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的艺术
11289100000004

第4章 战争的政治决策(1)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一场战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本章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判断战争是否正当、是否符合时机、是否必要,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以达到战争预想的目的。

国家之间要进行战争,其目的主要有:

(1)保卫或恢复某些权利;

(2)满足国家利益,比如商业、工业利益和一切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利益;

(3)援助对本国安全或者对保持政治均势具有必要关系的邻国;

(4)履行攻守同盟的义务;

(5)推行、保卫、压制某些运动或者学说;

(6)扩大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7)保证国家主权独立自主,不受到侵略和威胁;

(8)雪耻和报复行动;

(9)满足侵略和征服欲望。

不同目的的战争,其采取的军事行动、战争的性质、所需要投入兵力的数量,以及作战的范围都会不同。

战争充满着变数,有时进攻的一方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主动,变成了防御的一方;而防御的一方,因为准备充分,谋划得当,从而转守为攻。战争,可以是进攻,也可以是防御。有时,因为双方的地位不同,还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况:

(1)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进行交战;

(2)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和一些联盟的国家进行交战;

(3)可以是一个联盟和一个单独的敌国进行交战;

(4)一个国家可以是战争的主力,也可以是辅助;

(5)一个国家可以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参战,也可以在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参战;

(6)战争可以在本国领土,也可以在联盟国或是在敌国;

(7)如果是侵入敌境,侵入的距离可深可浅,可以是盲目入侵,也可以是非常理智地占领;

(8)战争可以是我们与反对我们的敌人之间的民族战争;

(9)战争也可以是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战争一旦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战争的原理进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

战争的起因都是不同的,遇到的状况也都是不同的,所以各种战斗的特点就会有差异。举例来说,西班牙团结一致、奋起抵抗二十万法军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完全不同于向维也纳进军的时候,也不同于让对方接受不平等条约而向其首都进军的时候。就拿这二十万大军来说,他们在进行斗争的时候,对莱茵河与因河之间、多瑙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各国政府和人民置之不理吗?他们还要一意孤行向维也纳进攻吗?对整个军队来说,每一场斗争都是一样的,每次作战采取的方法也大同小异,但是对一个军队的统领来说,就应该另当别论了,统领对一个军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有仅属军队统率方面的其他考虑,我们把这种考虑叫作“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它们不完全属于外交领域,也不属于战略领域,但是对政府的计划和军队统率计划来说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关于外交政策的考虑。

捍卫权利而发动战争

一个国家在决定发动一场战争的时候,要先评估这场战争会给本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或者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要准确地权衡利弊。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要懂得适当地变通。

只有为了恢复不可争议的权利而进行的,能使国家获得最大正当利益

的战争才是最正确的战争,才是最明智的战争。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争议的事情太多,可以提出异议的权利也太多,比如:遗嘱权、婚姻权、继承权,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权利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战争看似是为了争取这些权利,实则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就拿路易十四当政时来说,他是按照遗嘱行事并有着家族关系的支持,继承西班牙王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王位继承权在欧洲引发了空前的争论,并且还出现了一个反对法定继承人的全欧联盟。

腓特烈二世在奥法两国交战的时候,趁机在档案馆里面找出了一批古老的文件,并根据此文件率领士兵进入并占领了西里西亚,使普鲁士帝国的势力增加了一倍。腓特烈这种做法是双面性的,假设他没有成功,这次行动就是个错误,腓特烈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但是他成功了,我们可以说腓特烈的这次行动正合时机,这样就使腓特烈的突然袭击的错误降到了最低,并且可以得到人们的原谅。

对于这样的战争,我们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全部的战争艺术就在于善于伺机而动。在战争开始时我们就应该明确战争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采用怎样的战争手段也可以根据作战的情况而定,比如说可以根据双方的兵力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作战方案。在众多因素中,作战双方的军事装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作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邻国做出相应的保证,不要引起其他国家的猜忌,防止他们援助我们要进攻的国家,给我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政治上主守,军事上主攻

每个国家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领土问题,有些邻国借口有权收回某块土地而发起进攻。通常来说,被进攻的国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土地和自己的权利有着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会用全部的力量去捍卫这片土地。这样的战争必定是先下手为强的战争,必须先发制人。首先战争应该在敌国的领土上进行,这样可以减轻我

国人民的压力,把伤害降到最低。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决定于双方所处的位置。

在战争中,发动入侵战争是相对有利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战争是在自己国土上进行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内部没有民族矛盾以及民族纷争,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国外不用担心第三国的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敌国的领土上进行战争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样自己的国家可以免受战争的迫害,而敌国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后果。在敌国的领土上作战还可以长自己军队威风,灭敌国军队士气,让他们产生惶恐。但是,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一支军队如果在本国的领土上作战,也是有许多优势的,他们比较了解本国的环境、地形,并且可以得到全国、全民和各级政权的帮助和支持,做到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上述的这些道理,对于所有战争都是适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战略原则是不可变动的,那么就绝不能说战争政策也是不可变动的,因为战争政策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民意、地理环境、领导人以及当地局势等。基于这些因素,战争政策经常会发生变化,就是这样的变化会经常蛊惑人心,让人们相信那些粗浅的、错误的论断。

我们要向大家表明的是,军事科学是有自己的原理的。当和强敌交锋而欲免遭失败时,绝对不能违反这些原理,但是这些原理是绝对不可能有把握地预计到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有把握的预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改军事行动计划,但是在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我们必须按照战争艺术原理实施。如果我们要制订对土耳其或者任何其他东非国家的作战计划时,必须区别于制定对俄国、奥地利、法国等国家的战争计划,因为前者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比较勇猛,但是他们的军队缺乏纪律性,没有秩序,不能在战争失利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不到沉着冷静地应战。

