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贞观之治
11357300000007

第7章 盛世景象

(一)社会安定

贞观之初,全国上下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民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

到了贞观八九年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们晚上睡觉的时候用不着锁门,走在路上见到别人丢的东西也不捡起来据为己有。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被判为死刑的人仅有二十九个。到了贞观六年,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年末的时候,唐太宗都会亲自来到监狱巡视,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刑(古时秋天行刑)。到了第二年九月,三百九十个囚犯全都回来领刑,没有一个人逃亡。

唐太宗见到这种情况也为之感动,将这三百九十人全部赦免了。这件事情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代,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中,都被人们广为传颂。那时的中国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非常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百姓们丰衣足食,心平气和地过日子,不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因此犯罪事件也就少之又少了。

(二)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时期,因为此时政治清明,几乎没有贪官污吏,这也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作为榜样,大臣们一心为公,官员们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那个时代,在人们的心目中,贪官污吏是最可耻的,官员们大都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克己奉公、尽职尽责的良好风气在官场上广为盛行。更为可贵的是:

李世民也能够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为群臣百官作一个良好的榜样。一方面,统治者精明自律,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另一方面,社会的大风气非常清明,贪官污吏难以找到藏身之地。

贞观时期,贪污腐败现象十分罕见。大臣官员们都能清廉自守,甚至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国家尽心尽责,为人忠贞正直、体恤百姓,留下了很多传诵千古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当时令人称道,就是在今天听来也十分让人感动。岑文本是中书省的副长官,后来当了中书令。虽然做了高官,但是他家里的房子又小又湿。有人劝他说:“你应该为自己打算打算,置备点家产吧!”他却回答说:“现在我身居要职,整天忙于处理政事,生怕有一点纰漏,哪里有工夫置备家产呢?”

(三)国界开放

从“贞观之治”开始,唐代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有了巨大的发展。贞观时期,中外使节的交往频繁,各国与唐朝经济联系加强,文化艺术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唐帝国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也成了世界级的大都会。那时唐朝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仁人志士的目光,贞观时期就有很多移民、侨民来唐定居,各国使臣、权贵、留学生、商人、僧侣、乐工、画师和舞蹈家聚居长安,彼此交往,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长安也开始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都市。贞观五年(631年),东突厥平定后,迁居长安的突厥人已经将近万家,以后西突厥和中亚各族人民都有成批迁居长安的。波斯人在长安经商致富,印度人在长安宣传佛教,整个长安热闹非凡。

唐朝以高度的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

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既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数典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更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时期的国民素质也非常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外国人在中国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利,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贞观时期,唐太宗还积极接收异族异国的留学生。唐帝国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改良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唐王朝。

(四)商业发达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封建时期,在人们的心目中,农业才是正经的生存之道,是正业,只有那些没有土地、身份低微的人才去从事商业,商人的地位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就相当低。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不但不歧视商业,而且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贞观时期,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新兴的商业城市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一带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四川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它的最大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络绎不绝,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当时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五)民族关系

唐太宗执政时期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他主张消除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歧视,以非常开明、宽容的思想来改善民族关系并使其健康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局面,是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民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唐太宗十分注重用“和亲”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借此来巩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其中,“和亲政策”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文化和技术进入中原内地,对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补充作用,最终实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局面。

(六)科技文化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和睦。为这时期科技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纽带。一个国家的强大无不在文化中体现出来。唐太宗时期实现了释、儒、道三教合一,各种思想文化首次实现了融合。大唐文化开放、自由的精神,使唐朝能够实现“贞观之治”时期文化大融合。此外,唐太宗发展科举,重视人才培养,提倡儒学,奖励文士,兴办学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文明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