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物之美与工艺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319500000021

第21章 历史的明珠(5)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其铜镜工艺继承的多,创新的少。基本造型为圆形、半环状三轮纽,主纹以方连龙纹为主,云锦纹地,外缘素卷。

我国铜镜工艺史上的一大变化是西汉时期铭文铜镜的出现。它由战国时期的图形装饰进入到铭文装饰,从而出现了图文并茂的式样。汉代铜镜铭文字形以篆、隶为主,常见的铭文有:“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长毋相忘,贵乐未央”:“见日之光,美人在旁”;“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等内容。由于铭文镜的流行,地纹镜逐渐衰退消失,常见的有日光镜、昭明镜、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在西汉晚期,新出现了双线锯齿状折波纹装饰。图案线条纤细而作白描式,表现仙人升天和四方神主的图像也开始出现了。

新莽时期处在西汉与东汉之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铜镜最明显的特点,是镜缘中的带状花边装饰逐渐盛行,除西汉时期常见的素面折平缘外,这时最流行几何形双线折波纹以及流云纹,主纹以铁线状白描式仙人禽兽纹为主,“四神”与“四灵”(麟,凤、龟、龙)也逐渐具备,但往往图形不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中常常缺少玄武。在铭文方面,则出现“尚方”和“新有善铜出丹阳”等字样。“尚方”为官方制作铜镜的官员;“新”是指新莽王朝,“丹阳”是著名的铜矿区,在今天安徽省当涂一带。

东汉是我国古代铜镜制作的繁荣时期。东汉王朝在废除王莽制定的各种制度的同时,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政策。东汉早期,社会出现了富庶的景象,手工业,特别是铜镜铸造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铜镜制作十分精美。铜镜的图形装饰在继承新莽铜镜的基础上又有变化,纹样图样复杂多样。铭文的内容更适合东汉特点,如“新有善铜”变成为“汉有善铜”。这时期铜镜的图形线条以铁线式为主,常见的图案以仙人瑞神禽兽为主,得道升仙思想仍占据重要地位。官方铸造的尚方铭文镜大量流行。屑私人经营的姓氏作镜在东汉初年就已出现,东汉中期大为增多,较为著名的如张氏、李氏、吕氏、杜氏、鲁氏、侯氏作镜等。铜镜的边缘装饰,有锯齿折波纹,流云纹、各种忍冬纹和带状仙人禽兽纹等。东汉晚期,社会动乱,宗教大为盛行,佛教也由西域传入内地,表现在铜镜上,有关佛教特色的浮雕神兽纹和佛教式莲花座装饰逐步盛行起来。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汉式昭明镜、规矩镜、对称式龙虎镜仍继续流行,造像镜与剪纸型镜、四叶镜盛行。装饰图案有一些变化,如镜纽趋向扁大而圆,纽座出现了莲花瓣装饰,造像的间隔显得疏朗,半圆形凸枚的数量有所减少,并逐步走向衰落。三国时期以湖北鄂城和浙江等地出土的东吴纪年镜具有较高的成就。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铜镜铸造比较粗放,是我国铜镜工艺的衰落时期。这时具有两汉、三国时代特点的铜镜仍然流行,如江苏句容陈家村和四川昭化宝轮村的南朝墓中就出土过汉镜风格的昭明镜等。此外,还有不少铜镜在汉式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主要铜镜种类有神兽纹镜、四叶镜、龙虎纹镜、禽兽纹镜、十二生肖镜、位至三公镜等。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艺术特色在铜镜花纹装饰上也得到反映。

隋代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新兴的科举制度,凭文才秀美取士,因此诗文歌赋广为流行。隋文帝幼年寄居寺院,执政后,大力提倡佛教,这些对当时铜镜的铸造工艺及其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隋文帝时期与隋炀帝时期,是隋代经济文化发展中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帝崇尚节俭,所以铜镜比较简朴而细小;炀帝奢侈豪华,铜镜做得华贵而精美。

