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智谋全解(第四卷)
11261900000012

第12章 谋篇第四(1)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①;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②;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⑦,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注释】

①其身内,其言外者,疏:身内,关系亲密,交情深厚。言外,说话不交心,只是表面应酬。疏,被疏远。

②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意谓不要用人家不需要的,强加给人家。

③貌者不美又不恶:貌者,思想感情的外部表现。不美,不喜形于色,不恶,怨怒不外露。

④可知者,可用也:知道对方心理,运用自己谋略,用谋在于知人。

⑤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意谓被人所制,就是命运被人操纵。

⑥自为:为己考虑。

⑦见不可:于己不利。

【译文】

与关系亲密的人交谈,话语不亲密,关系就会疏远,与关系疏远的人交谈,如果深谈,就会有危险。不可把别人不喜欢的,不想做的,强加于人,不要以别人不知道的去教导人。

别人喜欢什么,就应当顺从他;别人讨厌的,就极力避开不去谈论,要用隐而不露的方法获取对方的欢心。要排斥的人就放纵他,以放纵而使他作恶多端,然后乘机除掉他。如果某些人不随便表示喜悦,也不随便表示厌恶,这种人属于冷静而不偏激的人,因此可以把重大的事情托付于他。

能够了解、掌握的人,可以任用他。不能了解、掌握的人,有谋略的人是不会任用他的。做事最重要的在于控制人,而绝对不可以被别人控制。能控制住他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别人控制,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

圣人用谋隐而不露,愚蠢的人用谋显而易见,聪明人做事比较容易,愚蠢的人猜疑忌恨,做起事来比较困难。由此可看来,那些要灭亡的事物是不可以挽回而让它继续存在的,危难局势也无法使它转危为安,只有智慧才是最高明的,智慧的人能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

既然这样,根据情况,能够成功,就选择一些事自己做,为自己打算;如果认为不行,也选取一些事情做,这就是为别人着想。

古代圣明帝王做事的方法隐而不露。常言道:天地变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处世治道的诀窍,在于隐晦不露,并不单纯讲求忠、信、仁、义,只要所用是为了正道即可。能够明白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和他谈论这些事情,如果能得到此道,就可以探讨天下的大道理。

【感悟】

做事贵在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权就能控制别人,不掌握主动权就受制于人;谋事贵在秘而不露而不被人所知,这样事性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故事】

一、黄帝施计平天下

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者通过和其他公社合并,慢慢地就形成为部落,几个部落又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也可以叫做部族。黄帝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能干的君主,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据说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也叫有熊氏。在黄帝部族开始种植五谷、驯养家畜、打造船车兵器、造字记事,开始过上文明生活的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部族。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姓姜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黄河中游一带的土地肥沃,他们就逐渐向东南迁徙,于是就和已经住在黄河中游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族斗争的结果,炎帝部族被打败了。炎帝不得不带着他的族人,逃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上来,又和黄帝部族在阪泉(在今河北省琢鹿县东南)发生激战,经过几次角逐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服输,同意把两个部族合并,由黄帝担任合并后的部族首领,炎帝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雏形。后来,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炎帝要求黄帝帮他洗雪当初被九黎部族战败的耻辱。九黎部族正向东南迁徙,从而威胁炎黄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因为打败过炎帝,所以十分骄傲,不把炎黄部族放在眼里。

黄帝摄政时,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都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有8条胳膊,9个脚趾,脸上有各种颜色的花纹,能吃沙子石块。他们制造兵器、刀戟、弓箭,从而威震天下。并且多行诛杀而惨无人道,不讲仁慈。天下万民想推举黄帝为君主,可黄帝无法以仁义道德规范蚩尤,于是黄帝仰天长叹,一点办法也没有。天神派玄女授给黄帝兵书神符,制伏了蚩尤。黄帝令蚩尤镇守八方。后来蚩尤死了,天下又混乱起来,黄帝用蚩尤的画像威镇天下,天下人都以为蚩尤没有死,这样八方的部族都臣服了。

