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好心好脑活百年
11351500000006

第6章 心脑血管病也有“天气预报”(1)

哈欠频频,可能是中风征兆

在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在疲劳时,常打几个哈欠,哈欠的深呼吸作用增加了氧气的吸入,可使人的疲劳暂时减轻。如果是一个接一个地打哈欠,就不正常了,这就可能是有病的征兆了,特别是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频频打哈欠,就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应提高警惕。

引起频繁打哈欠的原因主要是大脑缺血缺氧。临床研究发现,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的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别是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仅占体重2%左右的大脑,却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因此,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引起哈欠频频。

脑缺氧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时,会引起哈欠反射。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狭窄,脑缺血乏氧加重,特别是在缺血性中风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可达80%左右。近年研究发现,脑缺氧特别是呼吸中枢乏氧时,也会引起哈欠反射。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乏氧加重。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TIA”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它已是最轻型中风,已出现了一时性偏瘫或单瘫,只是持续时间短暂,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所以,仍把它看做是进展性脑卒中和完全性卒中的先兆。有人追访观察,发生TIA后3~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中风。专家指出,凡出现上述征兆之一者,都必须及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再做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抓紧治疗,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则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另外,打哈欠还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因此,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发生。所以,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出现无诱因的频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积极进行治疗。

有频频打哈欠的人除积极检查治疗外,还要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高脂饮食,戒烟限酒,注意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防止激动,并注意防寒保暖。

频繁咬舌快查大脑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不小心因为吃饭或者说话咬伤了舌头,应该说是在所难免的。俗话说,哪有舌头不碰牙的,何况人老了,牙跟舌头都有点儿不听使唤了。可是如果遇到老人经常不经意咬伤舌头的情况,就得格外当心了。

医师从多年对脑血管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有些已经出现脑血管前期病变的病人,由于中枢神经已不灵敏,所以当病变发生在大脑左侧时,可能频繁咬破右侧的舌头,而病人的自觉症状仅仅是整天头昏沉沉的。这样的病人,其实已经存在轻微的右侧中枢性面瘫,进一步作CT检查,还可能发现病人左侧已出现脑梗塞。

很多脑梗塞患者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的半身不遂症状,只是出现一侧口角流涎、咬舌头、精细动作差(比如吃饭时总掉筷子)等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轻微症状,大多数病人和家属不能给予高度警惕,因而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加重。当老人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典型症状时,才想到去医院治疗,而此时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大多会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病人及家属要及时捕捉身体的各种反常现象,哪怕只有蛛丝马迹也要及时诊疗救治,以最大限度为病人争取时间,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点。

急性心梗症状多数不典型

43岁的李先生平常身体很好,最近在家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出现胃痛且大汗淋漓。妻子以为他是胃部不适,就让他吃了两片治胃病的药并嘱咐他多喝白开水。在忍了两小时后,李先生的胃痛始终不能缓解,最后决定拨打120急救电话。到医院后虽然紧急进行抢救,李先生还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没有醒过来。

天气转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上升,但是临床中真正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的患者并不多,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是以不典型症状为主,如气喘、咳嗽、胃痛、大汗不止、恶心呕吐、胸骨后有烧灼感甚至牙痛、咽喉痛等。也有的患者会出现突然晕倒、言语不清、表情漠然等症状,家属会以为患者是突发中风所致。由于这些症状的隐蔽性,因此许多人会错误地选择消化科、神经科等科室。临床中也有许多医生会误诊为肺心病、中风、急性胃炎等。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突然,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能早期发现并送往医院进行“血管再通(如溶栓、介入治疗)”处理,病人就能很快恢复健康。因此,如果患者出现突发的大汗不止、气喘、恶心呕吐、胸骨后烧灼感时,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尽快到医院作心电图检查,以明确病情及时治疗。

如果有以下症状一定要小心,这些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表现。

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急性心梗表现在消化道方面的症状较多,有腹部胀气、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下降,造成肺部淤血,易并发支气管感染,引发咳嗽、气喘,如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易误诊为慢支肺心病。有的只有胸闷、憋气等感觉。

意识不清、瘫痪等症状

急性心梗时血排出量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则易发生脑循环障碍,有的表现为突然言语不清、一侧肢体瘫痪、意识不清。

咽炎、牙病、颈椎病、肩周炎、血管性头痛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时酸性代谢产物刺激交感神经产生痛觉,痛觉可向颈、胸脊神经支配的任何部位放射。

脑血管疾病的红色警报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多发腔隙性梗塞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是指急性脑血管病。特点是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由于病程长,容易被人们忽视。脑血管疾病有以下征兆。

头痛

大家知道脑血管疾病发生在脑部,所以头痛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不同的脑血管疾病引起头痛的特征是不完全一样的。有时利用头痛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鉴别是哪一种脑血管疾病。例如突发剧烈的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头痛常为弥漫性,以枕部为重,并沿颈项向下放射。高血压脑病引起的头痛与血压升高有直接关系,可播散到整个头部,呈持续性剧烈头痛,随着血压得到控制头痛随之可以得到缓解。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多为持续性,以前额部明显,并可逐渐加重,咳嗽、打喷嚏或大便用力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可使头痛加剧。所以突发头痛,如果伴有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活动不灵等则提示脑血管疾病。

视觉障碍

脑血管疾病引起视觉障碍是非常普遍的。常见的视觉障碍包括视野缺损和视幻觉。视野缺损最常见的类型为双眼视野的左侧或右侧同向偏盲,视神经传导通路的任何部位受到损害都可以导致同向性偏盲。认知功能属大脑皮层的高级活动范畴,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思维及意志等心理活动。当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时提示有脑组织损害,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意识障碍按其程度不同,可有以下几种表现:

