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幽处满茶烟(上下册)
11319700000013

第13章 茗家(2)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德,是指助人保持头脑清醒。寂静的夜晚,总是容易让人思考较为深刻的人生,可是那时候哪里有香浓的咖啡提神,只有一杯略带苦涩之味的浓茶,不过这对于想要探究哲学奥秘的修道高僧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饮品伴侣了。第二德,是指茶能帮助人消化。寺院中的僧侣们,平日里除去打扫庭院,抑或下山化缘,其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会花费在打坐上面。长期的静坐,其实非常不利于人的健康,而适当的茶饮,则有助于疏导胃部的积食。第三德,是指茶能够让人清心寡欲。空门中人讲究各种各样的戒律,俗话说“饱食思淫欲”,在心神不宁或者思绪杂乱的时候,来一杯浓浓的苦茶,或许让人能够领悟到“人生皆苦难”,而继续安心打坐只为“普度众生”。

品茗不忘种茶人

庐山,是一个盛产浪漫的地方,一场庐山恋让几代人都对它心驰神往;庐山,也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地带,一次庐山会议让革命的眼光久久汇聚在它的身上。不过,除去这些令人瞩目的光环,庐山还是一个漫野飘香的茶园之地。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而庐山东林寺法号慧远的得道高僧,就曾与田园诗人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蒙顶茶产于佛教圣地的四川蒙山。蒙山,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几十处寺院星罗棋布。寺院周围和道旁山间遍布茶园。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就称它为“圣杨花”、“吉祥蕊”,僧尼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千年岁月,皆为贡品。历代许多名人学士写了不少称颂诗篇,如唐代李白诗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流传千古。

唐朝时期,由于皇帝对佛教的重视,所以全国的寺院数目非常惊人,有人形容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刹”,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当时的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甚至还有佃户,此所谓“天时”。因为佛家喜好清净,所以寺院又多建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适宜植茶的好地方,此所谓“地利”。寺院中的众多僧人大都有饮茶的爱好,远道而来的香客施主们来寺上香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寺院植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此所谓“人和”。

就这样,几乎有寺院香火点燃的地方,就会有淡雅的茶飘香。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需的修行功课之外,也会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技术,而在品饮茶叶之余,也会附庸风雅,借诗文、写作来歌颂饮茶生活,将如何泡好茶、喝好茶的心得抒发出来,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传世的佳作。

茶禅相映

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曾经有一副对联写得非常巧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茶圣陆羽的毕生挚友僧人皎然就作出了杰出贡献。皎然虽然削发为僧,但是一生都热爱作诗喜好饮茶,所以号称“诗僧”,同时又是一个“茶僧”。说来这对好友的命运身世还有一些同病相怜,皎然出身于没落世家,幼年出家,专心学诗。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认为烦恼其实是属于生命的自然产物,如果非要故意去破除烦恼,便不是佛心了。

而“静心”、“自悟”则是禅宗主旨,姣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中国茶道中,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彻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

佛引茶花墙外香

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比较熟悉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且把茶种带回日本的人,就是日本的一个留学僧人,名字叫做最澄。最澄在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后,就将茶种种在了比睿山麓。

而第一位将中国的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也是一位僧人,即宋代在中国学有所成的荣西禅师。公元1189年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研究佛教,走遍浙江名胜和寺庙,归国时也带回茶籽,在日本传授种茶技术,极力提倡饮茶。后来,荣西禅师回到日本以后,还写了一本名为《吃茶养生记》,主要讲了茶的养生作用,从此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

佛教的禅宗认为,参禅时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妄无欲。而茶的性情本就非常的平和,其香气也是淡雅含蓄,让人在细品慢啜之间,回味持久,内心宁静,归于平和,这些特性与参禅悟道所秉持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古人讲:“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日常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是“茶”,与佛教中最重要的精神——“悟”结合起来,作为禅宗的“悟道”方式,升华出“禅茶一味”的至高境界。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

天人合一:道家与茶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于很多爱茶之人来说,是一种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可以在不十分刻意的情况下,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而与佛教几乎并称大名的还有道家,道教传说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发明杰作,他的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道家学说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理的理念,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响应党的号召,说是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实这“和谐”二字,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一向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而在品味茶香淡雅的时候,很多爱茶者也把老庄的“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引入到了茶道的理念之中。

