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11320600000019

第19章 上甘岭战役——血染的决战

1.前奏:谈判桌上的筹码

在朝鲜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一方面双方的停战谈判时谈时停,另一方面双方为了争取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在战场上反复搏杀。1952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金化攻势”,妄图夺取朝鲜中部的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联合国军”的企图,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坚守阵地,上甘岭成为双方争夺的中心。凭借手中简陋的武器,志愿军与敌人展开旷日持久的艰苦战斗。美军的强大装备在这支顽强的军队面前最终败下阵来,上甘岭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

1.前奏:谈判桌上的筹码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一直采取孤立、封锁、敌视的态度。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英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勇敢承担起保家卫国、支援友邦的历史使命。

在朝鲜战争爆发一年之后,“联合国军”同中朝联军进入了相持阶段。经历了前五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之后,双方意识到在朝鲜战场上不再是谁去消灭谁的问题,之前有几次其中一方提出停战被另一方拒绝的,因为拒绝的一方认为打下去有利可图。而现在不同,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于是1951年6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率先提出了双方停战的建议,几天后中美双方同时作出了正面回应,表示愿意“参加朝鲜半岛的和平谈判”。

人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在朝鲜停战谈判中恰恰相反,成为政治是战争的继续。战场上打得好,在谈判桌前口气就硬;反之,仗打得窝囊,就无法在谈判桌前挥洒自如。1951年夏天,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以停火分界线存在分歧无法解决而宣告失败。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面的西线和东线防线。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千米。但是“联合国军”方面清楚地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

谈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原则上的分歧,充满了敌意。在中国和朝鲜的提案中,以三八线为基准建立军事分界线、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在美方的九项议程草案中,没有包括这两项内容。双方的分歧太大,谈判陷入僵局。美国首席谈判代表、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一言不发,时而双手托腮,时而用右手玩弄着铅笔。中朝代表也一言不发,南日将军叼着他的象牙烟斗,眼睛盯着乔埃。这种高度紧张的精神战,使双方的意志、毅力、忍耐力、克制力都遭受严峻的考验,需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斗智斗勇。中方联络员悄悄溜出会场向场外负责人作了场内僵持情况的汇报。不久联络员带回谈判现场的只有一张写了三个字的纸条:“坐下去。”

当这种“静坐”僵持了132分钟时,乔埃终于开口说话了:“我建议今天休会,明天上午10点继续开会。”第二天的谈判由朝鲜主持。首席代表南日将军宣布会议开始,双方代表落座。一言未发,南日将军马上宣布休会,全程用时25秒。在多次交锋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后,美国人提出“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但最后事实却证明这些大炮和机关枪,也没有占到便宜。

由于双方的谈判提案分歧太大,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几百千米,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千米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为“闭居洞中的龙”。

2.金化攻势:美军猝然发难

1952年9月,“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为了取得停战谈判上的优势,决定在战场上有所动作,提出了代号“摊牌”行动的“金化攻势”,攻击三角形山和狙击兵岭两个高地(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的方案。1952年10月14日凌晨5时许,“联合国军”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两个连防守的上甘岭两个阵地发起了猛攻。这一天,总面积不足4平方千米的两个高地上落下了30万发炮弹,火力最密集时达每秒落弹6发。这是朝鲜战争中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志愿军阵地成了一片焦土,山头的岩石被削去整整两米高。阵地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山头的岩石被炸成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岭的上空,昏天黑地,随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铁屑、弹壳。这一天,硝烟遮住了太阳。那个原本晴空万里的日子,成了很多上甘岭老兵记忆里最为阴霾的一天。

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觉得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志愿军表面工事基本全部被摧毁。

面对突然袭击,位于上甘岭以北20多千米的十五军军部只知道敌军向四十五师正面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二十九师和四十四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和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万分焦急情况之下,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只好命令五圣山侧翼的观察所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同时请求左右邻的三十八军和十二军通报各自正面的情况。秦基伟认为当面敌军只有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共两个师的兵力,单以这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可能同时攻击几个方向的,其中必然只有一个是主攻方向,其他则是牵制性的佯攻,但要立即判断出哪个是主攻,现在根本无法做到,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敌军经过一小时炮火准备后,火力开始延伸以压制纵深目标。美第七师在坦克的掩护下,以四个营又四个连的兵力,分六路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发起了疯狂进攻。志愿军拼死抵抗,先后击退敌人从排到营的30余次冲击。 美第七师久攻不下,进攻兵力由两个营增加到两个团。面对15倍于己的敌人,志愿军守卫连队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驻守两个高地的两个连又一个排在兵力、火力对比极端悬殊,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伤亡550人的代价,打退了敌军数十次的进攻。最后,两个高地的弹药用尽,战士们才退回坑道内,继续开展坑道战斗。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失守。

