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的纷争
11363200000003

第3章 战国七雄形成的背景(2)

晋国地处山西汾水流域,与戎狄杂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掌大权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积极发展工商业。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格局,为晋国争霸奠定了基础。随着实力的增强,晋国开始全力与楚国争霸。一度依附于楚国的宋国首先摆脱了楚国,转而依附于晋国。这样激起楚国的不满,为了保持在中原的绝对优势,楚国在陈、蔡等国的支持下出兵伐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山东省)。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取胜的先例。城濮之战是关系到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国的控制,归附了晋国。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和诸侯会盟。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再度受挫,转而向东发展,先后灭掉江(息国西)、六(安徽六安)、蓼(河南固始),攻打群舒(安徽舒城、舒山一带)和巢(安徽巢湖北),占领了淮南等地。楚庄王即位,楚国国内一度发生内乱,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孙叔敖主张“施教于民”,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因此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也都以便利农、工、贾为主。

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不适应这种变化,商人们也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当时的经济异常萧条。孙叔敖知道后,就去向庄王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不久以后,市场又恢复了繁荣的局面。

当时,淮水流域常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孙叔敖为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亲自去调查,主张兴修水利设施。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来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发动农民数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引来河水,造出了一个人工大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从而振兴了楚国的经济,楚国经济空前强盛。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接着率军北上,楚庄王谴使者问九鼎的轻重,鼎是象征王权的,问鼎的大小实际上是显示了楚庄王夺权的野心,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楚国一直没有放弃进军中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围郑,三个月就攻破郑都。晋国遣兵救援,与楚国展开激战,晋国将帅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大败。楚庄王雄踞北方。时隔两年,楚国围宋,宋艰苦抵抗,但无济于事,最终被迫投降。晋国无力参与竞争,只好对楚国的军事行动置之不理,一些小国纷纷依附于楚国,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3.秦霸西戎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因护卫有功被封为诸侯。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实力大增。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插足中原,派军偷袭郑国,途中遇到郑国商人弦高。为了争取时间给郑国国君报信,弦高以国君的名义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同时让人回郑国报信。秦军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灭掉了晋国的盟国滑(河南偃师西南)。由此,晋国开始对秦的军事行动有所防范,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崤(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包围圈,全军覆没。随后秦军又接连几次出兵攻晋,但都无功而返。东进受阻后,秦将注意力转向了西方。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国造成很大的困扰。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顺次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物资储备,向他介绍西戎的地形、兵势,并挽留由余在秦国居住。与此同时,秦穆公还遣人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等到绵诸国内政事岌岌可危时,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遭到了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最终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秦穆公称霸西戎,就连周襄王也派遣召公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4.吴越争霸

吴越两国都地处海滨,吴在今江苏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两国都拥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坐收鱼盐之利,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公元前6世纪末,吴王阖闾即位,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辅佐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造。在政治方面,建造城郭;军事方面,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伍子胥与孙武等决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而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实力大增的吴国多次派兵侵扰楚国边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联合唐、蔡大军攻楚,趁楚军兵疲马乏之际进攻楚军。吴军与楚军相遇在柏举(湖北麻城),楚军大败而逃。吴军乘胜追击,连战连捷,攻下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楚王仓皇出逃。楚国面临严重的危机,楚国人民奋力抵抗。吴国国内贵族争权,越国趁机攻入吴国都城,吴国国力大大削弱。

越国建都会稽(浙江绍兴东南),是越族的一支。公元前6世纪,楚国为了制伏吴国,便帮助越国攻打吴国。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于擕李,吴军败,吴王伤指而死。夫差即位,誓言报仇。两年后,吴大举攻越,越王勾践战败,军队所剩无几,只得称臣求和。但越王勾践自此下定了灭吴的决心。勾践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在经济、军事外交上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发展畜牧业,垦殖土地;军事上,加强士兵训练,严明军纪;外交上,采取亲楚的策略。勾践的励精图治使得越国由弱变强。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上会盟,国内空虚,勾践利用这个机会,出兵吴国直逼都城,夫差慌忙回军抵抗,但为时已晚,越灭吴,夫差自尽。越王勾践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藤县),号称霸主。

(三)影响

诸侯各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败。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齐桓公、晋文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意义,但口号背后的真实含义则是要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但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在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