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王灭商
11362700000005

第5章 崛起:周部落的发展及其与商的矛盾

(一)周的兴起

周族是我国陕西省渭水流域的一个古老的部族。传说周的始祖姓姬,名字叫做弃。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弃的母亲叫姜嫄,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嫁给五帝之一的帝喾为正妃。传说,有一次,姜嫄出外游玩,看到沙滩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十分好奇,便用自己的双脚去比量,忽然觉得身体内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不久,姜嫄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男孩。联想到巨人脚印,姜嫄认为自己生下的一定是个怪胎,这个孩子是个不祥之兆。于是,姜嫄就偷偷把这个孩子扔到了荒郊野外。可是,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把这个孩子放到牛马经过的地方,牛马见了他都绕着走而不去踩他;放到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忽然一下子来了一群人;放到冰冻的河面上,一群小鸟飞过来,用翅膀依偎着他,替他保暖驱寒。姜嫄认为这是神灵在庇佑这个孩子,于是又把他抱回家抚养。因为当初自己曾想遗弃他,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这个传说表明,周部落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从弃开始,人类则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周字的古文象田中有种植之形,表示这一国族是以农业见长的。传说弃小的时候就对播种五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农业专家,并因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帝舜发现了弃的特殊才能,提拔他担任农官,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弃果然不负厚望,指导人们科学地选用品种,按时令及时播种、整地、施肥、收割,几年之内,人人丰衣足食,无饥寒之忧。于是帝舜论功行赏,封弃于邰(今陕西扶风),号称“后稷”。后稷成为周族始祖。

后稷的子孙辗转迁徙于泾渭一带,他们最初居住在豳(今陕西邠县附近)。到古公亶父(后来追称太王)时,率领周人来到岐山下的黄土高原定居,于是这个高原被称为“周原”。在岐山的南面建造都邑,后来又率众迁居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境)之下,这一带土地特别肥沃。古公亶父是周族的一位杰出的首领,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壮大周族的势力。一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周人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使周人在农业生产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部落。二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古公亶父一方面实行仁政,爱民如子,一方面在部族内部设置了一套管理机构,建立了“五官有司”,设官分职,管理庶务,开始形成初步的国家机器。由于周族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秩序井然,附近的一些小部落纷纷前来依附,周族的势力和影响日渐扩大。

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儿子季历(后来追称王季)即位。季历即位的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他对内进一步整顿国政,对外发展周族的势力。在部落斗争中竟大败鬼方,俘其酋长二十人。周族四边的部族,要么前来归顺,要么被武力征服。

古公在豳,还住地穴,其时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迁岐之后,他们开始有宫室、宗庙和城郭了。季历及其子昌(后来追称文王)皆与商朝联姻,这促进了周人对商文化的接受,也促进了周人的开化,周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二)周商矛盾

自古公以后,周为商朝的诸侯之一。季历受商命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但商与周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尤其是自周强盛以来,即以东向发展为一贯之国策,一直就有“翦商”的企图。而周族势力的迅速膨胀,也自然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和恐惧。

统治全国的商王朝,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诸侯国强大到威胁自己的王权和地位。但商王朝也找不出适当的理由讨伐周族。于是此时的商王文丁想到一个计策: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笼络周人,封季历为“西伯”,另一方面把季历诱到商都加以软禁,来观察周人的反应。

季历的儿子姬昌得知父亲被软禁的消息后,十分着急,赶紧搜罗了一批珍宝和美女给商王送去。但商王文丁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王权和江山,并不为姬昌所送的珍宝和美女所动。文丁幽禁季历是为了抑制周的势力的发展,担心西岐强大起来威胁自己的统治。但是为季历来说情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朝中大臣,也有各方诸侯;季历也在想方设法逃走。这更使得商王文丁感到自己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软禁季历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现在既然已经无法再幽禁下去,又不能放虎归山,商王文丁只好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匆匆处死了季历。可以说,正是姬昌和诸侯的营救活动,使商王文丁看到了周的巨大威胁潜力,从而痛下决心,促成了季历的被杀。这件事,进一步激化了周商矛盾,在周商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处死季历之后,为了缓和商周矛盾,平息朝中大臣和诸侯的不满情绪,商王令姬昌袭封“西伯”,西伯侯姬昌就是历史上的周文王。

(三)文王之治

姬昌即位后,决心为父报仇。心怀杀父之仇的周文王姬昌开始起兵攻商,却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商纣王借口姬昌对商纣王不满,将其囚于羑里长达七年之久。文王姬昌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世人称颂西伯,说他断决虞、芮争执以后,诸侯们尊他为王,那一年就是他承受天命而称王的一年。九年后姬昌逝世,谥为文王。他曾改变了殷商的律法制度,制定了新的历法。姬昌还曾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也就是说,大概帝王的瑞兆是从太王时开始兴起的。

但姬昌比他的父亲要幸运得多,他这次面对的纣王帝辛,虽然凶狠残暴,但只知享乐却胸无大志。西岐大臣闳夭从国中挑选一名绝代佳人,又从骊戎、有熊国挑选了几十匹骏马,加上其他奇珍异宝,一齐送给商纣王。商纣王乐得眉开眼笑,说:“一个美女就足以换回西伯侯了,你们何必如此多礼呢!”于是在饱受了牢狱之苦后,西伯侯姬昌终于平安地回到了西岐。

