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好心好脑活百年
11351500000015

第15章 饮食密码——小小食物,护心护脑又静血(3)

(11)陈皮兔丁。取兔肉250克,食用油50克,陈皮5克,调料适量。将兔肉洗净切成丁,放入碗中,加盐、食油及料酒、葱、姜等拌匀,干辣椒切成丝;陈皮温水浸泡,切成小块;味精、白糖、酱油加水兑汁。铁锅置于火上,倒入食用油烧至八成热,放入干椒丝炸成金黄色,下兔丁炒,加陈皮、姜、葱,继续炒至兔肉发酥,再放入花椒、料酒、陈皮、白糖、酱油等作料,用文火焖15分钟,收干汤汁,即可盛盘食用。

少吃盐,盐多是祸害

高盐饮食引起血压升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各种研究报告都清楚地证明,食盐过多是增加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但是每个人对盐摄入量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我国学者就食盐过多与高血压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西安医科大学以刘治全教授为首的“八五”课题组与汉中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通过对4000余例中小学生的调查和检测,并经过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确实有遗传因素,但后天因素盐的摄取量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部分盐敏感者有钠泵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呈显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盐敏感者有一个明显特点,即摄取了较多盐以后血压会升高。摄取的盐量越大,血压就越高。家长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盐敏感者。盐敏感者只要控制食用的盐量,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最近,英国、比利时和美国的一些医学家联合倡议,建议发起一场人们少吃盐的国际运动。倡导发起这一运动的原因是,最近的研究再次证明,吃盐过多可导致高血压,并且年龄越大这一不良反应就越大。尽管前些时候有人提出吃盐过多与高血压关系不大,一些食盐商也否认这种联系,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对52个国家和地区约1万人的研究表明,吃盐过多与高血压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外有人做过实验,发现进食大量咸食的白鼠15周后全部死亡。病理解剖发现,这些白鼠大脑都有小区域性坏死。分析认为,吃盐太多可造成脑动脉损伤和狭窄,从而引发脑中风。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05克食盐;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相当于25~10克食盐;中国人向来有“不咸不鲜”的说法,因此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每日15克左右。所以,从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应从儿童乃至婴儿开始,就养成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钠离子。它参与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分布,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保证体液的正常循环,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

人体不能没有盐,但是食盐并非吃得越多越好,食盐量过大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患高血压、加重哮喘和糖尿病的症状、肾功能受损、易患感冒等。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胃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都应该少吃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个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该超过6克。但是目前中国人平均每天每人吃的盐超过12克,是这个标准的2倍。

有些人口味重,或者老年人味觉退化,怎样才能在保证口感的情况下少吃盐呢?

逐步减量

减到少食盐的用量,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地、一点点地往下减。

使用低钠盐

超市中有专门的低钠盐可供选择。

生吃蔬菜

每天的餐桌上还可以备一些西红柿、黄瓜、萝卜等生吃的蔬菜,不加任何调味品,既保证蔬菜摄入,又减少盐的食用量。

加入调味品

食物提鲜不只靠咸味,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也可以用来调味,比如香菜、香菇可以在熬汤时加入,而洋葱可以作为凉菜很好的辅料。醋是软化血管、调节口味最常用的家庭调味料,柠檬汁、柳橙、菠萝等各种果味的加入,也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改变。

使用各种调料组合

芥末粉中加入醋、糖,和水调成糊状,呈淡黄色咸香味,可以拌食各类荤菜和素菜。山楂糕打成泥后加入糖、醋、桂花调和成汁可用于拌制各种蔬菜果类。将生姜切成末或丝,加醋调和,呈咖啡色酸香味,适宜拌食鱼虾,可保持鱼虾的鲜味并有消毒保健的效果。将番茄酱用油炒透后加糖、醋、水调和,这种茄味汁可用于拌荤菜。

餐时加盐

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而在餐桌上放一瓶盐。就餐时放的盐主要附着于食物和菜肴表面,来不及渗入内部,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故吃起来咸味已够。

大蒜与心脑血管疾病

自古以来,大蒜就是各种名菜佳肴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大蒜还有许多保健功能,特别是在降血脂、抗血凝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作用非同一般。现就其主要方面介绍如下:

