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mǎ牛niú羊yánɡ鸡jī犬quǎn豕shǐ此cǐ六liù畜chù人rén所suǒ饲sì
【精彩解说】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称为“六畜”。六畜原本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类驯服并且饲养,对人类有许多益处。例如,马可供人骑乘,也可以用来拉车;牛会耕田;羊可供应人类肉食、乳汁、皮毛;鸡和猪可供食用;狗会看家护院等。人类不仅可利用六畜当作食物,也可节省时间和力气,这是人类深具智慧的地方,也是和大自然保持平衡状态的方法。
【故事链接】
很多年前,伏羲氏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大雨、大雾天气捕不到野兽,人们就会挨饿。
于是,聪明的伏羲氏就想了一个办法:天气好时,尽量多捕一些野兽,没有吃完的就放养起来。
后来经过挑选,固定了一些品种,也就是“六畜”。此后人们又发现六畜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比如马能拉车,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鸡能报时,狗能看家,猪能供肉吃等等。
曰yuē 喜xǐ 怒nù
曰yuē喜xǐ怒nù曰yuē哀āi惧jù爱ài恶wù欲yù七qī情qínɡ具jù
【精彩解说】
高兴、愤怒、忧伤、害怕、喜爱、厌恶、贪求这七种情绪称为“七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我们要适当控制七情,不应随意发泄,这也是修养自身的一大前提。
【故事链接】
清朝乾隆年间,和珅因为聪颖、机智,办事沉稳,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
因此仕途平步青云,再加上他善于察言观色,针对别人的喜恶去奉承、讨好别人,因此没有多久便升任军机大臣兼内务大臣。但是身居高位的和珅,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放纵自己的私欲,把乾隆皇帝当靠山,肆无忌惮搜刮民膏民脂。和珅如日中天的权势,连王公贵族都对他卑躬屈膝,一般人对他的结党营私及贪赃枉法都非常反感与不满。
这时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国事,和珅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极力游说乾隆皇帝不要退位,但是乾隆仍决定传位给颙琰(年号嘉庆)。嘉庆皇帝继位后,便收集和珅的罪证,将他逮捕入狱,赐其自尽。贪得无厌的和珅,终究落到不得善终的下场。
匏páo 土tǔ 革ɡé
匏páo土tǔ革ɡé木mù石shí金jīn丝sī与yǔ竹zhú乃nǎi八bā音yīn
【精彩解说】
匏瓜、陶土、皮革、木头、玉石、金属、丝弦和竹子这八种东西是用来制造乐器的主要原料,古人称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为“八音”。
笙、埙、鼓、板、磬、钟、琴、箫是八音的代表乐器,它们的音色各有特色,我们的耳朵能轻易地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八音变化组合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美妙的旋律,丰富我们的感情世界。
【故事链接】
春秋时代,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很精通琴艺。他虽然琴弹得好,却一直找不到和他一样懂得音乐,能够真正欣赏他美妙音乐的人,让俞伯牙大叹知音难寻,十分遗憾。
俞伯牙一次出使楚国,一天晚上突然心血来潮,让船夫把船靠了岸。就抚琴拨弦地弹起琴来。悠扬的琴声传入山中,把正在打柴的钟子期吸引到了江边,他屏息静听,立刻猜出俞伯牙琴声蕴含的含义。
俞伯牙和钟子期当天就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并且约定好了来年再见。一年后,俞伯牙满怀欣喜启程探访钟子期,没想到钟子期已经生病去世了。悲痛不已的俞伯牙来到好友的坟前,拿出了琴哀怨地弹完一首曲子之后,就把琴摔在地上,伤心道:“知音不在了,还弹琴给谁听呢?”从此之后,俞伯牙再也没弹过琴。
高ɡāo 曾zēnɡ 祖zǔ
高ɡāo曾zēnɡ祖zǔ父fù而ér身shēn身shēn而ér子zǐ子zǐ而ér孙sūn自zì子zǐ孙sūn至zhì玄xuán曾zēnɡ乃nǎi九jiǔ族zú人rén之zhī伦lún
【精彩解说】
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到自己。从自己之后又是儿女、孙子。从儿孙之后还会有曾孙与玄孙。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到玄孙就是所谓的“九族”,这表示了亲族之间的尊卑老幼关系。
【故事链接】
亲族之间应该有长幼之分。九族之首为高祖父,“高”是排在最高辈分的称呼,也就是祖父的祖父。