总的来看,隋代铜镜正处在汉魏南北朝以来的一次大转变时期。图形装饰逐渐摆脱拘谨呆板的风格,而趋向自由奔放,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图形内容中则新出现了西亚波斯特色的葡萄纹。铜镜的铭文内容也由仙人“遨游四海”等陈词被“闺阁红妆”等诗歌所代替。这时的铜镜仍以圆形为主,方形较少。大小形制还处在变化之中,有些铜镜小如纽扣,有些大如座屏。洛阳出土的十二生肖仁寿铭文镜,直径33厘米,重达5公斤,是目前发现的大型铜镜之一。

唐代铜镜的制作极为精美,在造型与装饰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图案装饰生动活泼,风格趋于写实,布局灵活多样。如通过鸳鸯、对鸟、蝶恋花等花鸟图案纹饰表达纯洁的爱情;用双鸾衔绶的纹饰象征长寿;通过团花表示美满幸福的生活等。此外还有瑞兽、十二生肖和传说故事。其纹样装饰富丽堂皇,一改汉魏以来神怪主题。到开元、天宝年间,唐式铜镜进入黄金时期,金银平脱等特种工艺镜盛行起来,这时铜镜中雀鸟、鸾风、花朵等图案十分流行,以飞天、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形也逐渐出现。铜镜铭文以四言、五言诗为多,别有意趣,如“花发无冬夏,临台晓月明,偏识秦楼意,能照美妆成”。“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铜镜在唐人的诗句中也多有反映,唐人杨凌《明妃怨》中就有“画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的诗句。唐安史之乱(755年)以后,铜镜的胎壁逐渐趋向轻薄,铭文中诗歌减少,被简单的吉祥语句所代替。亚字形镜出现,菱花镜相对减少。四神、十二生肖图形趋向简化,具有宗教色彩的“卐”字纹和八卦纹,以及蟠龙纹镜开始流行起来。

五代时期方形镜和亚字形镜比较流行,镜胎壁薄,镜纽小,或作半环状,素缘。铸造比较粗糙,纹饰趋简单。

宋辽金时期,铜镜只求实用,忽略铜镜的装饰。胎壁轻薄,图案有的娇柔纤细,有的粗糙简略。铜镜式样繁多,除常见的圆形、方形之外,还出现了盾形、钟形、炉形和带柄的式样。带柄镜的流行,可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图案装饰往往吸取宋代绘画中的花鸟人物、陶瓷与织锦纹饰中的优秀成果。此外,还出现了具有商标性质的牌号和仿古镜。最常见的是湖州镜,还有标明饶州、潭州、成都、建康等地名的铜镜,这也表明铜镜制造地区在扩大。辽代的铜镜发现不多,较著名的有吉林大安出土的八边形契丹文镜,辽宁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迦陵频迦镜和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右旗白塔子出土的八卦铭文镜。

金代铜镜往往刻有官署签押文字或验记官的姓名、铸造地点或官府作坊的铭记,制作粗放,常见的有双鲤镜、山水人物故事镜和兽纹镜等。

元代钢镜几乎都是圆形镜,只有少数带柄,纹饰以双鱼、莲花、缠枝花为主。铜镜中用八思巴文作为装饰,极有时代特色。

明清时期的铜镜,注重实用,胎呈水银青或黄铜色,形制比较简单、朴素,多为素面凹缘或凸缘。镜纽除半球形小纽外,还有银锭形纽、方形纽和圆饼形纽等。以圆形镜为主,菱形镜、葵花镜已趋于衰落。常出现仿古镜,除制作粗陋的仿唐式禽兽葡萄纹镜外,还有多种形制的仿汉式镜,一般铸造较粗,并常在仿汉式镜的图形上戮印明代私人铸造的姓氏、名称,或铸为自己商品作广告宣传的铭文。在铭文镜中出现许多纪年镜,尤以明万历纪年镜为最多见。铭文书法多出自匠人之手,不太讲究。吉祥语和有关吉祥的图案增加了,常见的有八吉祥、八宝、仙人八宝以及各种象征性图形,如蝠象征“福”、鹿象征“禄”鱼象征有余等等。

