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信息系统原理
11291600000006

第6章 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1)

2.1系统与信息系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企业、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可以认为,系统(System)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即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元素(Element)组成,这些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系统的总目标。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其内部必然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其中信息控制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使系统更加有序。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信息流在整体上构成一个系统,因此在任何复杂系统中都有一个沟通各子系统、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它的一个子系统存在。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其他子系统不同,它不从事某一具体功能,做某一具体工作,而是关系全局的协调统一。社会组织的种类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自己一定形式的系统,而且信息系统的好坏与组织的效益关系极大,可以说信息系统是整个。

2.1.1系统

1.系统的概念

系统的概念是管理信息系统三大基础概念之一,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古代,自然科学界往往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寻求共性和统一,但由于缺乏观测和实验手段,科学技术理论又很贫乏,所以对很多事物只看到一些轮廓及表面现象,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理论的丰富、工具的先进,认识也逐步深化,但仍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世界观的局限,往往又只看到一些局部现象而不能综观整体。

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尤其是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中,发现系统的一些固有性质与个别系统的特殊性无关。只有当认识不断深化,在对个体、局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以后,再把这些分散的认识联系起来,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以及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形成现代科学的系统观。现代科学的发展比过去更要求在各学科门类之间进行更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这是在更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综合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系统科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系统”一词,目前提得很多,如信息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等,但对于系统的定义,从各个角度来看,各不相同。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一系列研究中提出了一般系统概念和一般系统理论,1954年建立了一般系统理论促进协会,系统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1957年美国人古德写的《系统工程》公开出版,系统工程一词被确认。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系统工程思想有了充分实现的可能性。总之,系统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几乎包括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学科和理论,如管理科学、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科学学、行为科学、经济学等。它给各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它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2.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常用的词汇。英文中系统(system)一词来源于古代希腊文(systεmα),意为部分组成的整体,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著的《世界大系统》一书中。

人们从各种角度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系统是诸元素及其正序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对系统的定义是:各种方法、过程或技术结合到一块,按一定的相互作用,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对系统的定义是:能完成一组特定功能的,由人、机器及各种方法组成的有机集合体。

美国《韦氏(Webster)大辞典》中,系统解释为: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

素集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出一个能描述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由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系统也有它的目的,而且必然是在它的环境中运转。

通常系统被认为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元素(Element)组成,这些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系统的总目标。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家庭等都可以作为不同的系统来研究。

3.系统的结构与分类

(1)系统的结构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否则不称为系统。所谓系统结构(Architecture),是指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属性,没有无结构的系统,也没有离开系统的结构。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一切物质系统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运动和变化。系统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相对性。

从系统的结构来看,可以把系统分成5个基本要素,即输入、输出、处理、反馈和控制。输入是给出处理中所需要的条件和内容;处理是根据条件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各种加工和转换;输出是处理得到的结果;反馈是一种用来改变输入或处理的输出,这一输出反馈到系统的输入,供控制使用;控制是监督和指挥其他4个要素的正常工作,以实现系统的目标。

简而言之,系统就是按照某种结构,把其元素组织起来的、具有某种整体功能的一个统一体。而且,一个大的系统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常常可按其复杂程度分解成一系列小的系统,这些小系统称为大系统的子(分)系统,也就是这些子(分)系统有机地组成了大的系统。

(2)系统的抽象

虽然系统的具体结构是千变万化的物理实体,但系统也总是可以被概括抽象的。抽象系、。,

为。一个实际物理系统的抽象模型包含有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

例如,就是一个简单的工资核算系统的抽象模型,即概念系统模型,它反映了应用系统的大致用途和目的。

系统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在系统接受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称为系统的输入,系统经变换后产生的另一种形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称为系统的输出,系统的环境(Environment)是为系统提供输入或接受它的输出的场所,即与系统发生作用而又不包括在系统内的其他事物的总和,简称外部环境或环境。一个系统区别于环境或另一系统的界限称为系统的边界。有了系统的边界,就可以把系统从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可以说,系统的边界由定义和描述一个系统的一些特征来形成。边界之内是系统,边界之外是环境。

有系统就必有其边界。一般来说,系统边界的划分一方面既要使边界包含系统的元素、结构及目标所共同涉及的范围,另一方面又要在满足系统目标的前提下,使边界包含的内容尽可能少,直至仅包含那些保证完成系统目标的最少必要部分。

作为一个系统,一般应具备3个独立的特征:有元素及其结构;有一定的目标;有确定的边界。

(3)系统的分类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系统是可以抽象的。抽象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类型(如图23所示)。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按学科领域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可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按状态划分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等。此外,还可分为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永久系统和临时系统、适应系统与非适应系统等。

①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简单系统的组成部分较少,元素之间的关系或相互作用直接而且单一。相对于简单系统,复杂系统内部由很多高度相关或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

②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物质,它的特点是自然形成的,如原子核、天体、海洋、生态等系统。人造系统是为了达到人类需求的目的,由人所建立起,、、、、、、、

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两者相结合形成了大量的复合系统,人们在了解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改造现实系统,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和发展更多的人造系统。

③实体系统和抽象(概念)系统。所谓实体系统,是指以物理状态存在的实体作为组成要素的系统,这些实体占有一定空间,如自然界的矿物、生物,生产部门的机械设备、原始材料等。与实体系统相对应的是抽象概念系统,它是由概念、原理、假说、方法、计划、制度、程序、步骤等非物质实体构成的系统,如管理系统、法制、教育、文化系统、科学技术系统等。近年来,逐渐将概念系统称之为软科学系统,并日益受到重视。

④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系统的静和动都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在宏观上没有活动部分的结构系统或相对静止的结构系统为静态系统。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态系统只是动态系统的一个极限状态。在实际工作中,以分析和研究动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⑤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一个系统是开放系统还是封闭系统,必须知道它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是一个与外界无明显联系,表现为其内部的稳定特性。开放系统是指在系统边界上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的系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开放系统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一般来说,封闭系统具有刚性的、不可穿越的边界,而开放系统的边界有可渗透性。

⑥适应系统与非适应系统。可根据环境变化而自动适应环境的为适应系统;反之,不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系统为非适应系统。

⑦永久系统与临时系统。系统生命周期短的系统为临时系统;反之,生命周期较长的系统为永久系统。

此外,系统还可以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确定系统和随机系统等。虽然,具体的系统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着,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由上述各种系统的交叉组合形成的。

4.系统的特点

一般系统都具有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动态性、结构的层次性和有序性。

①集合性。就是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集合里的对象叫集合的元素或要素。系统的集合性表明,一个系统至少要由两个或更多的可以互相区别的要素所组成。

②整体性。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以实现一定的功能。因此,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仅要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要服从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追求整体最优性。

③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相关性说明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一定要拥有合理和容易控制的特定关系,如结构联系、功能联系、因果联系等。

④层次性。是指系统的每个元素本身又可看成一个系统,即系统可分为一系列的子系,、,

低一层的子系统。

⑤环境适应性:一个系统本身总是从属于更大的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为了保证和恢复系统原有特性,系统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反馈系统、自适应系统和自学习系统等都具有对环境的一定适应能力。

⑥目的性。系统的目的决定着系统的基本作用和功能,并通过系统的功能达到和实现。

而系统的功能通过一系列子系统的功能来体现,这些子系统的目标之间往往互相有矛盾,其解决的办法是在矛盾的子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和折中,以求达到总目标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