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越剧
11318900000003

第3章 越剧史话(2)

绍兴文戏女班的创立,使得当时许多年轻女性冲破社会和家庭的种种阻力和束缚,走上舞台,不仅获得了谋生的职业,也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重大的进步更促进了剧种本身的发展。由女性出演全部角色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以往的陈规,促使越剧在音乐唱腔、表演风格、演出剧目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剧种风格的衍变,促进越剧向婉约、典雅的方向发展。

女班的诞生改变了绍兴文戏的发展方向,促进了越剧的全面发展。在唱腔上,男班唱“正宫腔”,而女班独创的“四工腔”,唱腔上更显委婉柔和、悦耳动听,表演风格上比男班更飘逸洒脱,在体现人物感情上,更加细腻缠绵,贴切感人,更能打动观众。越剧女班也成为中国数百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一个全部由女性出演的剧种,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女班很快地替代了男班,出现了以后女子越剧大发展的新局面。

4.女子改良文戏时期

在越剧发展史上,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在此之前,以男班为主的“绍兴文戏”正处于全盛时期,著名演员集中在上海,女班蓬勃兴起,但活动地区主要在浙江,上海地区虽有女班演出,但多数带有流动性质,在整个上海的文化格局中,地位不高,影响也有限。

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战爆发后,大量女班来到上海发展,并迅速崛起,与此同时,男班则急剧衰落,很快被女班所取代,逐渐形成了以清一色女子演出为特色的剧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演员、班社都集中到了上海。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越剧艺术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促进了越剧在新环境中的变革,为越剧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相对安定的环境,为越剧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孤岛”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娱乐业的畸形繁荣,使得这里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多的电影院、舞厅、咖啡馆、游艺场、戏院,客观上为越剧发展提供了后盾与支持。从而使得越剧的中心由浙江转移至上海,并在上海进行了巨大的变革。1938年开始的以姚水娟为代表的越剧改良,迈出了这一时期越剧改革的步伐,这也是越剧适应新环境,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量女班来到上海后,最初演出的剧目都是在浙江农村和城镇常演的传统戏。但是,一成不变的戏曲形态并不能适应上海新兴观众的需求。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越剧急需进行剧目变革的现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早闯入“孤岛”的姚水娟。原《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在与姚水娟的交流中很快达成了对于越剧发展前途的共识,认为必须要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新剧本。不久,樊迪民就以樊篱署名,为姚水娟编写了第一个戏——《花木兰代父从军》。姚水娟在戏中亦生亦旦、亦文亦武,其中一些战斗场面,还穿插武功。该剧一经上演就引起强烈反响,使姚水娟声誉大振。由此,姚水娟真切认识到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重要性,率先进行改良,推动了越剧的进步,更被戴上“越剧皇后”的桂冠。继《花木兰》之后,姚水娟又演出了樊篱编剧的《冯小青》《范蠡与西施》《天雨花》《燕子笺》等戏。

开始于1938年的女子改良文戏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繁荣发展,持续了约四年后便开始有了衰落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孤岛”环境不复存在,时局的动荡也不利于越剧剧场的营业。另一方面,此番改良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弱点成为促使越剧走向发展危机的决定因素。曾经在越剧改良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痛定思痛,在危机中酝酿着新的突破。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有志之士,开始了“新越剧”的探索和实践,越剧发展即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越剧的发展与演变

1.“新越剧”时期

开始于1942年10月的越剧改革,开辟了越剧史上的新纪元,它对后来越剧的形态、风格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改革浪潮中崛起的“新越剧”,无论是剧目、音乐、舞台形象还是剧团结构、运行机制,都与原来的女子越剧有明显的区别。“新越剧”时期,越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一批年轻演员成为新一代越剧的代表人物。

袁雪芬是新越剧改革的领军人物。1942年,她率先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进行越剧改革。改革之初聘请的编导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为区别以往的越剧,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剧团都陆续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越剧”的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的内容更是较以往有很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都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在表演方面,“新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了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剧务部。同时,越剧的改革也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吸引了大批进步人士的关注和喜爱。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在党的支持与引导下生机勃勃地发展着。

1943年11月,袁雪芬在出演《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为规范,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使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后来经过越剧界的共同努力与不断加工,“尺调”更为完善,成为越剧的主腔,节奏板式也更加丰富,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1945年1月,袁雪芬、范瑞娟共同出演了《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弦下腔”,经过后来的加工与丰富,“弦下腔”也成了越剧的主腔。“尺调”和“弦下调”的创造,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剧种的风格更为鲜明。

尽管“新越剧”的改革促进了越剧的大发展,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当时的改革是在老板雇佣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剧目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商业化竞争也使有些剧目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和小市民情趣。有的演员为了表现自身的“美”,甚至会不顾剧情和人物身份,出现演主角的穷书生穿得比演配角的富公子还华丽的怪现象。直到解放以后,越剧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解放后越剧的发展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戏曲艺术开始进入了有计划、有部署、有重点的改革进程中,越剧也开始了适应新时代的深刻变革。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场以“改戏、改人、改制”为内容的戏曲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此期间,上海、浙江地区的专业越剧团,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三改”的工作,使越剧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革。

1950年4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该剧团的建立,为越剧事业在建国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1955年3月,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拍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上海工商业大批支援到祖国各地,上海的许多越剧团体也自发地到各地去演出,有的就在当地扎了根。1956年到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相继组织了18个越剧团支援西北和其他地区。自此,越剧开始走向全国,并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到20世纪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影响日益扩大,这为越剧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剧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提供了可能。

3.新时期越剧的复兴

开始于1966年的“十年浩劫”使越剧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十年动乱”结束后,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开始了新时期的全面复兴,迎来了越剧发展史上新的春天。

在历史条件的影响下,越剧的复兴是从男女合演的现代戏开始的。1977年,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演《祥林嫂》并大获成功,掀起了越剧复兴的浪潮。此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祥林嫂》摄制成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样式的越剧艺术片在全国放映,重新扩大了越剧在全国的影响。传统戏和历史剧也陆续恢复演出,女子越剧重新得到认可,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专业戏曲界首次恢复评奖制度。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1984年前后,浙江越剧界掀起“小百花”热潮,上海越剧界的青年越剧演员在各种广播、电视大赛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等活动中,纷纷脱颖而出。

越剧评论家李惠康于1990年3月9日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此文发表后,在上海、浙江、江苏乃至北京等戏曲界、新闻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化艺术报》为此特辟专栏,陆续选发来自各地的文稿展开讨论。沪、浙越剧界还为此联合举行大型研讨会,对越剧的新老交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新时期的越剧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新时期的越剧,创作题材与风格更加多样化,更加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随着越剧全面复兴时代的到来,她的影响不仅遍及全国,更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赢得了盛誉。

2006年,在越剧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时,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相信,越剧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