历代铜镜选介

1.七角星几何纹镜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25号墓出土。圆形,背面正中的纽已残,边缘有两个小孔可以系绳,纽座与外缘饰凸弦纹,主纹作七角星状。七角星以外的空隙处,饰斜线纹,形状如同地纹。直径8.9厘米,厚约0.3厘米,重109克。经化验,铜锡含量之比为1:0.96。此镜为齐家文化时期,距今约为四千年,是目前我国铜镜中年代最早的铜镜之一。

2.山字纹镜战国铜镜。有三弦纽、四弦纽、双重圆纽座或双重方纽座。座外饰羽状地纹,其上饰三至六个斜向的“山”字符号,以四山镜最为多见。在湖南战国墓出土的铜镜中,四山镜占整个铜镜的90%以上。其图形的布局,大部分山字的底边与方形纽座的四边平行排列;少部分山字的底边位于方形纽座的对角处,成错角状排列。演变的规律是,铜镜由小变大,图案由双重叠式变为三层重叠式。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用浅浮雕式的鹿纹作装饰。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四山四鹿纹镜;法国巴黎收藏一件三山犬鹿纹镜;日本收藏一件四山豹狗纹铜镜。

3.大乐贵富蟠螭纹镜我国铜镜史上最早出现的铭文镜。纽座有方、圆两种。纽座中饰有铭文一围,觉见的铭文有“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铭文的末尾装饰一鱼纹图案,象征吉庆有余。其中以第一种铭文最为流行。主体纹饰为双线勾勒式蟠螭纹及其变形图像。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为方纽座,四方饰规矩纹,蟠螭纹作环带式穿插其间;另一种为圆四叶形纽座,蟠螭纹作环带式穿插。纽座处均饰以怪兽纹。此种铜镜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

4.透光镜镜纽作半球形。外缘素面折平,时代较早的边缘窄而高;时代偏晚的薄而宽。内区饰内向连弧纹一周,或饰云雷纹、涡纹、几何纹等。外区为铭文带,常见的铭文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涷冶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徂朵遝兮以为信,精光宜佳人”。这类铭文往往存在减笔、讹字、减字的现象,很不完整,有的铭文中还夹杂着“”或“”形符号。最为奇妙的是,这些镜的镜面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其光束反射在平面,可以看见背面的纹饰,透光镜因此而得名。这种镜又被称为日光镜或昭明镜,流行于西汉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

5.神兽镜东汉时期铜镜。为圆形,圆纽,圆纽座。主题纹饰以浮雕的手法表现神像、龙虎等题材。根据神兽的配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纽的上下两方框内饰铭文“君宜官”为对称轴,神兽对称地配置在左右两侧,称为重列式(或称为轴对称式);另一种以纽为中心,几组神兽作环绕式排列,称为环绕式(或称为心对称式)。外区为铭文带,铭文多有纪年、铸造地及祈寿颂寿的吉祥语。如1958年湖南湘阴出土的一件,铭文为:“永寿三年月丙午造作,尚方兮明镜,广汉西蜀,幽涷三商兮,周列无极,世得光明,贾人大富兮,师命长,口口口,长乐未央,宜侯王,富且昌兮。”永寿三年即公元157年,广汉在今四川梓潼县。此类镜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我国南方地区。三国时吴国境内也有发现,重列式镜不见“君宜官”铭文,外区铭文也难以释读。如1973年浙江省衢州市万田乡出土黄武五年(226年)神兽镜一件,金华出土永安纪年镜4件;湖北省鄂州市曾出土东吴纪年神兽镜16件等等。

6.人物车马画像镜湖南益阳出土的东汉铜镜。为半球形纽,浮雕龙虎纹圆纽座。主区七乳之间分别饰浮雕鼓琴者、西王母与侍者、东王公与羽人、羽人与虎、熊与车马等。外有铭文一圈,铭文为:“李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白有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夫妻相爱如威田鸟,长宜子孙。”外缘饰锯齿纹,夹以三足鸟、双鱼、朱鸟、九尾狐、白虎、青龙、羽人、牛、龟、象等图形。