3.从容应战:以血还血的盾牌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战场上硝烟弥漫,第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战斗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阵地,立即命令第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连夜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并让二线的第一三四团团长刘占华即刻赶到师部,熟悉情况,准备参战。“联合国军”占领阵地后,官兵都疲惫不堪,无暇构筑工事,刚要松口气,一三五团的四个连在坑道守备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反攻,夜间战斗中,一三五团指挥所不断向军部告急,要求增援两个高地上的连队。然而军长秦基伟认为,敌人攻势正猛,炮火密集,此时增援只能增大伤亡。他要求两个高地上的连队再坚持一下,把敌人的锐气挫掉后,再增援。直到傍晚,秦基伟才答应一三五团的请求,向两个高地派增援部队。经过3个多小时的强攻,敌人终于招架不住,两个高地失而复得。这一天,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歼敌1900余人,击毁坦克3辆、缴获坦克1辆,伤亡500余人。

15日拂晓,“联合国军”发起连续不断的波浪式进攻,又是一整天的残酷恶战,日落时分,美第七师终于拿下了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6号、5号、4号、0号阵地和主峰,韩军2个团又2个营也占领了537.7高地的大部分阵地。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再次丢失。直到此时,上甘岭的战斗已持续了两天,而志愿军还没有判明敌军的作战企图。

阵地又一次丢失,第四十五师的师、团领导沉不住气了,要与敌人硬拼。秦基伟说:“急什么?丢了,再想办法拿回来!”他考虑道:太阳是美国人的,月亮是志愿军的。前两天,我军都是白天丢了阵地,夜间再夺回来。敌人掌握了这一规律,夜间防备严密,不断发射照明弹,两个高地被照得和白天一样,我军的夜战特长难以发挥。于是,秦基伟决定改为白天进攻,并加强了火炮的攻势。这一招果然奏效,两个阵地很快被志愿军夺回。

16日后,双方都在增兵。“联合国军”将第一八七空降团、韩军一个团、哥伦比亚营、埃塞俄比亚营先后投入战斗;志愿军第十五军将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三团、第一三四团全部投入战斗。争夺到20日,终因敌强我弱,弹药供应不上,除597.9高地的0号、4号、5号、6号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又被敌人占领,我军再次转入坑道,坚持斗争。

4.坑道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经过七个昼夜的惨烈战斗,阵地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表面阵地多次易手,为了争取决定性的反击时机以及条件,秦基伟决定暂时停止大规模反击,调整部队,研究战术,开始进行坑道战。

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军虽然占领了表面阵地,但坑道仍在志愿军手中,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对于敌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敌军一日不得安生。敌军利用有利地形对十五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手段,同时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弹药补给成了难题,比弹药更缺的是粮食和水。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 这个立功标准看似简单,实际非常艰难。十五军指挥员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地组织向坑道运送物资,火线运输员一批接一批、前仆后继向坑道运输。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仅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的代价。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将其送进坑道可能微乎其微。有一次一位运输员给七连带来了一个苹果,志愿军战士马上想到让通信员先吃,但通信员想都没想直接将苹果传给了身边的司号员,司号员又转手递给了卫生员,最后传回了战士自己的手中。

坑道战是艰苦的。影片《上甘岭》进行了艺术再现,真实情况也是如此。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乐观地称之为“光荣茶”。

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为了压抑难耐的疼痛,不影响其他战士的情绪,直到牺牲前都没有松开口中的床单。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在坑道里不能光被动挨打,十五军组织小型出击,及时在全军推广,打得敌人魂不附体。从10月21日到29日,十五军实施小型反击158次,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4700余人。美七师因伤亡过重无力再战,只好把攻防任务交给韩二师。虽然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还在敌人手中,但十五军却利用敌人死守阵地的机会,杀伤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

上甘岭战役进入了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秦基伟发誓要“抬着棺材上上甘岭”!而“联合国军”总司令发誓,不管处境多么尴尬和困难,也要把“这场残酷的、保全面子的攻击”打下去!