凡是高祖孕育的下一代,都可称为同族,通常认为五代以内为亲族。二是曾祖父,即父亲的祖父。三是祖父,即父亲的父亲。四是父亲,其实就是对孕育自己的人的称呼。五才是自己。
等到成家立业后,所孕育的下一代就是自己的子女。子女长大后又有了他的子女,这就是他们的孙子。孙子又生下他的子女,即通常所说的曾孙。而曾孙又生下他的子女,这一代就算是他们的玄孙了。
族,含有众多、兴旺的意思。从高祖父到玄孙,这九代人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体现了家族内部老幼尊卑,上下之间的辈分秩序。九族之间应互相尊敬,互相关爱,和睦相处。
父fù 子zǐ 恩ēn
父fù子zǐ恩ēn夫fū妇fù从cónɡ兄xiōnɡ则zé友yǒu弟dì则zé恭ɡōnɡ
【精彩解说】
父亲与子女之间要父慈子孝;夫妇之间要和睦相处;兄弟姊妹之间则要做到友爱,身为兄姊的爱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则要敬爱兄姊。这些是家庭中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道理。
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每个家庭都和谐融洽,社会才可能祥和安乐。所以古人说:“家齐,国治,天下平。”
【故事链接】
有一天,孟子从外面讲学回来,进了房间,忽然见到夫人敞开着领口,横躺在房内休息。孟子看了十分不快地说:“你怎么半裸着上半身呢?”说完便走了出去。
夫人知道孟子对自己不满意,感觉很委屈,向婆婆诉苦:“我一个人在房间里,为了舒服,才露出肩膀纳凉,谁知道他自己闯了进来,还怪我不对,根本是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看我还是回娘家好了。”
孟母听完,就教导孟子说:“进门前先敲门是应有的礼貌,你自己失礼在先,还说人家的不是?”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后,知道自己不对,赶紧向妻子赔不是,于是,夫妻俩又和好如初了。
长zhǎnɡ 幼yòu 序xù
长zhǎnɡ幼yòu序xù友yǒu与yǔ朋pénɡ君jūn则zé敬jìnɡ臣chén则zé忠zhōnɡ此cǐ十shí义yì人rén所suǒ同tónɡ
【精彩解说】
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子要敬重,臣子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们都应当共同遵守。
【故事链接】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身边有一位名叫魏徵的忠臣。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就是皇帝做错了事,他也会直言不讳。
他最有名的言论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曾称赞他说:“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镜子,可以经常提醒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魏徵去世后,李世民非常难过,他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凡fán 训xùn 蒙ménɡ
凡fán训xùn蒙ménɡ须xū讲jiǎnɡ究jiū详xiánɡ训xùn诂ɡǔ明mínɡ句jù读dòu
【精彩解说】
教导刚入学读书的小孩,必须注意方法,尽量做到面面俱到。每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仔细清楚地讲解明白;文章中哪一句话该停顿,哪一句话的意思完整了,都要讲确切,才能正确标注标点符号,让段落分明,方便了解文意。
【故事链接】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着名的学者叫王僧孺,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他开始读《孝经》时,非常刻苦,能倒背如流。可是当有人问他关于孝道的道理时,他却答不上来。
通过这件事,王僧孺明白,读书不仅要记忆还得必须懂得书中的道理。渐渐地他不仅从书本上学,还把它运用到实际中。
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王僧孺就把书上理解的道理说给客人听,得到了客人的称赞。王僧孺就这样学用结合,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为wéi 学xué 者zhě
为wéi学xué者zhě必bì有yǒu初chū小xiǎo学xué终zhōnɡ至zhì四sì书shū论lún语yǔ者zhě二èr十shí篇piān群qún弟dì子zǐ记jì善shàn言yán
【精彩解说】
刚入学的时候,首先要学习基本知识,小学都读熟了之后,才可以研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经典。
《论语》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有关孔子的言行、孔子的教诲的书。
