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是战国时期楚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乙是曾侯的名字,据出土楚王钟上的铭文断定,曾侯乙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此墓的人葬时间当在公元前433年。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数量之多及其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制作技艺,都是非常罕见的,墓的东室放有墓主人棺椁一具和陪葬侍妾的棺木八具,出土乐器总数多达124件;这些乐器构成一个以笙、瑟为主要乐器的小型乐队,可能是墓主人起居时演奏“房中乐”
使用的。墓的中室面积最大。
沿南墙放有青铜酒器和宴饮用的礼器;沿南墙和西墙,放有钟架呈曲尺形的编钟;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此外还有横吹的闭管乐器篪两件;笙三件;排箫两件以及彩绘精美、腔体完整的瑟七件和袍鼓等。这些乐器组成了一个“诸侯轩悬”排列的较完整的庞大乐队,可以想像其演出场面是相当壮观的。墓的西室放有陪葬棺木13具,棺内均为20~25岁之间的女性,这些可能就是这个“钟鼓”乐队的演奏者,或为墓主人表演歌舞的女乐,她们都是在墓主人死后,被杀害殉葬的。
墓中出土的编悬乐器钟,磬是最精美的,也是价值最大的,发掘时,墓内积满了水,所有文物都浸在水中。除笙、磬、鼓等乐器已毁损外,其它涂漆的竹、木乐器大体上保存完好,特别是全套编钟,不但没有损坏,竟在钟架上悬挂了2400多年,确是不可多见的奇观。
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是32件编磬,这套编磬按宫调关系分四组排列。由于12律俱全,可以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也可用原调或转调演奏。但因多为石灰石磨制,浸渍日久,大多已溶蚀朽坏。
这个乐队中,还有一件重要的打击乐器叫建鼓,它可能在乐队中控制节奏,起指挥作用。演奏时,它由一名乐工双手各执一个槌端呈球形的木制鼓槌敲击。
乐队中的其他乐器,加篪、笙、排箫、瑟等,都是演奏旋律的乐器。篪是一种横吹管乐器,管身均髹黑漆,并饰有朱漆彩绘三角云纹和陶纹。排箫,古称箫,实物出土后尚可吹奏,能吹出六声的音阶序列。
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之际,已经有由100多件乐器组成,且具备高、中、低几个声部,又能够转调演奏现代乐曲的如此规模庞大的大型管弦乐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是站在世界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