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公元前1749前1728年。
生卒年:公元前1818前1728年。
出生地: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立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陈留县北)。
年号:帝扃元年(癸丑,前1748)。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第十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十一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二任王姒泄,十三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长兄。
姒扃是十二任帝姒泄最小的儿子,于帝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在王都老邱。他还在吃奶的时候父亲就得急症而死,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因为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喜爱。他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姒不降认为他有治国之才,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和考验,他的哥哥夏王姒不降认为姒扃不仅有治国之才,而且有天子的品德,是帝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便于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做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初时不肯,但姒不降严厉的批评了他,让他以天下为重,不要感情用事。姒扃只好答应即位,但他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方可用自己的年号。
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1748)为帝扃元年。
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
姒扃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当时农业发展缓慢落后,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夏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奴隶,贵族们为了节省开支,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甚至连牛、马都不使用,他们把奴隶当作最廉价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除了吃饭不需再支出任何费用。夏王朝的贵族们很会算帐,他们宁肯让奴隶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耕种土地,也不肯花钱改革一下生产工具,这就是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中国的历史总是歌颂那些所谓的圣明君主,甚至把他们描绘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贤者,其实这些完全都是谎言。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书上》)认为人民没有帝王就失去了靠山,帝王如果没有人民就难以立国,人民与帝王应该是相互依赖,同舟共济。道理虽然说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究竟又有哪一位帝王真正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呢?姒扃虽然是一位有德的贤君,他代表的却是奴隶主贵族,他所关注的是他管辖下的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不会也不可能去拯救那些穷人和奴隶。
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于守业的帝王,他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他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
姒扃十八岁时就开始入朝为官,没过几年便被夏王姒不降加封为国相,成为辅政的重臣。六十岁代替姒不降执政,七十岁正式改元称王。史书上说,他即位后以仁德治天下,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帝王世纪》),卒于帝扃二十一年(癸酉,前1728),享年九十一岁。死后葬地不详,尊号夏王扃、后扃,谥号帝扃。
姒扃在位年表
前1748(癸丑)元年改元纪年前1747(甲寅)二年
前1746(乙卯)三年
前1745(丙辰)四年
前1744(丁巳)五年
前1743(戊午)六年
前1742(己未)七年
前1741(庚申)八年
前1740(辛酉)九年
前1739(壬戌)十年
前1738(癸亥)十一年
前1737(甲子)十二年
前1736(乙丑)十三年
前1735(丙寅)十四年
前1734(丁卯)十五年
前1733(戊辰)十六年
前1732(己巳)十七年
前1731(庚午)十八年
前1730(辛未)十九年
前1729(壬申)二十年
前1728(癸酉)二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