二、茅焦解衣服刑

战国末期,秦国国相吕不韦手下有一个舍人,叫谬毐,受到秦始皇母亲的宠爱,与之私通,生了两个儿子,谬毐被封为长信侯。他骄横跋扈,专断国事。他经常与皇上的宠臣一起赌酒作乐,大耍酒疯,和别人争吵、争斗。有一次,他大骂别人说:“我是皇帝的继父,你这个穷小子,怎么敢与我作对!”被骂的人跑去报告了秦始皇,秦始皇大怒。长信侯害怕被秦始皇杀死,就发动叛乱,围攻咸阳宫。失败后,秦始皇下令车裂了他。同时秦始皇又将自己的两个幼弟装在口袋中摔死,将皇太后迁徙到莨阳宫(行宫),下令说:“谁敢拿皇太后的事来劝谏我,就把他乱刀砍死,将棘刺扎在他的脊背和四肢上,把尸体堆积在城门之下。”后来有二十七人向秦始皇进谏,他们全都被处死了。

当时,有一个人叫茅焦,是齐人,要求劝谏秦始皇。秦始皇派使者对他说:“你没有看见城门下堆积的尸体吗?”茅焦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死去的人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这次来,就是为了凑够二十八这个数。”京城中和茅焦一起吃住的同乡,全都背上自己的衣物逃走了。使者入宫禀报了秦始皇,秦始皇恼怒说:“这个家伙故意来违抗我的禁令,赶快烧起鼎锅用开水煮死他!看他怎么能在城门之下去充数?马上召他入宫!”秦始皇按剑而坐,气得火冒三丈。

茅焦到了秦始皇面前,拜了两拜,起身致辞说:我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死亡,拥有国家的人不忌讳败亡。忌讳死亡的人不会因此活着,忌讳败亡的人不会因此而保全。死生存亡的道理,是圣明的君主都渴盼知道的,不知陛下是否想知道这些道理?”秦始皇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茅焦回答说:“陛下有狂乱悖理的行为,您自己不知道吗?”秦始皇说:“你指的是什么?我想听听。”茅焦说:“陛下车裂继父,有嫉妒之心;用口袋摔死两个弟弟,有不仁之名;将母亲赶走,有不孝之为;把棘刺扎在进谏的人的身上,有夏桀殷纣一样的暴政。这一切全国上下都知道,人心涣散,没有人再拥护朝廷。我担心秦国将亡,很是替陛下担忧。我的话全都说完了,让我就刑吧。”于是,茅焦解开自己的衣服,伏卧在刑具上。很是替秦始皇走下殿来,左手拉起他,右手挥退左右的人,说:“赦免他!请先生穿起衣服,从今天起我愿意向先生请教。”于是秦始皇立茅焦为仲父,封以上卿的爵位。秦始皇立即带领千乘万骑,空着辇车左方的尊贵位置,赶到莨阳宫,亲自把皇太后接到咸阳。皇太后大喜过望,大办酒宴款待茅焦。敬酒时,皇太后说:“违抗错误的旨令而使之得到纠正,让败坏的事情重新得到成功,使秦国的政权得到安定,使我们母子团聚,全是茅君的功劳啊!”