(1)嗜睡是指病人处于深沉的睡眠状态,轻度刺激能被唤醒,停止刺激后又再入睡。唤醒后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能作出一定的表示动作。

(2)谵妄是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意识呈模糊状态,伴有错觉、幻觉,对人物、时间、地点的定向力丧失,时有躁动不安、胡言乱语等精神异常表现。

(3)昏睡是指病人处于不易唤醒的睡眠状态。给予压迫眼眶或摇动病人等强烈刺激可暂时苏醒,但很快又入睡。答非所问,定向力丧失。

(4)昏迷是最严重的一种意识障碍,意识完全丧失,呼唤及强烈的刺激也不能使病人清醒。如果压迫眼眶有反应或刺激角膜有反射存在称为浅昏迷;如果所有反射均消失称为深昏迷。

(5)突然出现失语症和失用症。失语症是指患者对语言符号的表达和理解发生障碍,不能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有效的表达,也不能理解所接受的语言信息。这是由于病变损伤了大脑半球某些特殊区域所致,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失用症是指患者在无肌力瘫痪、无平衡失调、无感觉障碍的前提下,在想做有目的性的动作时,不能使肢体去执行那些本来想要做的动作。大多是由于病变损伤了大脑半球某些特殊区域所致。突然出现失语症或失用症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眩晕

眩晕是一种客观并不存在的主观感觉,如患者躺在床上,却能感觉到周围的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倾斜、升降等。眩晕实际上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由于大脑皮层平衡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对空间定向的一种错觉。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眩晕症状者,以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最常见。眩晕发作的特点常呈突发性视物旋转,多因头位或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可伴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无力、躯体左右摇晃等,重者可有意识丧失。如上述表现在数秒至数小时内,最多不超过24小时内缓解,不留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持续时间较长,不能自行缓解,且留有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可认为有椎基底动脉堵塞。出血性脑血管病也可引起眩晕,常见于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常表现为剧烈的眩晕发作,伴有剧烈的头痛和呕吐,重者因伴有意识障碍而掩盖眩晕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眩晕发作、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经常出现眩晕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晕厥

如果眼前发黑的时间再持续一会儿,就会表现为意识丧失,这就是发生晕厥了。晕厥是指一时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但很快可以恢复。意识丧失时常伴有肌张力松弛而倒地。晕厥虽然是一时性的表现,但是在发生意识障碍的一瞬间可导致严重的摔伤或其他难以预测的后果。那么应该怎样防止呢?为了便于对晕厥的了解,我们可以将晕厥的发作分为三个时期:

(1)晕厥发作前期。通常在这个时期会感觉到恶心、呕吐、头晕或眩晕、面色苍白、出汗、上腹部不适、肢体无力、站立不稳等。出现上述症状时最好原地就座,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好平躺,这样不仅能防止摔伤,而且可以增加脑部血流量,可有效预防晕厥的恶性发展。

(2)晕厥发作期。这个时期,病人意识丧失,肌肉完全松弛,常会晕倒于地上。此期发作时间短暂,并可迅速恢复。

(3)晕厥发作后期。此期意识已经恢复或半恢复。病人可能会伴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宜平躺休息半小时或更久。

血压急剧升高是高血压脑病的前兆

血压急剧升高是高血压脑病最主要的特征。为急性起病,病情迅速进展,数小时或十几小时病情可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如果感到有头痛、恶心,有条件者应自测血压,如收缩压超过20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超过120毫米汞柱以上或原来已有血压升高的患者血压再度增高,都是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危险信号,应立即加服降压药,边降压边立即到医院就诊。否则一旦发生高血压脑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口齿不清、肢体活动不灵活、偏身感觉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及精神错乱等。部分高血压脑病患者可出现癫痫样惊厥,表现为神志丧失、两眼上翻、口吐白沫、肢体痉挛强直、大小便失禁、舌头咬伤、瞳孔散大、意识丧失。

高血压是引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据报道,在我国约有80%的脑血管病患者与高血压因素有关,其中86%的脑出血和71%的脑梗死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而无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无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升高,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并呈线性关系。收缩压150毫米汞柱发生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约为收缩压小于等于150毫米汞柱者的288倍,而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者是舒张压小于等于90毫米汞柱者的19倍。所以说,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什么是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急剧升高,一般舒张压在130毫米汞柱以上,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是一种变化急骤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常发生于急进型高血压及少数缓进型高血压患者,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患者。临床上以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痛、呕吐、烦躁、抽搐和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眼底检查时,可见视盘水肿,或伴有静脉迂回变细,或有动静脉交叉,视网膜有点状渗血。腰穿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头颅CT检查多无异常,据此可与脑出血相鉴别。该病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若抢救不及时,常因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损不可逆转,或因脑疝形成而导致患者死亡。

什么是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指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导致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症状。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机制是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和血中儿茶酚胺过多。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并且升高幅度较大,收缩压可能达到26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上,原有症状加剧,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胸闷、视力模糊或暂时性失明。有时因脑血管痉挛致使半侧肢体活动失灵,更严重时会有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情况发生。

我们应该了解,高血压危象同高血压脑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有时和脑出血类似,头颅CT可帮助鉴别,大多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寒冷剌激、气候变化和内分泌失调等原因诱发,也常常发生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骤停者。一旦出现高血压危象,应积极进行处理。

高脂血症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