规模地移居南洋,带去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与当地人一起,共同努力,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今天,侨居在泰国的华人非常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了华裔泰国人。

郑和下西洋之所以促成华人大规模移居到南洋,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这样就把迁居到海外的很多华侨和祖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此,海外华侨感到有了强大的依靠,使得海外华侨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免于遭受外国的欺凌,可以顺利发展事业,组建家庭。在东南亚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郑和相关的遗迹,当地的华侨对郑和下西洋都引以为豪,郑和的光辉形象在华侨们心中永远是那么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