西王母和东王公是汉镜中常见的装饰纹样,据古书记载,西王母长着人的身子,有豹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善于长啸,居住在昆仑玉山上。东王公号为玉皇君,居在云房之间,用紫气作盖,青云作城。东王公为天上男仙的首领,西王母是天上女仙的领袖。得道升天的人,首先得朝见西王母,再朝拜东王公,然后才能升三清太上。在东王公和西王母的身旁,侍立着仙童玉女和三足鸟。在民间传说中,西王母还掌握着不死之药和长寿的仙桃。汉武帝喜好仙道,于是西王母就派遣白鹿来报告汉武帝。在汉代铜镜中,西王母、东王公的形象占有重要地位。西王母的形象是戴着高帽子,面容端庄,长服而坐,身旁有侍者,羽人、三足鸟、或书“西王母”三字。东王公戴帽侧座,旁书“东王公”三字。有的不写西王母,东王公字样。本文介绍的人物车马画像镜就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人间天上的欢乐场景。

7.瑞兽葡萄纹镜又称作“海兽葡萄镜”。唐代铜镜,以圆形为主,也有少量方形。厚胎,高缘,纽区饰浮雕四兽,外圈饰锯齿纹和葡萄纹各一周。该式镜最早见于陕西礼泉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墓和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墓。流传时间很长,唐末五代、两宋、元明之际都有仿制品。瑞兽葡萄镜的外缘或饰以鸟雀葡萄纹.在洛阳等地还出土了四兽八雀葡萄纹方镜。瑞兽形状像狻猊(狮子),称狻猊葡萄纹镜,出土数量最多,流传时间很长。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鸟兽葡萄纹镜和银背方形鸟兽葡萄纹镜,是这类铜镜中的精品。

8.螺钿纹镜唐代的一种特种工艺镜。具体做法是,将各种贝壳饰片用漆贴在铜镜的背面,组成各种丰富多彩的图案。主题纹饰多为人物故事,禽鸟、盘龙等,表现宴乐喜庆的场景。螺片雕刻精细,加上本身的光泽,表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作有兴元元年(784年)墓出土的人物故事嵌螺钿纹镜,贞元十四年(798年)墓出土的人物螺钿纹镜以及镶螺钿宴乐纹镜、花团锦簇式团花螺钿纹镜。

9.踢足球图形镜踢足球,我国古代称之为“蹴鞠”或踢鞠”。远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就很流行,汉代踢足球更加普遍,刘邦的父亲就是一个“蹴鞠迷”。宋代,这种游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比赛方法为设球场与不设球场两种,其中两人对踢叫做“打二”。《水浒传》中的高俅那厮,就是因为球踢得好生了得,从而发迹做上高官的。

宋代这面踢足球图形镜,表现的正是二人对踢的“打二”场面。

铜镜为圆形,背面以类似浮雕的手法表现蹴鞠场面,画面左侧一女子作踢球状,足球离地颠于女子脚尖之上;对面一男子蹲步前倾作防守姿态。旁边有执铃的裁判和腰束百折裙的观众。远处是石山浮云和宽广的草场。这面铜镜制作精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10.湖州镜宋代铜镜,因湖州工人铸镜最为出名,所以称为“湖州镜”。“宋代湖州镜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形、葵花形、长条形、桃形、“带柄宫扇形等。背面素地上铸有长方形印章式字号。字号内容除标明铸造地点“湖州”外,还列出铸家的名号。字号一般在纽的右侧,有柄镜在镜背中心部位。1978年江西遂州县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郭知章墓出土的葵花形铜镜,铭文为“湖州真石家六叔照子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带柄葵花形镜,上书“湖州铸鉴(镜)局乾道陆年(1170年)炼铜监(押)”等字样。类似的铭文还有“湖州祖业真石炼钢镜”,“湖州石道人造,每两一百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