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戊戌变法
11363500000007

第7章 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历史影响(1)

戊戌变法的主要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民主和进步。这次运动在中国近代特殊社会背景下发生,完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运动规律。爱国救亡的思潮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界较为一致的思想趋向,而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建立立宪议会政治,则是走向爱国救亡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所有这一切,都顺应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潮流和社会进步的规律。

爱国主义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它贯穿于戊戌变法运动的全过程。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具有悠久灿烂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国居然败在新兴列强的手下,中华民族处在任人宰割的地位。列强争相吞噬中国,不断掀起瓜分狂潮,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的未来将是怎样?在中国刚刚诞生却尚未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挺身而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大声高呼,各处奔走,其目的就是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他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创办学会、刊印报纸,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主题而展开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维新志士义愤填膺、群情激荡。尽管他们身份低微,没有实际的权利,但其爱国主义情怀是强烈的,探索救国自强的道路。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康有为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能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也为全国所瞩目,就在于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国精神激励下,他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行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他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一再鼓动光绪,企图以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惨重后果,打动光绪的心,震惊朝廷官员和各界群众,迅速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梁启超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子,他用焦灼的笔触写下了慷慨激昂的文字,强调变法的动机就是爱国,变法的目的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思想主导着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而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则以他们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谱写了戊戌变法爱国主义的悲壮篇章。

戊戌维新志士对祖国怀有一种执着的强烈的爱,中国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当时中国遭受帝国主义铁蹄践踏,是那样贫穷和落后,但他们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他们没有停留在对祖国悠久文明和美丽山川的赞美上,而是要唤醒民众真正的爱国心,用爱国主义这根纽带将一切热爱祖国的青年人联系起来,把中国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赶走外来侵略势力。

戊戌维新志士继承了祖国爱国主义传统,并形成崭新的爱国主义观念,他们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热爱国家热爱爱真理,反抗外来侵略。这是戊戌维新志士爱国主义观念中的精华,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财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爱国主义传统经由维新志士之手继承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联系起来,尤其在戊戌维新运动之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安危在人们思想上高于一切、压倒一切,除少数民族败类以外,大多数中国人可以不分阶层、不分党派,在国家面临外来侵略的时刻,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同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在戊戌变法以后日益完善成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这次维新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背景,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由于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中国文化,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看待日本为小国,并且具有心理优势。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给了当时的日本,号称东方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十万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日军在中国领土上肆意烧杀掳掠,清政府最终不得不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昔日的藩属求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由小岛战胜中华帝国,就在于向西方学习,在于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中国的救亡强国之路就是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因学习西方由弱而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公开提出只有学习日本变法才能强国的主张。在论证了变法强国的重要理由之后,在以后两份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他一再提出要向日本学习,梁启超在他的《变法通议》一文中也对日本的体制和宪章大加赞赏。

他们对日本政体的夸赞,要向强敌学习的建议,颠覆了当时所有人的观念,有的表示赞同,有的坚决反对、认为是大逆不道。支持维新的光绪皇帝就被打动,在百日维新变法开始不久就要求康有为提供给他这方面的书籍观看。从1898年6月21日起,康有为把自己所著十五万字十二卷本的《日本变政考》陆续进呈。《日本变政考》以编年的形式,对明治维新的内容、经过和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评说和总结,并结合中国情况向光绪帝提出变法的具体建议。在这本书中,把定章立宪的政治革新作为变法的总目标,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书后的后记中,他总结说,只要效仿他国的先进方法才能使中国强大,抵御外族的侵略!只要能够效仿日本的做法,那么一切都足够了。康氏的著作对光绪皇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百日维新中发布的许多上谕、变法的主要内容都来自此书。在中国为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同样热血沸腾的维新派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敌人的谴责、痛斥阶段,更不是简单地否定侵略者包括体制在内的种种优长之处,而是冷静地提醒人们看到敌人的长处,提出要向敌人学习,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这既需超出常人的识见,对世界大势、国际格局、国内形势有理性、清醒的认识,更要有过人的勇气,而维新派之所以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分析仇敌的优点,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的勇气,主要因为对国家之爱——至真至诚至深的大爱,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更纯粹、更深沉、更清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敬重提倡的爱国主义。

(一)民主是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

19世纪末期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其实质就是改造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这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当时社会上状况、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发生剧变。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进步潮流是运用新的理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和礼教,宣传君主立宪等民主学说。针对传统的君主专制的统治观念,变革维新的民主派以西方自由民主思潮、自由、平等和民主学说为理论武器,予以激烈批评,从这一历史层面上看,强于早些时候的洋务思潮后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批判的武器也更为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