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有一个老人对唐玄宗说:“安禄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但是有人向陛下告发,总是被陛下所杀,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记得宋景当宰相时,敢于讲真话,所以天下太平。而现在的朝臣只晓得阿谀奉承,所以天下的情况,陛下一无所知。如果陛下不是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当面向陛下诉说这些事呢!”
唐玄宗痛心地说:“这是我糊涂,真是后悔莫及啊!”
老人说的是大实话,造成安禄山叛乱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还有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一伙。安禄山是胡人,原是平卢节度使张守的偏将。因为犯罪被判死刑,张守怜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师让朝廷去决定。当时,宰相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安禄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赏他的勇敢,要赦免他。张九龄仍坚持原则,说:“安禄山犯纪丧师,于法不可不杀;况且我看他脸露凶相,不杀他将来有后患。”
唐玄宗却说:“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后仍赦免了他。
安禄山这个人很狡猾,善于揣测人情,讨人所好。他任平卢兵马使时,凡是朝廷来人,都要送一笔厚礼。有一回,御史中丞张利贞来考查,安禄山百般奉承,连张利贞的随员都——加以厚待。所以,张利贞回朝后,在皇帝面前将安禄山大大夸奖了一番,安禄山便被提升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黑水等四府经略使。
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唐玄宗更加宠信他,随时接见,封赏优厚。安禄山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去年营州虫灾,我焚香告天说:‘我安禄山如果心术不正,事君不忠,情愿蝗虫来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对神灵虔诚,希望虫子都散去。’于是就有大批鸟群从北飞来,一刹那间,就把害虫吃个精光。请皇上命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唐玄宗居然答应了。
安禄山为了邀功,取得皇帝的信任,经常侵略掠夺边境各族。奚族、契丹忍无可忍,先后杀掉了唐室下嫁的公主,纷纷反叛,安禄山就出兵讨伐。他奏告朝廷说:“我讨伐契丹直到北平郡,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我求食。”
唐玄宗就下旨为李靖建庙。庙造成后,安禄山又谎奏说:“祭奠时,庙梁上竟生出了灵芝草。”唐玄宗竟然也信以为真。
安禄山是个矮个子,却长得肥胖,肚皮下垂过膝。他见皇帝时故意装出一副滑稽相。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开玩笑地问:“这个胡人的肚皮长得这样大,里面装的是什么?”
安禄山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唐玄宗听了很开心。
后来,唐玄宗又让安禄山拜杨贵妃为母。皇帝与贵妃共坐时,安禄山先拜贵妃。皇帝问他为何这样,安禄山说:“胡人先拜母亲,后拜父亲。”唐玄宗听了也很高兴。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又任命他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安禄山以友好交往为名,引诱奚族、契丹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活埋了数千人,另外八千人作为俘虏,连同酋长的首级一起献给朝廷请功。唐玄宗特地为安禄山在京城造了府第,第二年,他又下令给安禄山建造更富丽豪华的府第,还说:“安禄山眼大,勿叫他笑我小气。”新屋造成,安禄山叫皇帝通知宰相来赴宴。到了那一天,唐玄宗原来打算打球的,结果也临时通知改期,并命宰相一同都去安宅。
安禄山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都赠送了厚礼。第三天,皇帝召安禄山入宫,杨贵妃异想天开,居然用锦缎做了一个襁褓,将安禄山像婴儿一样包起来,叫宫女用彩轿抬着走。唐玄宗听到后宫的欢笑声,问原因,宫女说是贵妃生婴儿过“三朝”。唐玄宗亲自去看,不仅给杨贵妃赏赐了三朝洗儿的金银钱,还赏赐了安禄山。从此宫中把安禄山称作“禄儿”,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或与贵妃对饮,或夜宿宫中,无所不至。
安禄山原任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后来他又要求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安禄山兼领三镇节度使后,重兵在握,日益骄横。他认为皇帝年老又惧内,朝廷武备松弛,所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对抗。他手下的官员就趁机劝他叛乱。安禄山收编了契丹等族的投降者八千人,又有家丁百余人,都是以一当百的亡命之徒。他养了数万匹战马,又派胡商到各地去收买刀枪。他还奏请朝廷,封他的部下当将军的有五百多人,当中郎将的有两千多人,以此收买人心。
当他以为一切都已准备好了,便发动了反叛,并于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九、光绪帝变法维新
1898年,农历戊戌年,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主张变法,改良政治,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光绪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四岁,朝廷大事由慈禧太后管着。慢慢地他长大了,公元1889年结婚,慈禧太后表示,以后让光绪主持朝政。其实当时正是中法战争过后不久,朝廷内外对西太后许多丧权辱国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她所说的让光绪管理朝政,只是做出一种姿态罢了。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这种情况,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了保国会,创办《时务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要求朝廷维新变法。他们的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个资本主义改良运动的高潮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是个倾向于维新的人物。他常常把社会上的一些情况告诉光绪,他还认识康有为,对康有为等人的改革主张很欣赏。光绪帝决心利用这个机会把朝廷的大权从西太后那里夺过来,振兴清王朝。他对军机大臣奕劻说:“太后假如再不给我实权,我宁愿退位,不当亡国的皇帝了。”
奕劻把光绪的话告诉了西太后,西太后说:“哼,我还不想让他当呢!”