【故事链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年轻时曾在鲁国做官。后来他弃官不做,开创了我国私人教育的先河。
传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政,但却没有成功。后来,他的弟子们把他生前的言论编成了一部书,就是《论语》。后世的君王和文人们对这部书很尊崇,说:“靠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孟mènɡ 子zǐ 者zhě
孟mènɡ子zǐ者zhě七qī篇piān止zhǐ讲jiǎnɡ道dào德dé说shuō仁rén义yì
【精彩解说】
《孟子》这部书由孟轲所着,共有七篇。这部书的内容,主要谈论有关品德的修养、人性的善恶等等个人道德的问题,其次就是和国君讨论王道与霸道之分,鼓励行仁政、发扬仁爱忠义的精神等等,是儒家思想的更进一步发扬。
【故事链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行“仁政”而统一天下。他四处游学,曾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但没有被梁惠王采纳。
孟子灰心失意地回到家乡,开始收徒讲学。他收的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孟子》一书就是由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参与而写成的。
有一次,孟子被齐宣王召见商量国策,齐宣王问他:“商汤流放了夏桀,而周武王去攻打商纣王。这桀和纣是国君,而汤和武王是臣子,臣子杀掉国君,这样做对吗?”孟子回答说:“破坏仁爱的人就叫贼;毁掉道义的就叫残。这些破坏仁义道德的残贼之人,我们就叫他们独夫。所以我认为武王杀死的不是什么国君,而是独夫纣。既然是独夫,人人可以杀他,更何况杀死纣王的又是武王这样圣明的人呢?”
孟子的回答令齐宣王很满意,认为孟子的思想可以指导他治国安邦,便拜他为客卿。从此,齐宣王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孟子,齐国也一天天地强大起来。
曰yuē 平pínɡ 上shànɡ
曰yuē平pínɡ上shànɡ曰yuē去qù入rù此cǐ四sì声shēnɡ宜yí调tiáo协xié
【精彩解说】
在中国古代,将说话时高低不同的读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四种声调称为“四声”。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人类的语言听起来才舒畅悦耳。了解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使我们对日常运用的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体会语言之美。
【故事链接】
清代有名的才子纪晓岚,年幼时被称为“神童”。
纪晓岚五岁时入私塾学习。先生教他念《三字经》,谁知他过目不忘,不到半个月,便把《三字经》倒背如流。从此后,小小年纪的纪晓岚便开始读四书五经,并练习作诗、对联。
清代的童子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这天,纪晓岚到县学应试。县学院子里桃花盛开,香气逼人。纪晓岚忍不住折了一枝。恰好这时考官来了,纪晓岚舍不得丢掉桃花,忙把它藏在袖筒里。考官见这孩子胆大机敏,长得清秀,随即吟出一句上联——小童子袖里暗藏春色,纪晓岚明白考官知道自己藏了桃花,就把眼前之事即兴出对,吟出了下联——老宗师眼中明察秋毫。
考官没有料到他应对如此之快,且又工整贴切,大为称赞。自此,纪晓岚在乡里名声大振。
作zuò 中zhōnɡ 庸yōnɡ
作zuò中zhōnɡ庸yōnɡ子zǐ思sī笔bǐ中zhōnɡ不bù偏piān庸yōnɡ不bù易yì
【精彩解说】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伯鱼的儿子。相传他是曾参的学生,他的弟子是孟轲的老师。孔庙中,分列孔子两旁的四圣即是:颜回、曾参、子思、孟轲。
子思是《中庸》这部书的作者,“中”是守于正道,没有过与不及;“庸”是依着正道做人做事,永不改变。所以《中庸》这部书的宗旨就在宣扬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故事链接】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对“贫富问题”进行讨论,子贡说:“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这样就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孔子听完后,笑一笑说:“还不如把贫富交给天命,只知专心求道,贫或富也就不存于心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担心该如何处身于贫或富的问题呢?”
孔子的话让子贡领悟到更深一层的道理,于是他对孔子说:“老师,您教导我们恪守中庸之道,懂得过与不及的道理!”