战争的目的

战争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争权夺利,就拿腓特烈二世入侵西里西亚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来说,都是为了夺取利益。

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利用某些手段,阻止对自己有危险的敌人力量的增长,或者是减弱具有危险性的敌人的力量;第二类,一些强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去夺占有利的位置,以取得政治或贸易上的优势。实际上第一类战争一般是不会发生的,这类战争属于武装干涉,很少有国家可以不借助外力单独去对一个敌国进行进攻,这种战争通常是以联盟的形式进行的,并且这种联盟的纽带就是国家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发生冲突。

鉴于所有问题都与政治有着重大的关系,比与军事的关系更大,而军事行动的问题又将在下面有关部分进行阐述,有些问题就不在这儿一一说明了。

有无同盟国参战

如果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场有同盟国的战争会比没有同盟国取胜的概率大很多。这样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然而如果两个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和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进行斗争,那可能还是这个强大的国家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谁都知道多一个帮手就多一份力量,有其他国家的支持总比自己孤军奋战要好许多。这样可以削弱敌人的气势,增加自己的兵力,因为敌人不仅要动用很大一部分军队来对付我方同盟国的援军,还要去防备本来不可能遭到进攻的安全领土。我们在下一节会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弱小的国家,也没有弱小的同盟,一个国家无论有多么强大,也不能忽视这些弱小的存在,否则一定会受到教训。所以不要试图去推翻这些真理了,因为历史的教训是刻骨铭心、不容置疑的。

干涉性战争

干涉性战争是指在一个国家可能进行的所有战争中,最适合的和最有利的,是在战斗已经开始的时候发起的战争。这个原因也是显而易见、非常容易理解的,这样进行干涉战争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和其他同盟国的力量放在一起,可以改变力量对比,随时参加斗争,也就是上面说的最适合的和最有力的时机。

干涉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某国在适当时机干涉邻国的外交;第二类,某国力图干涉邻国的内政。

通常干涉邻国的外交是比较正常的,也是合法的。但是一个国家是否可以随便干涉别国的外交,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如果甲国把国家纷争扩大化,对乙国产生了一定的危害,那么乙国对甲国进行外交干涉的理由就是绝对正当的。

对于干涉别国内政,政治家们从来都没有表示过一致的意见。我们也就不对干涉别国内政是否合理来进行讨论了。我们只是指出,这种情况在战争中是经常出现的。罗马人的辉煌业绩有一部分就得力于干涉别国内政。这种干涉内政的办法是具有双面性的,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并存的,俄国干涉波兰内政,曾经使波兰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提高。而奥地利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干涉法国内政,结果却恰恰相反,差点使自己遭到覆灭。

要想介入邻国的外部战争有三个理由:

(1)为了避免使已经爆发的战争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并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2)为了保持所谓的政治均势——为了维持几世纪以来的局势,这种局势看来极其平常,但往往被那些本应该特殊维护的人们所忽视;

(3)攻守同盟可能要求干涉,有义务支援盟国。

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有些国家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记住这个真理:首先我们要确定的一点是,从政治观点来看,干涉性的战争是有利的,如果一个国家任由自己的敌国自由发展,这个国家就会逐渐走向衰弱,而其他的国家,即使是一个二等的国家也会因为运用恰

当的时机,成为一个有发言权的国家。

从军事观点来看,对战争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作为第三方力量参加已经开始的战争的这支军队。这个军队力量的大小,将取决于它对已经开展两军所处地理位置是否有利而定。

在1879年的冬天,拿破仑渡过维斯瓦河,并且冒险直抵克尼斯堡城下,导致后方受到了奥地利的威胁,而前方正面对沙俄帝国的全部力量。如果当时奥地利派出十万人的军队,我想拿破仑就彻底走投无路了。当时他的军队如果能回到莱茵河地区就算是幸运了。但事情却不是这样。奥地利并没有对其进攻,而是坐等时机,养精蓄锐。两年后,奥地利把自己的军队增到了四十万人,这才发动进攻。但是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进攻失败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选择适当的作战时机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当初奥地利能及时发动战争,结局会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外交干涉和内政干涉,又产生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战争:

(1)一个国家可以在战争未开始的时候进行干涉,也可以在战争爆发以后进行干涉;

(2)一个国家作为主力参加战争的时候,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弱小国家,保证其土地上的人民不受迫害,要把战争的地点转移到离自己国家较远的地区;

(3)当几个实力都比较强的国家联盟对付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时,那些地理位置接近战争区的国家,也可能作为主力参加战争。

(4)一个国家按照条约规定,参加干涉性战争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参与,要按照兵力大小规定编组,只能派出辅助军队。

如果你在这场战争中派出的是辅助军队,那么在整场战争中你就处于辅助的地位。而作战的指挥权是属于主要进行战争的国家的。如果在战争中我们一同盟国派出了大军进行干涉时,那我们的地位就另当别论了。

在这些战争中,军事上的幸运是不同的。在七年战争中,俄军实质上是奥、法两国的辅助力量。在俄国占领旧普鲁士以前,它是北面作战的主力。当费尔莫尔和萨尔特科夫率军进入勃兰登堡后,他们就只是为了奥地利军队的利益而行动的。这些远离自己基地的军队,只能依靠于同盟国的军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