三、齐姜扮装救国

春秋时期,在五凤山南麓有一座桥,桥南是鲁国地段,桥北是齐国边界,故人们叫它“接境桥”。桥南的子鲁与桥北的齐姜,从小相爱,两家的老人为他们定了婚约。谁知正当两家准备办喜事的时候,齐鲁两国在边界上发生了战争,子鲁的父亲被齐兵杀死,齐姜的母亲死于鲁国兵乱之手。结果喜事没办成,丧事却临门。子鲁对齐姜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我一定助鲁伐齐,让先人瞑目九泉!”齐姜却反对说:“目前楚国正虎视眈眈,伺机吞并齐鲁。如果两国互相残杀,强楚乘机侵犯,齐、鲁就危险了。父母之邦不保,你我又有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这话子鲁哪能听的进去?一跺脚说:“我誓要灭齐!”齐姜也一抛衣袖说“我定要保齐!”两人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最后,他们便只好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几年后,子鲁成了鲁国的将军。他向鲁侯献《伐齐十策》,其中《易地利》篇的大意是:齐国南部东有掩中,马陉为咽喉要塞,西有西长峪道,徐关处其要冲。东西两道易守难攻,鲁国若夺取马陉、徐关,则占有地利,灭齐指日可待。鲁侯看后很高兴,但却又担心自己兵力不足,怕吃败仗,正在犹豫,有人献计求楚国出兵援助。子鲁没有忘记齐姜的话,便坚决反对说:“楚将反复无常。齐败则渔其利,齐胜则倒戈犯鲁,此仍引狼入室之策,明公断不可为”。亲楚的一些大夫却说:“齐地离鲁国近,离楚国远灭齐后利鲁百不利楚。况且我以仁义待楚,楚国哪有倒戈犯鲁的道理。”鲁侯是个没有主心骨的人,便决定向楚国求援。楚王让司马子期进兵穆陵,以奔取弓中马陉邑等城。鲁侯命子鲁为奖,公输子为副将,进兵西长峪道,以奔取徐关。

齐侯听到这消息后,十分惊慌。便立即派人去请隐居深山的孙武子,研究对策。结果,孙武因年迈体弱,没有来,却打发他的孙儿子齐连夜奔赴临淄城。齐侯见子齐才二十多岁,是个文弱书生,想试探一下他的才干,便问这问那。谁知子齐学识渊博,对答如流,齐侯非常敬佩。最后谈到退兵之计时,子齐说:“楚国司马子期,性虽贪而多疑,去虽壮而多变,明公只要在合中广设疑兵,量子期不敢孤军深入险地。鲁将子鲁,虽智勇双全,但内刚外柔,需用缓兵之计,以挫其志。为防万一,明公一面派舌辩之士,游说吴国,出兵伐楚;一面遣精锐兵将,驻军防门,随时进兵鲁国都城。这两计如能实现,楚、鲁两国兵马,便不打自退了。”齐侯大喜,如计而行并拜子齐为司马,驻守徐关。

子鲁带领兵马来到五凤山后,一直没查访到齐姜的下落。正要进兵时,却接到齐国徐关守将子齐的书信。信的大意是!楚兵屯扎穆陵,之所以迟迟不进军中,是因为正在窥察齐,鲁交战的结果;齐败则攻齐,鲁败则攻鲁;齐鲁均败大伤元气,则两败并取之。此情为将者不可不察。为减少两国伤亡,齐国在黑山筑一石城,鲁国在十天内攻占此城,齐则割让徐关。不然鲁则退兵。信的最后说:“齐鲁的兄弟之帮,两国息兵和好,是万民之福,切不可以家仇而误国事,请将军详察”,云云。这封信正刺中子鲁的心病,他与公输子一商量,认为十天之内攻占这座小小的石城,是易如反掌的事,便满口答应了这一约定。

谁知,攻城的第一天,鲁军便大伤了士气。原来守卫石城的人都没有一兵一卒,全是齐、鲁边界的老百姓,又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老奶奶和抱着孩子的妇女。鲁国的兵将有很大一部分是这一带的人,见到城头上的人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哪还有心攻打,却互相问寒问暖起来。就连子鲁将军,也瞪圆两只大眼,看城上有没有齐姜。公输子见这情景,十分脑火,便命兵将弯弓射箭。只听嗖嗖、乓乓一阵响,连一只箭也没射到城头。全落在城下的石头上.当子鲁从惊呆中清醒过来的时候,气得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地说:“子齐呀子齐,我误中了你的奸计。有朝一日你若落入我手,非抽你筋,扒你皮,方解心头之恨!”说罢,便下令暂停攻城。

第二天,公输子准备用云梯攻城。子鲁下令说:“只准攻占石城,不准伤害老百姓。违命者斩!”谁知云梯刚靠近城墙,城头上的人便又浇油,又投放火把,只一会功夫,就把云梯烧塌了架,急得个公输子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