奕劻在边上急忙劝解,西太后想了想,说:“也好,等他搞不出名堂来再说。”
光绪帝决心按自己的想法去干。几个大臣上奏章要皇上把保国会给禁了,理由是:“保国会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光绪帝说:“保国会能保中国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查处呢?”这个说法传到外面,康有为等人的影响就更大了。光绪帝想召见康有为,可是奕沂等人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根据历来的规矩,四品以下的官员,皇帝是不能召见的。”
可是光绪帝还是要见康有为。奕沂就搞了一个花样,说:“让康有为先写一个书面意见让皇上看看,如果可以实行的话,再接见康有为也不迟。”光绪帝没有办法,就下令康有为写一份奏章,说说他的改革主张。
康有为精心写了一份《应诏统筹全局折》,他指出:“从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看,能变法就能使国家富强,小改小革仍然会使国家灭亡。”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内容。光绪帝看了很是欣赏,要总理衙门的大臣讨论。他不顾大臣的反对,要翁同龢把康有为请到颐和园的勤政殿,单独与他交谈。
康有为应召来见光绪帝,他说:“现在外敌侵入我国的腹地,瓜分的大祸已经临头。我们的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变法就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光绪帝难过地说:“是的,现在确实非变法不可了。”
康有为说:“皇上既然知道非变法不可,为什么一直没有什么举动呢?”
光绪帝怕有人偷听,看一看帘外,然后叹息说:“我受到的牵制太多啊!”
康有为点点头表示理解:“那么皇上就自己权力能够做到的,做几件大事也可以救中国的。”
光绪帝表示同意。康有为继续说:“不过,现在的大臣太守旧,不了解世界的大势,靠他们变法是没有希望的。”他略微停了停,说:“我看先不必撤他们的职务,可以增设新的衙门,让一些主张维新的人有职有权就可以了。”
光绪帝点点头,然后说:“改革需要钱,现在国库空虚,钱从哪里来呢?”
康有为说:“日本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印度抽取土地税。这两种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
他们谈得很投机,光绪帝更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这一次接见后,光绪帝准备重用康有为,但是遭到直隶总督荣禄和军机大臣刚毅的反对,光绪帝只好给了康有为一个准许专门上奏章的职位。康有为凭着这个职位,在短短三个月中上了许多奏章,内容涉及到废八股、培养人才,开办学堂,办报纸,振兴工商业、增强军事实力,以及创立宪法、开议会等等,甚至有禁止妇女缠足的内容。光绪帝还分别召见了维新派人物严复和梁启超等人。光绪帝从公元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三个月里几乎天天有新政颁布,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行,表现出他对变法的决心。他颁布的内容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工农业生产;设立矿务总局,修铁路,开矿山;改革财政,编制每年的预算和决算;办报纸,允许百姓上书议事,给百姓一定的出版、言论自由;改定法律规章;撤消无用的衙门和官员;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改革考试制度,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①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②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④,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⑦,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注释】
①成其事:指决事成功。
②以信诚之:用诚心实意、将心交心的方法,感动对方。
③以蔽匿之:用稍作保留隐实情的方法,宽容对方。
④枢机:关键因素。
⑤度以往事:以过去的经验来度量。
⑥验之来事:运用将来的事情进行判断。
⑦参之平素:以现实的状况来参照。
⑧危而美名者:意谓事情崇高而能提高声誉的。
⑨不用费力而易成者:代价小而容易成功的。
⑩去患者:能消除祸患的。
【译文】
圣人能够成就大事业有五种原因:有的用光明磊落的道德感化人,有的用计谋暗中加害别人,有的用信用和诚实博取别人拥戴,有的用蒙蔽手段掩护他人,有的用公正的方法取信他人。
公开的方法,要尽力做到言语前后一致,讲求信誉;暗中谋事,要真真假假,善于说两种话,使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有时公正,有时机巧。这四种方法都要小心谨慎微妙地加以使用。在决断事情时,要用过去的事进行权量,用将来的事进行进行验证,用平曰的事参验,若可实现,就立刻作出决断。
对于王公大人之事,如属虽然充满危险,但成功之后却能赢得美名之事,一旦合适,就可为其作出决策;不用费力却极易成功者,也可为其决策;虽需花费功夫,忍受劳苦坚辛,却又不得不做,也必须为其作出决策;属于排忧解难之事,如果可行,就要为其作出决策;属于追求幸福之事,只要合适,也得为其作出决策。
【感悟】
决断事物,要从事物前后及发展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以过去经验作为决策的依据,以现实条件为参照,从而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作出正确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