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11317800000004

第4章 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

(一)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寒冬景象便开始慢慢褪去了。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十二度以上,气温升高,万物滋生,正是万家春耕、百物向荣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谚语。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说到了清明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扫墓。墓祭习俗是我国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这一天人们都会外出祭祖扫墓,悼念故人,同时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准备风俗食品。

(二)清明谨防高血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杜牧的《清明》可谓朗朗上口、家喻户晓。清明时节,为什么风雨会这么多呢,主要是因为清明时节正是冷热空气交换的时节,因此容易形成“乍暖还寒晴复雨”的天气状况。清明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现如今也常常会听老人们说起“春雨贵如油”的语句。

清明雨一下,万物复苏,可谓天清地明,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中医认为,人会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变化,清明时节讲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医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应四时,清明节气之后,天清使人心肺清;大地明,地为厚土构成,人体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随大地草木推陈出新,碧绿相衬在明的状态;‘明’由日月组成,日月阴阳也,明含阴阳平衡之意。人体只有清则会明,不明则浊,见浊必生病。”高血压的易发期正是清明节期间,这也是清明节养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内,动脉压持续增高,并可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要点,除观察血压变化外,还要对病人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进行分析。那么血压一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失常呢?

生气的时候血压就会升高,等情绪平静了血压就会恢复正常;做运动的时候,血压会升高,只要休息一会便能恢复正常;噪音也会使血压有所升高,只要环境安静后便能恢复正常;天气的变化,如忽冷忽热也会对血压产生影响。

高血压的病因多见年老体虚、情志失调、劳倦久病、饮食偏嗜、肝阳上亢等。其病理主要为阴阳失调,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阴虚阳亢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孔潮红、四肢麻木);肝肾阴虚证(头晕眼花、目涩而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痛);阴阳两虚证(头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有水肿)。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大法,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春季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人的机体也应该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天的到来日渐深入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凡事都有一个尺度,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运行血不畅,从而会引发各种疾病,如上面所说的高血压等等。清明节的很多习俗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缓解这些病症。

(三)清明习俗益身心

清明扫墓是个严肃的事情,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一种眷恋,然而扫墓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扫墓时要对祖先进行跪拜,就是现在常说的磕头。当人们把弯腰伸背、双膝及手掌触地、叩头及地,然后撑掌起身的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就已经活动了人体主要的关节和骨骼肌,一般按照传统三个头磕下来之后,就会觉得手脚舒展、气血融通。其实,磕头的动作一直被道家作为导引术的一部分,经中医证明确实有通经活络,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如果老年人经常模仿磕头的姿势锻炼,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俗话说:“每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可见并不是没有任何道理可循的。

除了跪拜对人身体有好处之外,扫墓还有一个健康因素是人们很少能想到的,那就是以哭解郁,适度宣泄。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人们难免会因思念亲人而悲伤落泪。这也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不含任何的虚假成分,因此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肢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哭上一场,内心的紧张、压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减少了许多。疾病多因烦恼而生,在烦恼减少的同时,一些春天易犯的高血压、抑郁、失眠等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除了扫墓之外,在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的习俗。寒冬刚过,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外出活动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全家人出去踏青,适当做做运动,可以疏通冬日的气血积郁,让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更能使人体抵抗力增强。放风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育项目,在放风筝的时候,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和调整风筝的方向和高度,此时我们全身的肌肉关节的运动正如风筝在空中飞行一样,急缓相间,有张有弛,手、眼、身、法、步紧密配合。古人在《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筝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另外,放风筝的同时,人的眼睛需要一直盯着高空的风筝,这样的远眺,可以调节眼肌功能,消除疲劳,从而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自古就有放风筝对眼睛有好处的记载,《燕京岁时记》中曾经提过:“儿童放之空中,最新清目”。可见古人早就在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中,运用中医理论,找到了养生之道。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实际上,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和节气中的清明两部分联系构成的,虽然后来清明节一度盛行,而寒食节变得无人问津,但是寒食节的饮食习俗还是保留在了清明节当中。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后不能生火做饭,而要在户外简单食用清明果(野艾果)、大馒头等事先做好的食物。而清明果的做法是将籼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浆,再放在锅内熬成干糊,然后在里边包上豆腐、萝卜、酸菜、肥肠馅等,做成各种形状,最后放在蒸笼上蒸熟。艾叶味苦、性辛温,宜入肝、脾和肾,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的功效,是春季疏肝顺气的良药,尤其适用于气血虚寒、肝气犯逆引起的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痛经等病症。

希望我们随清明时节放下烦恼,自然轻松,不但心清明、体清明,而且感悟也清明。

“五月五,庆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都要过这个节日,虽然过法略有不同,但是节日气氛都是很浓重的。在我们的众多节日里,端午节的习俗是比较丰富的:吃粽子、煮鸡蛋、佩戴香包、采艾蒿,还有赛龙舟等大型活动,节日内容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