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远古帝王谱
1133200000213

第213章 首任王姒禹 (3)

关于禹定九州,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九州说”是战国时才有,夏有九州之说完全是后人对大禹治水的附会。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尚书》、《史记》、《汉书》等史学权威着作,对禹定九州之事都言之凿凿,不可能是后人虚构,禹定九州当为史实。孰是孰非,难成定论。因本篇是以介绍帝王为主,权且以古史为准。

传说禹建九州是以洛水出书载有“洪范九畴”为依据,其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天子的统治。他在每个州设立一名主管军政的领导人,称作牧。九州设九牧,牡是每个州的最高领导人。

姒禹执政后,首先设立了一些新的权力机构。设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使国家的政务有了明确的分工。三正也就是远古时代的三公,其权力仅次于帝王,相当于现在的******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政治协商会主席。六卿是各部门的最高领导,相当于现在的******下属各部的部长。

其次是正式组建常规的专业武装力量,随时准备征伐那些“不享不通不道无道之民”。在夏王朝以前,国家平时是不设军队的,只有在外敌入侵时和国内出现****时才临时组建军队。这种临时组建的军队,人员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基本的作战常识和打斗技巧,战斗力很差。姒禹总结了历史的经验,首次建立起专业化的正规军队,平时训练,战时出征,有效地打击了外敌的入侵和国内的叛乱。

第三,建立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帝王的政治权力。史书上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肖佚礼,民知畏法”(《新语,道基》)。皋陶是狱官之长,可见夏朝不仅有了刑法,而且已经设置了监狱。

第四,姒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纳税制度,叫做“贡”。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说:“至虞、夏时,贡赋备矣”。可见,征收赋税已经是夏王朝的统治者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

第五,姒禹还发明了我国最早的金币,“禹以历山之金铸造币”(《管子,山权数》)。当时所说的金,就是现在的铜。《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铸铜手工业。

建立军队,制定法律,设置政权机构,实行征税制度,制造货币,这一切都证明:夏王朝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联盟体,而是过渡成为新兴的奴隶制国家。

姒禹执政时期,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很发达,木器、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都有了专门的作坊。此时的陶器生产已经有了多种类型,《韩非子,十过》中说:“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我国考古出土的夏代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洛阳东干沟出土的陶瓷、陕西七里铺出土的陶鼎、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工艺水平都十分先进。

夏禹政权对社会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把人类分为三等,一等为贵族,二等为自由民,三等为奴隶。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战败部落的俘虏降为奴隶,让奴隶带着锁链为贵族劳动。各部落惧怕他,都主动献出许多黄金(铜)给他。姒禹把搜刮上来的铜铸造成九鼎,摆放在朝中,以显示权势的威力。

中国历代史家对夏禹多有赞美之辞,很少不恭之语,唯有《吕氏春秋?当务篇》上说:“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湎之意”,又说“禹以贪位之意”。伯成子高是位很有名气的诸侯,历经尧、舜、禹三代帝王,姒禹即位后不久,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家种田去了。姒禹觉得很奇怪,便亲自到他住的村子去看望他,向他质问:“尧和舜在位时你肯立为诸侯,为什么轮到我执政你就辞职呢?”伯成子高说:“尧舜之时,民心朴实,没有奖赏和刑罚,大家都任劳任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没有争名夺利的坏风气。而今大王为政,重赏赐,多刑罚,人人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道德从此沦丧,天下将会大乱了,我还有何脸面去为官呢!”(《吕氏春秋,长利》)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新旧两种观念的斗争相当激烈。一些保守的贵族部落首领为了抗议拟禹推行的新政,宁肯放弃手中的权力,也不愿向他俯首称臣。

关于姒禹在位执政的年数,史书上说法不一,有说四十五年的,有说七年的,有说十年的。有人据此就武断地认为姒禹的在位年不可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没有搞清楚当时的历史状况。事实上禹的在位年很准确,四十五年、十年、七年,三种说法都对。为什么呢?毛病主要出在写史人的观点上,因为写史人的观点不同,他们笔下的夏禹称王的时间也就不同了。四十五年之说是从虞舜二十三年(前2105)姒禹代行天子之事时算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姒禹代行天子之事就已经是行使帝权了,因此他的在位年应该从虞舜二十三年算起,这样就成了四十五年。十年之说是从姒禹正式即位算起的,这是准确无误的。而儒家学者为了宣扬姒禹的忠孝,从十年中扣除了三年为舜帝守丧的时间,所以才有了七年之说。其实这种所谓的三年丧期是极其荒谬的,难道这三年时间天下就没有帝王了吗!因此,本书仍以姒禹在位执政十年为准。