降血脂作用

大蒜可防止心脑血管中的脂肪沉积,诱导组织内部脂肪代谢,显着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血浆浓度,增加微动脉的扩张度,促使血管舒张,调节血压,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和预防动脉硬化。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最简易的办法,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高血压。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增强,就意味着血液的凝固性强,血栓的发生率则高,而大蒜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以家兔为例,让它口服大蒜素,其血液凝血的时间明显延长,服用3~4个月后效果更加明显。

抑制支脉硬化的生成

国外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先用猪油喂实验大白鼠,使这些动物成为高脂血症。然后,在其饲料中添加大蒜粉,结果有15%的高血脂大白鼠恢复了正常。

预防脑中风

国内已有人将大蒜用于临床医疗。经研究,用大蒜的提取物治疗脑梗死病人,总有效率达94%。

防治冠心病

国外研究者曾对432例患心肌梗死后的病人使用大蒜油浸膏治疗,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经过3年疗效观察,大蒜治疗组较对照组,冠心病的再梗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可以看出,大蒜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大蒜每日都走上我们的餐桌,不仅仅作为调味品,而是作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朋友。

心衰的饮食选择

营养治疗同药物治疗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合理地选择食物,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现给心力衰竭患者介绍一些选食常识,供配餐选用。

允许摄食的食物

(1)粮食类: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高粱。

(2)豆类:各种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等。

(3)禽、畜肉类:鸡肉、鸭肉(瘦)、猪肉(瘦)、牛肉。

(4)油脂类:植物油为主,动物油少用。

(5)水产类:淡水鱼及部分含钠低的海鱼。

(6)奶、蛋类:牛奶(250毫升),鸡蛋或鸭蛋(小于1个/日)。

(7)蔬菜类:含钠量高者除外。

(8)水果:各种新鲜水果。

(9)调味品:醋、糖、胡椒、葱、姜、咖喱。

(10)饮料:淡茶、淡咖啡。

忌吃或少吃的食物

(1)粮食类制品:各种面包或加碱的机器切面、饼干、油条、油饼及发酵做的各种点心。

(2)豆类制品:豆腐干和霉豆腐等。

(3)禽、畜肉类: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罐头食品、肠类、咸肉、腊肉、肉松。

(4)油脂类:奶油。

(5)水产类:咸鱼、熏鱼、罐头鱼及部分含钠高的海鱼。

(6)奶、蛋类:咸蛋、松花蛋、乳酪等。

(7)蔬菜类:咸菜、酱菜、榨菜及部分含钠高的蔬菜,如菠菜、卷心莱、芹菜等。

(8)水果制品:葡萄干、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水果罐头或果汁、水果糖等。

(9)调味品:味精、食盐、酱油、番茄酱等。

(10)饮料:汽水、啤酒等。

燕麦,心脑血管的好朋友

在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十大健康食品中,燕麦名列第五。

燕麦是唯一历经40多年,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从基础到临床,从动物实验到流行病学,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天然降脂农作物。

燕麦还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有利糖尿病防治。在糖尿病伴高血脂病人中,调脂作用尤为明显。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科院的专家通过测定β-葡聚糖含量,从中选取了一批β-葡聚糖含量较高的品种并进行试验观察,选育出高β-葡聚糖品种G5(第二代降脂燕麦品种)。

原降脂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只有4%,粗蛋白含量(干基)6%~8%,而“降脂燕麦G5”却分别达到6%和9%。其中,β-葡聚糖和粗脂肪含量,比原品种高出30%~40%。以“G5”为原料的燕麦保健片经过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观察证明,该品种30克即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这对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病人无疑是一个福音。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经与降脂药“冠心平”的对比观察,证明降脂燕麦具有明确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作用,并有一定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对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脂症均同样有效,无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此为一般降脂药所不具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病原发预防的理想保健食品。