双方在继续增兵。一时间,10万大军云集上甘岭,战斗规模迅速发展成战役规模。四十五师按照秦基伟的部署,利用坑道可攻可守的优势,顽强抵抗,经过几十次拼杀后,取得了很大战果,但四十五师伤亡也达4000人。一三四团已无兵可调,团长刘占华亲自带领团部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干事等守在阵地!

坑道里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的遗体。硝烟与血腥味混合在一起。粮没了、水没了、药也没了……

5.战略反击:白刃相交的血肉拼争

十五军还能坚持下去吗?志愿军总部在担忧,三兵团也在担忧。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征求秦基伟意见:“是继续同敌人拼下去,还是适可而止?”“我们能打下去,只希望兵团在人力和弹药上给予支授。”秦基伟坚定地回答。

其实,仗打到这个地步,能不能坚持下去,连十五军心里也没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部迅速通过俘虏美军,盘问情报得到了正面美军的战斗序列、阵地纵深、官兵的情绪、哪种情况下伤亡大等情况。虽然敌军还在不惜代价地增加兵力、倾泻炮弹,但是敌人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自10月14日开始“摊牌作战”以来,美第七师打了12天,伤亡过重撤下去,换上韩军第二师,又打了11天,也是一败再败,再继续进攻也无所作为。美军急躁的情绪表露无遗,11月2日直接将机动力量一八七空降团作为普通步兵团派入上甘岭战场,6个步兵营,在70多辆坦克、300余门大炮、几百架飞机的配合下,向597.9高地发起了猛烈攻击。而志愿军据守这个高地的只有十五军八十六团的八连和1个排。100多人面对敌人6个营的进攻,但他们并不胆怯,沉着应战。这一天,敌人从拂晓打到黄昏,发起了23次冲锋,发射炮弹20多万发,但没有丝毫进展。敌军的弱点暴露了!以6个营的兵力多路进攻,而且从晚上到白天不间断地以密集队形冲锋,不作隐蔽,不惜暴露,犯了兵家大忌。

指挥员秦基伟迅速抓住时机,果断利用敌军情绪上的波动决定发起反击。11月5日,志愿军十二军率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7个连,支援上甘岭战役,为反击带来了希望。

11月11日15时45分,我军的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山炮、野炮,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秦基伟指示炮兵要巧妙地运用火炮的威力:15时45分炮火进行第一次急袭后,停歇5分钟,再急袭5分钟,然后假意发出步兵攻击信号,但并不冲锋,把敌人引诱到前沿工事后,才使用火箭炮覆盖,几十门榴弹炮也一起轰击。这几次急射,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537.7高地北山一片火海,地堡飞上了天,铁丝网被炸断,敌人的尸首到处都是。

接着,秦基伟命令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向448东北无名高地佯攻;命令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三团攻击上甘岭以北无名高地,从两侧威胁537.7高地北山的敌人。最后,他命令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二团的两个连,分两路发起攻击。经过35分钟激战,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全歼了守敌。九十三团以一部兵力收复了597.9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至此,上甘岭的两个高地全部被我军收复。

11月16日,“联合国军”被赶出上甘岭两个高地表面阵地的消息被美联社透露后,汉城(首尔)、东京、华盛顿军界、政界大为震惊。“联合国军”总司令狗急跳墙,组织“联合国军”疯狂反扑。敌人集中炮兵、飞机、坦克,配合步兵展开了“波状进攻”:一个连上去,再上一个连,一个营上去,再上一个营,轮番冲锋,昼夜不断。

次日清晨,刚进行过三次优良整补的韩二师三十二团就开始了反扑。537.7高地的防御态势极为险恶,坑道因多日炮火轰击而大都倒塌,临时抢修的一些简易野战工事,根本承受不起炮火的轰击,加上敌军还可以从注字洞南山和537.7高地进行火力支援,537.7高地守备部队是在几乎没有防御工事的条件下应付三面火力的,战士们甚至只能利用炮击的弹坑来躲避炮火,鏖战一直持续到下午17时许,守卫志愿军情况不容乐观。

