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1393200000006

第6章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装备与技术

(一)航海装备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有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对于郑和宝船,肯定派认为《明史》的描述基本上正确,理由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作战船”;对南京郑和造船厂进行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20丈;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记载有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的推论,折合后长约为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出能进行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二)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雨天,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测定天的高度,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它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做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幸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将其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有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详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