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206300000007

第7章 春季精神调摄

中医认为,在养阳之中重在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要想让肝气顺应春天自然之气,首要一条是调摄情志。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则会影响肝的疏泄,阳气的升发,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疾病丛生。据统计,春季精神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素有肝病或高血压的人也会加重。因此,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达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

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春天,应踏青问柳,登高赏花,游山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以利春阳之气。春天来临时,应怀着愉快心情“拜访春天”,以使一身之阳气适应春气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所以春天宜“少发脾气,多微笑”,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皿流量,活化肝细胞。

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能处处是阳光,时时有花香。“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旦失落感占据上风,主宰情绪,就会削弱生理功能,使各种致病因子(包括生物、化学、气候等)肆虐,损害身体健康。据资料显示,因压力造成情绪紧张而致病的约占71%,而80%~90%的工伤事故与不能解脱压力有关。我国古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百病生于气”。现医学研究证实,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积累与发展,人们的感情释放与古代人有极大的不同。在远古时代,人们只求温饱,并无奢望,感情释放是无保留的。现代人讲究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注重外部形体容颜乃至手中权力等多方辐射影响。斯文中蕴藏抑郁,沉默中执拗追求,平静中升腾激动,热烈中包裹痛苦,自若中浸润焦虑等。而这些往往容易导致心理损伤,引发病理性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出血、失眠、头痛及癌症等。当心理疲惫时,你不应单纯在药物治疗上做文章,而应加强心理支持、养护和保健。实在气闷时,不妨采取适度的“感情发泄”,甚至可哭笑一番,或去找心理医生讲出自己的心态,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德国学者里奇说过:“压力太小与压力太大的害处相同。”要想做到完全不生气,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做法堪值效仿:岳飞虽气愤金兵入侵,宋君无能,却以《满江红》词泄心中之气;林则徐嫉恶如仇,却以“制怒”为座右铭告诫自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虽是“欺世名言”,但其真正寓意怕只有他自己明白。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有其“自欺可笑”的一面,但也不失为自我安慰、调节心绪的办法。人生旅途,成功与失败同在,顺利与困难交替,欢乐与苦恼共存,感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任何情况下,要保持乐观、平衡的心态,不积累“感情势能”。做到喜而不狂,悲而不郁,急而不躁,惊而不慌,让生命之歌的主旋律不受冲击或干扰,“不觅药方觅乐方”以达怡情爽神、益寿延年的目的。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如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过后连自己都后悔。更重要的是,这样对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台下或床头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二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完全必要的。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像林则徐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当你大发雷霆时,不妨试试下面几招。①坐下来,身子往后靠。如果站着跟人吵,会使人更加紧张。②用冷水洗脸,可让人冷静下来,降低皮肤的温度,消除一部分怒气,有利于平静下来。③不要钻牛角尖,老往坏处想。这样使你更加愤怒而气上加气、不能自拔。④盛怒之下,不妨跟自己说“我就不信毫无办法处理此事”,这样可以化愤怒为力量,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⑤话尽量讲得平缓一些,自己就会变得轻松起来,气随之也会减少。⑥自我按摩肩部或太阳穴10秒钟左右,会有助于减少怒气和肌肉紧张。⑦赶快转变一下思路,想象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例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青山秀水的风景,鸟语花香中的感受,或闭眼几秒钟,这样就能从矛盾中逐渐解脱,使你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