激战至11月17日,九十三团的两个营因伤亡过大,丢失了五个阵地。随后三十一师投入五个营又一个连,激战七天,仍没有保住完整的537.7高地。11月18日,三十四师之一○六团紧急从休整地调到上甘岭。清晨5时,一○六团刚接防还不到三个小时,韩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韩军此次进攻的目标是6号阵地,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尤为激烈。

韩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个小时的炮击,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一○六团八连二十多人牺牲。炮击过后韩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落入敌手。

几个小时后,九连迅速发动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过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而一班也伤亡惨重。可是韩军的进攻并没有给志愿军喘息的机会,剩下唯一一名一班战士从天亮到黄昏,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

为了给接下来更加艰苦的坚守阵地战保存实力,志愿军一○六团团长武效贤改变了战法,发挥志愿军运动战的强项,不再以人海对火海,以及反击总是在傍晚进行的战术,而讲求在用兵的数量和时间上灵活掌握,出其不意,最大限度发挥火力优势,同时重新扩大了反斜面藏兵坑道。在通往战场的行军路上每隔50米左右挖一个防炮洞,并且继续修筑坑道,减少在运动途中伤亡,集中最大兵力坚守阵地。

一○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 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阵地上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这样只要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进行反击。

至11月25日,志愿军稳固占领537.7高地北山,“联合国军”在537.7高地南山,战场趋于平静。“联合国军”已无力再发动进攻,美联社悲哀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是打败了。”

“金化攻势”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粉碎了。

6.硝烟散尽:让美国人不得不坐上谈判桌

“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反战情绪沸腾了。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本想利用上甘岭战役捞取政治资本,却事与愿违,让上甘岭战役敲响了他政治生涯的丧钟。“联合国军”总司令哀叹:铁三角的猛烈战斗,在竞选总统高潮时变成了头条新闻,它使朝鲜战争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战争。上甘岭成了“联合国军”名副其实的“伤心岭”,上甘岭之战,成为美军“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就任美国总统。这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将,很快便清醒地认识到:朝鲜战争是一场无法打赢的战争,这和美国“欧洲第一位”的全球战略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必须设法尽快脱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长期陷于停战谈判的战俘遣返问题上,开始有了松动迹象。

这一年冬天,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提议在停战前交换病伤战俘,试图恢复由他们单方面宣布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毛泽东在认真分析了各方面情况,并与苏联、朝鲜和志愿军司令部等多方研究、商议后发表声明,建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移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4月26日,以朝中方面的建议为基础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举行。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停战谈判的恢复而放松警惕。他始终抓住而又巧妙灵活地使用“谈与打、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这两手,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指导着这场复杂曲折、变幻莫测的停战谈判工作。

早在4月中旬谈判恢复前,毛泽东便指示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军队方面只管打,不管谈。”果然,恢复后的谈判并不顺利,““联合国军””代表并不甘心就这样全部接受朝中方面的建议,坚持反对“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移交中立国”。

经毛泽东指示并批准,从5月13日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随着彭德怀的一声令下,提前发起了攻势凶猛的夏季反击作战。但战斗仅仅进行了10余天,美国便被迫宣布:接受朝中方面“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移交中立国”的提案。然而,美国的态度却遭到了韩国方面的强烈反对。为了赢得更多谈判桌上的胜利,毛泽东决定再次“以打促谈”。

经过这样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反复多次的较量,美国和韩国方面终于招架不住,李承晚于6月8日表示,接受“关于遣返战俘”问题的提案。这样,6月15日,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便全部达成了协议。可就在这一天,李承晚出尔反尔,他复函美国政府,再次提出拒绝接受停战协议。

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指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根据这一决策,中朝军队于7月13日21时,发起了规模空前的金城战役,集中打击韩国军队,并再次歼灭韩军7.8万余人,收复失地167平方千米。

7月19日,美方发表声明,保证实施停战,并向韩国施压。之后,韩国政府不得不发表声明,接受停战协议。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彭德怀在签完字后,也留下了一句令举世华人为之一振的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7.战典回响

震慑美国人的心

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在选择中国军队课题时,把上甘岭战役作为两项重要内容之一进行研究:上甘岭防线,为什么突不破?事实上确实是这样,也许麦克阿瑟和克拉克都不明白,为什么装备精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美军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之战中,直至弹尽粮绝都无法攻克两座高地。