明代优秀茶学家朱权(1378-1448)在他的著作《茶谱》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首先茶是契合自然之物,“天地生物,各遂其理”,茶能够被华夏儿女的祖先神农氏所发现,自是有它的道理,有一种宿命论的感觉;其次,茶是养生的媒介,饮茶并不主要是为了解渴,人们饮茶的大部分目的其实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而这两条,也正是道家茶文化的主要思想。

陆羽:关注茶的精神世界

“茶圣”陆羽不仅花费一生研究了茶的各种物质功能,还潜心研究了品茶的精神内涵。在陆羽的眼中,制茶、烹茶、品茶本身不止是一项分工明确的体力劳动,更是一种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活动。

这项活动不但富有美感、意境,还富有哲理。就拿陆羽创造的茶艺程序来说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美感。比如在烹茶的环节,表演者既能够让赏茶人观察到水、火、风等自然的力量,又可以体会到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机。

或许在旁人眼里,煮茶不就是得耐着性子等泡沫吗?有什么美可以看呢?但是陆羽则不然,他能够在简单的变化中享受情趣。陆羽在自己的《茶经》中这样形容煮茶时所看到的变化,他说:“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苏轼:汲江煎茶尽在心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是一名饮茶爱好者。苏轼的一首《汲江煎茶》,就是把整个汲水、烹茶的过程与自然相结合,谱写出了一幅美妙又引人深思的自然图景来。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从诗的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诗人喝茶还是很讲究的,想要喝茶就要亲自去江边取水。诗人临江煮茶,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江水的情意,更是那身旁炉中盎然的生机。诗人愿意亲自到钓石下取水,取出来的不仅是水,更是大自然的款款深情。

如诗的第二句,舀出来的不仅有甘甜江水,更有那皎洁的天上明月。一时间,春瓮里摇动的又岂止是一壶白水,更有那诗人怡然自得的浪漫情怀。读者看了都不禁遥想当时的情境。

而诗的后两句,更是让人的感情一下子从自然回到了人间。不论是天上的明月,还是江中翻滚的波涛;不论是瓮中翻滚的茶汤,还是山间汹涌的松涛;一切大自然的神情,都在诗人的眼中读出了感恩。而这样朴素而又淳朴的情感,也让诗人能够平静地对待荒城的人情冷暖。

短短几句诗,茶道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道哲理,无关性别

俗话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很多道家的思想家当中,“避世”其实是相对的。他们不认为人可以完全地脱离红尘,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多些可以自己主宰的选择。

在道教的思想家中,同时对茶道中也非常精通的要算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了。陶弘景生于466年,字通明,号华阴居士,丹阳秣陵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人。

陶弘景曾经在仕途中有过非常好的发展,最高的官位做到过左卫殿中将军。后来,陶弘景自己盖了一栋三层小楼,隐居起来,就连当时的武梁帝亲自派人来请他下山,都不再出来。不过,这并不代表陶弘景从此不问世事了,每当武梁帝有什么要事难以解决之时,还是免不了派人去陶家请教,所以陶弘景又被后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很有成就,曾经整理过古代的《神农本草》一书,并且还亲自搜集了魏晋时期很多民间的新药,将之汇编成为《本草经集注》七卷,一共记载了730种药物。他在《桐君采药录》中的注解内,详细描述了西阳(今湖北黄冈)、武昌、庐江(今安徽合肥)、晋陵(今江苏武进)等地所产的好茶。

在茶道中,怎么能少了温婉的女人味呢?唐代著名道家女茶人李冶,又名李季兰,出身名儒,却因家中不幸最后做了女道士。李冶不但能够弹得一手好琴,还特别擅长写格律诗,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是颇有名气的。据说,陆羽幼年就曾经被寄养在了李家,所以李冶与陆羽的交情很深。后来,她在太湖的小岛上孤居,陆羽还亲自乘小舟去看望她。天宝年间,皇帝听说民间有这么一位才情高的女诗人,还曾召她进宫,款留了一段时间,赏赐了不少东西。

而在德宗时期,陆羽、皎然在苕溪组织诗会,李冶也是一个重要成员。李冶本是个才华横溢,喜欢谈笑风生的人,但是即便是巾帼英雄,到晚年了也是需要旁边有个人嘘寒问暖的,只可惜寻寻觅觅中,这位茶诗才情兼具的女诗人,最后的生命时段却是处境凄凉。她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适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