姬昌回到西岐后,一心想要报父仇、雪己恨,但并没有立即出兵,因为他知道,以现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周同商还根本无法抗衡,所以更加发奋图强,为灭商而做着积极准备。文王在国内修整内政,巩固了统治基础,也在诸侯间赢得了“仁义”的美名。具体表现主要有:一是在政治上宣扬德教,修德行善,使国内出现了清明的政治局面。当时,西伯侯将他的领地建设成了一个经济发达、人人谦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那时候,岐山的百姓有了过错,士兵们只要在地上画个圈,作为牢房,被惩戒的人就会自动待在那里接受惩罚,而不会“越狱”。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二是努力发展农业经济。姬昌实行比较宽缓的政策,鼓励农民勤于耕种,关心人民疾苦,使国家仓库日渐丰富。三是招纳贤才。姬昌礼贤下士,多方寻访有才能的人,而那些贤能的人也闻风而至,一时间周人才济济。他重用了谋略过人的吕尚(即后世传说中的姜太公)、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贤才。

在修明内政的同时,文王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争取更多的诸侯。一方面,他以献出洛西的土地的代价,请求商纣废除炮烙之刑,制定罪行不要牵连亲属的政策。这既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拥护,使百姓从内心里拥护他,也争取到了那些归附商朝的小诸侯国,最大限度地孤立商纣。另一方面,诸侯们有什么事情也都来找文王处理。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当时一些诸侯发生争执的时候都来找他决断,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周断虞、芮之讼。虞、芮都是商王朝的属国,两国相邻,发生了领土争端,它们本应到其共主商王那里决断此事,但二者倾慕周文王的威名,不朝殷,却去请周王公断。两国的国君进入周境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街头看到一匹马和一头牛相向行驶,相遇之后都礼让三分,让对方先走,以致谦让到一个早上都还在原地不动。他们看到这一情景,内心感到羞愧和感慨,难道人还不如畜生?因此,二人立刻握手言和,相互谦让,没有见到周王就返回了。这件事影响很大,许多小国纷纷前来归附,标志着周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开始取得对商王朝的优势。此外,文王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争取奴隶主和贵族支持。

正是在上述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从前的威信,取得了政治斗争的重大胜利,周的国势由此更加蒸蒸日上,逐渐超过了商王朝,成为各诸侯国的首领。

在整饬内政、争取诸侯支持的过程中,文王还努力处理好与商周的关系,假意臣服于商纣王,以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击鼓”,并故意表现出纵情声色,沉迷享乐的假象,令纣王对他放松了警惕,确保灭商的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文王积极进行准备期间,他已受命称王。所谓“受命”就是受上帝之命。《诗·大雅·皇矣》写道:伟大的上帝从天上往下观看,从四方观察,寻找一个有光明德行的人,最后找到了季历的儿子文王,这就是接受上帝的 命令而称王的意思。周文王“受命”称王,也仍然不改变小心翼翼朝殷的态度。周这时对殷商的和平政策,可说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不是一般的屈辱的表示。周原甲骨文中有一条“彝文武帝乙”之辞。文武帝乙是殷帝乙的异称,他是纣王的父亲。为什么在周原甲骨文中却有帝乙的名号呢?这可能是因为周原有殷商的宗庙。殷纣王曾经到过周原,故有祭祀其父文武帝乙之辞。这反映了周在文王时确已成为殷商的诸侯了。作为殷商的一个诸侯,在表面上对殷纣十分驯服的同时,周又渐渐向东发展。

(四)扩展疆土

文王即位之初,周仍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但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略方针,开始拓展疆土,周的势力开始沿着渭水向东发展。

文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剪除商的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周文王姬昌通过兵进西北,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须(在今甘肃安定县)、阮、共等方国。紧接着,文王又组织军事力量渡黄河向东发展。为剪除掉商的右翼,首先尤其是攻占耆地(耆也作黎,位于今天山西长治西南),成为商朝岌岌可危的一个重要征兆。耆在今山西黎城,是殷商的门户,耆被攻占对商的都城殷(今河南安阳)形成威胁。

据史书记载,在耆被打败之后,商朝的大臣祖伊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王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了我们殷商王国的命根子了,不管是能预知吉凶的人,还是龟甲的神示,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么征兆了。并不是祖先神灵不肯保佑我们这些后人,而是大王你荒淫暴虐,不遵守王道常法,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抛弃了我们,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你伤天害理不走正道,弄得天下臣民无法正常吃饭睡觉,如今我国的老百姓无不盼望殷国早早灭亡,他们说:‘老天爷为什么不降下惩罚?真命天子为什么还不来到?’现在大王你该怎么办?”纣王有些慌乱,但仍然强作镇定说:“我生不就是真命天子吗!他们的恶言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听到这句话的祖伊踉踉跄跄地走下殿来说:“纣王真是不可劝谏了。”纣王没料到天命是可以改变的,也没有觉察到周人正在积极地做着改变天命的准备。

在攻占了耆地之后,周又正面进攻邗国,直接威胁商纣王所在别都朝歌;随后又剪除掉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向的战略重镇崇(今陕西户县附近)。这为以后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灭了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攻商都——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姬昌将都城由岐下迁走,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邑即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自岐下东迁居之。他东进的意向已经够明显了。这样,周基本完成了攻商决战的准备,伐纣灭商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至此,西伯侯的威望大增,许多诸侯都来和他示好。但西伯侯仍然隐忍,对纣王越发恭敬,给纣王的财物也是越来越多。商的大臣们都感到西伯侯有着更大的目标,纷纷进谏纣王要他做准备,但整日沉湎于酒色的纣王却说:“区区一个百里小国,能奈我何?”

受命九年,即周迁徙到丰的第二年,在完成灭商大业前夕,姬昌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于世,就嘱咐儿子姬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姬昌虽然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儿子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他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后世儒者也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