夏王姒禹在中华大地上曾经留下许多遗迹,如浙江绍兴市东南有“禹陵”和“禹庙”,山西河津市城西北有“禹门口”,河南禹州市城内有“禹王锁蛟井”,黄河三门峡上游有“禹王庙”,四川乌山县有“错开峡、斩龙台”。巫山县志上说:“斩龙台,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北,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

姒禹正式即位后,首先对他的族人进行了分封,据《史记》记载,姒姓贵族一共受封了十二个诸侯,这十二诸侯是: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斟罐氏(又作斟戈氏)、彤城氏、有褒氏(又作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这十二诸侯分封在全国各地,是夏王朝的嫡系核心力量。

帝禹元年(辛卯,前2070),有个叫仪狄的人发明了酒,并献给夏王姒禹。因为酒味甘甜,姒禹多喝了几杯,就醉了。醒来后他对大臣们说:“酒能麻醉人的心智,后世必将有因酒而亡国者。”于是,他从此不再饮酒,同时还疏远了发明酒的大臣仪狄。这里所说的仪狄发明酒,只是指他第一次为酒命名,其实我国早在黄帝朝以前就已经有了酒,只不过那时不叫酒,称作醴酪。《通鉴外纪》载:“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可见中国的酒文化最少也有五千年历史了。

同年,姒禹“颁夏时于邦国”(《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古代历法之一,简称夏历,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实际是一种阴阳历。史称夏历为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十二月或十三月为一年。月分大尽和小尽,大尽每月三十天,小尽每月二十九天。每年所差时间用置闰法调整。夏历的置闰法是: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同年,姒禹认为皋陶是国中之大贤,因此确定他为天子继承人。而此时皋陶已经年过百岁,比姒禹还大十几岁。

帝禹二年(壬辰,前2069),年过百岁的皋陶病死于家中,姒禹又推举伯益为帝位继承人。据史书上说,唐尧和虞舜两朝施行的是“禅让制”,帝位不传给儿子或兄弟,而是传给本族内的所谓贤者。姒禹对此举并不赞成,但他为了能够赢得一个贤君之名,却不得不推举皋陶为天子的继承人。皋陶是位年过百岁的老头子,比他的年龄还大,不满一年就死了,姒禹便又推荐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但是,他确立伯益为接班人的同时,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姒启。他让姒启率国家的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从而埋下了禹死后夏王朝内部暴发战乱的隐患。

帝禹五年(乙未,前2066),姒禹率众往南方巡狩,在涂山(即当涂山,在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东南)大会诸侯。姒禹与众人乘船渡江,船行驶至江中心时,忽然看见有两条黄龙用背部把一条大船托了起来,船上的人都惊恐万状。姒禹笑道:“我受命于天,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天下人造福,生是人的本性;死也是命中注定,对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那两条黄龙听了他的话,便摇头摆尾地离去了。

同年,“禹以历山之金铸币”(《通鉴外纪》)。姒禹下令把从历山(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南雷首山)开采的铜铸造成货币,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铸币记录。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会诸侯于茅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会稽山)。因为南方的防风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一带)首领到会迟些,姒禹当场就下令将他处死,吓得其它诸侯心惊胆颤,无不屈服。

在这次茅山大会上,姒禹封赏了有功的大臣和诸侯,惩罚了有罪的官吏。此后人们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称会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终年百岁(《通鉴外纪》)。

有人也许会问,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岁高龄,为什么还要东巡狩呢?难道也有人逼迫他吗?事情是这样的,姒禹在治水期间,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治水的同时,他也为自己百年之后,选择好了长眠之所,那就是美丽的江南水乡。在他百岁的这年夏天,他忽然感觉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识到自己阳寿将尽,于是便决定趁着现在还没有病倒,要亲自前往会稽山寻找墓地,于是,便于这年秋天率领部分大臣东巡狩,行至会稽山时,突发急病而死。他死后,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会稽山。

姒禹五十六岁代行天子之事,九十一岁时正式即位称王,建立夏王朝,在位执政十年,东巡狩病死于江南,死后遗体葬在会稽山禹陵(今浙江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王号禹,尊号夏禹、夏后禹,谥号帝禹。(夏王生前称“后”,死后谥号为“帝”。)

帝禹在位年表

前2070(辛卯)元年颁夏时于邦国

前2069(壬辰)二年皋陶病死

前2068(癸巳)三年

前2067(甲午)四年

前2066(乙未)五年帝禹往南方巡狩

前2065(丙申)六年

前2064(丁酉)七年

前2063(戊戌)八年帝禹大会诸侯于茅山

前2062(己亥)九年

前2061(庚子)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