在上甘岭战役的紧张阶段,美国正值大选,广大选民十分厌恶这场战争。尤其是上甘岭战役使美军越陷越深,仆从国欲退不能,美国国内对当时的杜鲁门政府怨声四起。当然,也有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占了便宜,这个人便是艾森豪威尔。艾氏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宣布,如果他能当选总统,他的政府将优先结束朝鲜战争,并说:只有如此,我才能最好地学会如何在和平的事业中为美国人民服务,我将前往朝鲜。这一番娓娓动听的许诺,立即博得美国人民喝彩,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的呼声顿时上涨。从一定意义上说,上甘岭战役帮助了艾森豪威尔,给了他一个射门的机会,使他关键的时候猛踢一脚,进了漂亮的一球。

8.沙场点兵

人物: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营长、团长、师长,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秦赖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太行军区,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军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等职。

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率领志愿军第十五军,出色地完成了上甘岭阵地的坚守任务,巩固了志愿军的防线,同时也为后方停战谈判拿下了关键的一分。秦基伟感慨地说:“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这位曾经太行山区的司令员一直忘不了第十五军的战友,忘不了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英雄。

武器:凝固汽油弹

一种内装凝固汽油、爆炸时能喷出高温火焰的燃烧炸弹。凝固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稠化剂调制而成的。用环烷酸和脂肪酸铝盐的混合物与汽油胶凝而得,是凝固汽油弹的基本装料。这种炸弹爆炸时能发出向四周溅射的高温火焰,爆炸时,火焰温度达一千摄氏度左右,并能附在其他物体上长时间燃烧。

凝固汽油弹通常用飞机进行投掷,用于摧毁敌方的表面阵地和有生力量。凝固汽油弹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杀人武器。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中朝军民进行攻击,犯下累累罪行。针对美军猛烈的炮火和凝固汽油弹这样的武器,志愿军通过坑道作战和顽强的意志,在包括上甘岭战役在内的多次战役中成功挫败了美军的企图。

战术:坑道作战

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及所进行的坑道作战,使防御的稳定性大为增强。坑道工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有利于在一点或数点上与敌人反复争夺,从而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解决了防御作战中守住阵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施阵地进攻作战。

志愿军在依托坑道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了坑道作战的一套战法。其内容主要是:

利用坑道隐蔽人员,囤聚物资,防止敌人火力袭击。表面阵地上少布兵,坑道内多屯兵。当敌人进行火力袭击时,只留少数人员观察战场情况,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隐蔽,避免阵地上人员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以坑道为依托,利用表面阵地野战工事阻击和杀伤敌人。当敌人发起冲击时,志愿军防守分队抓住敌人炮火延伸的瞬间,跃出坑道,占领野战工事,进行阻击或主动出击,将冲击之敌大量消灭于阵前。当敌人突入阵地时,趁其立足未稳,以相邻阵地的兵力或隐蔽在坑道内的预备队进行反冲击予以击退。

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和准备配合二线部队实施反击,退守坑道坚持战斗。退守坑道的部队,以火力控制或小分队出击的战法,集中力量保护坑道口,坚决阻敌进入坑道。当坚守时间较长,坑道内出现断粮、断水、空气污浊、弹药不足等情况,或敌人采取熏烧、爆破、封锁、施毒、袭击等手段对坑道进行围攻时,退守坑道的部队抓紧调整和健全组织,开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并抓住有利时机,从坑道出击袭扰敌人,取回弹药、食品和饮水,以利于坚持坑道斗争。

坑道内部队与纵深部队相配合实施反击,恢复表面阵地。反击前,上级指挥员将反击开始时间、指挥关系、协同动作及有关信号规定,通知坑道内部队。条件允许时,从纵深部队派出小分队潜入坑道,加强防守兵力。反击时,坑道内部队从侧后配合纵深反击部队实施多路攻击,围歼敌人,恢复表面阵地。

步兵、炮兵密切协同,坚守阵地。当敌人进攻时,防守部队的炮兵组成多道火网,集中袭击集结、冲击、增援之敌,并压制其纵深炮兵;当步兵退守坑道作战时,炮兵以火力袭击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保护坑道口,阻敌对坑道的破坏,支援步兵守住坑道;当步兵进行反击时,炮兵以火力压制占领表面阵地之敌,支援步兵夺回表面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