作zuò 大dà 学xué
作zuò大dà学xué乃nǎi曾zēnɡ子zǐ自zì修xiū齐qí至zhì平pínɡ治zhì
【精彩解说】
《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就是曾参。书中的内容是从个人本身的修养谈起,再进一步整治其家,使上下和睦、各家本分;然后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
这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把握住根本,然后才能按部就班,由己身推向家庭,由家庭推到国家,再慢慢朝贡献全人类、求天下太平的目标发展。
【故事链接】
曾子一直是后世严守信用的榜样。他在教育子女时,让孩子从小懂得言而有信、诚信为人的道理。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非要哭闹着一起去。妻子想到集市上要买很多东西,带着孩子难免不方便,于是就哄孩子不要跟着自己。可是越哄孩子反而越哭得厉害,非得要去。见此情景,她就拉住儿子的手说:“孩子,听话,让爸爸给你杀猪吃肉。”孩子一听,立刻就停止了哭闹。
等到下午妻子从集市上回来了,她进门一看,曾子正在磨刀。妻子觉得很奇怪,就上前问丈夫,曾子说:“你今天不是说要给孩子杀猪吃肉吗?我现在磨好了刀就去杀猪。”妻子一听,忙说:“哄哄小孩子而已,怎么能当真呢?”
谁知,曾子却说:“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当好榜样。今天你骗他,将来他就一定会骗别人的。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
妻子听了丈夫的话,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孝xiào 经jīnɡ 通tōnɡ
孝xiào经jīnɡ通tōnɡ四sì书shū熟shú如rú六liù经jīnɡ始shǐ可kě读dú
【精彩解说】
《孝经》共十八章,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根据有关“孝”的言论加以发挥而写成的,内容是阐发“孝道”。“孝”是做人的根本,不能行“孝”,就谈不上其他学问。所以,读熟了“四书”,再要读通《孝经》,这以后才可以开始读“六经”。
【故事链接】
在我国历史上以孝悌闻名的君主不少,其中汉文帝就是一位。
有一次,他母亲病了,文帝非常着急,每天除了处理政事外,一步也不敢离开母亲的身边。而且,母亲吃的每一碗药,文帝也要亲自尝一尝,确定药不会太烫后,才亲自喂母亲喝。为此,文武百官更加尊敬文帝。全国上下也都以孝敬父母为荣。
诗shī 书shū 易yì
诗shī书shū易yì礼lǐ春chūn秋qiū号hào六liù经jīnɡ当dānɡ讲jiǎnɡ求qiú有yǒu连lián山shān有yǒu归ɡuī藏cánɡ有yǒu周zhōu易yì三sān易yì详xiánɡ
【精彩解说】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古人称为“六经”,应当仔细去理解、去研读。
《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部书被合称为“三易”。这三部书主要讲求安身立命的哲学,内容非常完善。
【故事链接】
“六经”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
《庄子·天运》篇中的“六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乐经》和《春秋》。后世的学者对已经消亡的《乐经》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因秦始皇焚书而消失;另一种认为原本就没有《乐经》,所谓的“乐”即包括在《诗经》、《礼记》两经之中。
有yǒu 典diǎn 谟mó
有yǒu典diǎn谟mó有yǒu训xùn诰ɡào有yǒu誓shì命mìnɡ书shū之zhī奥ào我wǒ周zhōu公ɡōnɡ作zuò周zhōu礼lǐ着zhù六liù官ɡuān存cún治zhì体tǐ
【精彩解说】
《尚书》用典、谟、训、诰、誓、命这些文体记载周朝的国家大事,道理非常奥妙。周公作的《周礼》把官员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六官各司其职,国家就有了运行的体制。
【故事链接】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曾为周朝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周武王去世后,他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了叛军的叛乱,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周王朝。
由于当时的国家制度十分简单,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周公制定了一套制度,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周礼》。《周礼》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周公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
大dà 小xiǎo 戴dài
大dà小xiǎo戴dài注zhù礼lǐ记jì述shù圣shènɡ言yán礼lǐ乐yuè备bèi曰yuē国ɡuó风fēnɡ曰yuē雅yǎ颂sònɡ号hào四sì诗shī当dānɡ讽fěnɡ咏yǒnɡ
【精彩解说】
戴德和戴圣二人,都曾给《礼记》作过注解,传述圣人的言论及完备的礼乐制度。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读书人应该经常吟咏“四诗”。
【故事链接】
《周礼》是儒家三礼之一,是关于为官职责与各种典章制度的书,相传为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所着。
《仪礼》也是儒家三礼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分礼仪的汇编。为历代王朝制定礼制的重要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为孔子的学生所记,汉代学者将其辑录成书。它所记录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诗shī 既jì 亡wá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