燕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据研究,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很多,而食物中的膳食纤维,特别是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是其中之一。燕麦含有的β-葡聚糖就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溶于水形成黏滞的类似胶冻的物质。可以延缓食物在胃肠道传送的时间。国外亦有实验报道,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提高糖尿病动物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由此可见,血糖生成指数与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之间有一定关系,即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含量越高,血糖生成指数越低,改善血糖水平的效果更好。同是燕麦,由于品种不同,所含的β-葡聚糖的量也不一样。大多数的燕麦,含β-葡聚糖小于2%~4%。中国农科院燕麦降脂研究协作组选育出的降脂燕麦品种G5,含β-葡聚糖高达6%以上。这里值得提出的是,过去我们认为糖尿病仅是个高血糖为特点的疾病,故把防治重点放在控制血糖上。目前学者们认识到,Ⅱ型糖尿病除高血糖外,还存在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的学者把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指将预防冠心病的措施扩大到糖尿病,把Ⅱ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从单纯控制血糖发展为全面防治心血管伴发症,也就是说血糖、血压、血脂都要达到与患者个体相匹配的目标。由此可见,不论从控制血糖或者从调节血脂的角度出发,降脂燕麦应该是糖尿病患者当之无愧的理想保健食品。

由于燕麦可促进肠胃蠕动,能有效改善便秘,不仅能减少中老年人的心脑病发作和脑血管意外,而且还有预防和减少肠道肿瘤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膳食常以谷类食物为主,并辅助以蔬菜、水果类,所以本无缺乏膳食纤维之虞,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越来越精细,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大大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却明显降低了。

多吃鱼,防治动脉硬化

鱼类味鲜肉嫩,易于消化,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明显低于畜肉,在餐桌上为许多人所偏爱。其实鱼类不仅是佐餐佳肴,对身体还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对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十分明显。

流行病学资料曾公布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情况:欧洲和美洲的居民发病率最高,亚洲的日本人最少见,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几乎不得这种病。与欧美居民相比较,这两个地区居民的饮食最为显着的特点是食鱼多。欧、美居民平均每日吃鱼20克,日本人每日吃鱼100克,爱斯基摩人每日吃鱼400克。

科学家集中对鱼肉进行成分分析和研究,发现鱼尤其是海产鱼中,含有一种独特作用的必需脂肪酸。研究表明,这种必需脂肪酸具有影响人体脂质代谢作用,可使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稍增高,故能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它还有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的作用,从而延缓动脉硬化的形成。

这种必需脂肪酸在海鱼中的含量非常丰富,远远高于其他食物,多吃鱼就会多获得这种必需脂肪酸。另外,鱼类食品所含的无机盐也比一般畜肉高,其中的碘、钙都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好处。

多吃鱼,降血压

鱼类含有极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质,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的脂肪酸,较低的胆固醇,较丰富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这些都使得鱼类在维护人体健康,特别是心脏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多的研究表明,常吃鱼类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糖尿病学会都将每周食用2~3次鱼(特别是海鱼)作为膳食的推荐原则。

日本科学家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应在少吃盐的同时多吃鱼,这样会降低因高血压而致脑卒中的可能性。”有关资料也表明,生活在渔村地区的居民,高血压的发病率比山区居民明显降低。研究人员认为,渔民们大量摄入鱼类蛋白质,会使血管变得结实而富有弹性,因而不易破裂。同时,鱼类含钙、钾丰富,这对防治高血压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

多吃鱼,少脑卒中

科学家通过比较发现,同是经济发达国家,日本患脑卒中的人大大低于欧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原因在于日本人食用鱼较多。多吃鱼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饮食中的蛋白质、含硫氨基酸的成分越高则高血压的发病率越低。鱼类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它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使尿钠排出量增加,从而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多吃鱼,少痴呆

鱼肉中富含DHA(ω-3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的作用。科学家认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充足的DHA能激活脑细胞,防止脑功能衰退和痴呆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对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健康老人的研究发现,健康老人血液中DHA脂肪酸的成分,远高于痴呆症的老人,表现有痴呆症状者的血液中DHA的含量,平均比健康老人少30%~40%。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中老年脑细胞数量减少,心脑血管病、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也很常见。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是中老年人每天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A能保护视力,而老年骨折的80%因骨质疏松引起,需要补充维生素D。

三高一低的保健食品

三高一低的菇类

菇类被公认是三高一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脂肪)的健康食品。

新鲜蘑菇含蛋白质3%~4%,比大多数蔬菜高得多,干蘑菇则高达40%,大大超过肉、鱼、禽、蛋中的蛋白质含量,且其氨基酸组成平衡,尤其是赖氨酸和亮氨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