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206300000023

第23章 秋季乙肝的防治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缺乏、恶心、肝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肝炎病毒型别不同,预后各异。人类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后均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潜伏期:甲肝平均30天(15~45天),乙肝平均70天(38~180天),丙肝平均50天(15~150天),丁肝可能与乙肝相似,戊肝平均40天(10~70天)。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不同程度发热伴全身不适,1~2天热退,但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加重,血清ALT明显增高,本期持续1~21天。②黄疸期:乏力、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加重,伴尿黄,巩膜、皮肤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血清ALT明显增高,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起病4~6周后黄疸消退,症状好转或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4个月。肝功能检查:①血清GPT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即明显升高。②血清蛋白检测。急性黄疸型肝炎血清蛋白正常,部分患者可因肝损害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恢复期多正常。③尿二胆检查。急性肝炎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④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乙型肝炎(HB):单纯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能确诊为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尚须排除HBsAg携带者或轻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或与其他类型急性肝炎重叠感染。下列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①本次发病前曾做乙肝三系检查阴性,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②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抗HBe-IgM阳性且滴度较高,抗HBc-IgG阴性亦提示急性乙型肝炎。如抗-HBc-IgM阴性或低滴度而抗HBc-IgG明显阳性者,则提示慢性乙肝感染的急性发作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肝炎。

丹参赤芍虎杖汤

“功用”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丹参10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虎权6克,泽兰6克,大黄3克。

“加减用药”若湿重者,加茵陈、泽泻、黄柏;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白术;腹胀者,加木香、陈皮。

“用法”每日1剂,浓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个别患儿呕吐症状严重的可结合输液支持疗法,呕吐改善即停。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30例,1个疗程后,痊愈25例,显效5例,未见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未有变化)者。总有效率为100%。

“按语”方中丹参活血化淤,利于黄疸的消退;赤芍清热凉血化淤;虎杖活血化淤,与赤芍同用清肝利胆,是退黄和改善肝功能的理想药物;大黄功专清热利湿退黄;泽兰活血化淤,疏肝解郁,祛淤不伤正;山楂味酸入肝,既可散淤又能消食。

茵楂丹参二苓汤

“功用”清热祛湿,健脾活血。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山楂2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煮沸20分钟滤出取液,分早、中、晚3次服,7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黄疸型肝炎108例,治愈98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10例、2个疗程治愈74例、3个疗程治愈14例;有效10例。治疗均在4个疗程内。

“注意事项”对于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脱水症状明显者,可以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按语”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故为主药;丹参活血;山楂助丹参活血,且消食化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有良好的降酶作用);丹参、山楂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脏;茯苓、猪苓健脾利湿。诸药合用,集清热祛湿、健脾活血于一方,避免了大量苦寒药克伐胃气。

利肝汤

“功用”利湿、泻热、化淤。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1~30克,萆薜6~15克,虎杖6~15克,赤芍6~15克,柴胡6~10克,泽泻6~10克,法半夏6~10克。

“加减用药”纳呆者,加麦芽、鸡内金:肝肿大者,加丹参。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5剂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60例,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各项检查恢复正常)45例。基本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回缩接近正常,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9例,显效(主要症状、肝脾肿大及肝功能检查均明显好转)6例。服药最短者12剂。最长者24剂,平均15剂。

急肝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淤消滞,疏肝利胆益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10~30克,丹参10~3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板蓝根20~40克,蒲公英20~40克,白豆蔻3~12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胃痞满者,加厚朴、白术、佛手;湿偏重者,加薏苡仁、茯苓;热偏重者,选加栀子、黄柏、龙胆草;淤血者,加穿山甲、郁金,重用赤芍;阴虚者,加南沙参、玉竹、石斛,去白豆蔻;体虚者,加太子参;便秘者,加大黄;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余黄不退者,加秦艽;呕吐者,选加藿香、竹茹;合并胃炎者,加小陷胸汤;蛔虫性腹痛者,加乌梅丸;感冒者,加荆芥、防风。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38例,治愈135例,基本治愈2例,无效1例(重型肝炎)。总治愈率99.28%。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食酒、辛辣等助热之品。

“按语”本组病例观察到,80%的患者服药后者出现食欲超常,随着肝功能逐渐恢复,食量也逐渐降至正常;食欲恢复越早、年龄越小,肝功能恢复就越快。本方煎后,药味清淡微甘,尤其适宜于小儿患者。

利胆汤

“功用”清肝利胆,化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厚朴20克,板蓝根20克,柴胡15克,栀子15克,龙胆草5克,大黄5克。

“加减用药”湿重者,增加茵陈、泽泻、茯苓、厚朴、龙胆草的剂量;热重者,增加板蓝根、柴胡、栀子的剂量;便干者,大黄可增至10克;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山楂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1例,痊愈(主要体征消失,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49例,无效2例。

“按语”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泽泻、茯苓、厚朴化湿利水,使邪从小便而化;龙胆草、栀子清肝胆湿热,泻三焦之火;柴胡、板蓝根透表解毒;大黄泄下通便,荡涤淤热。

加味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疏泄肝胆,凉血散淤。

“主治”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克,焦栀子15克,大黄15克,炒黄芩15克,黄毛耳草50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茜草15克,炒牡丹皮15克,炒白术15克,炒枳壳15克,谷芽15克,大腹皮10克。

“加减用药”右胁胀痛者,加延胡索10克;纳呆,脘痞甚者,加焦神曲20克;口腻苔厚者,加青蒿、佩兰各10克;小便混浊者,加泽泻20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煮至将沸,改用大火煮约8分钟,取液等温热服,并随药液吞服进口犀黄(代)末、羚羊角(代)末各0.3克。配合外敷:采用新鲜毛茛全草1株,加白酒少量捣烂,取5克压敷右手内关穴,上覆直径为4厘米的圆形软盖,用纱布轻松固定。12小时后将药取下,可出现1个水疱,用75%乙醇消毒后,在水疱边侧刺1小洞,任其淌尽黄水,尔后重新纱布包敷,待水疱再充盈时,再刺1小洞。创面勿用紫药水。此法只能用1次。取梅根30克,美人蕉根50克,分别煮汁各1500毫升左右,昼夜代茶饮服。连服1个月。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经2~4个月治疗,12例均达临床治愈。

解毒利湿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淤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6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龙胆草10克,败酱草20克,虎杖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板蓝根25克,泽泻15克,白茅根30克,丹参12克,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若黄疸重者,重用茵陈;发热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腹胀者,加砂仁、陈皮、炒莱菔子;恶心者加竹茹、藿香;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棱、莪术;转氨酶高而持续不降者,加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神曲。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400毫升,分2次服。小儿用药量酌减。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45例,临床治愈4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7%。治愈时间最短者20天、最长者3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25天,肝功能大部分在30天内恢复正常。

“按语”方中茵陈、栀子、龙胆草清热泻肝胆湿热,利胆退黄,促进病毒排泄;板蓝根、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抑制肝炎病毒;丹参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柴胡疏肝和解少阳;郁金行气解郁;大黄泻热通便;白茅根、泽泻清热利尿;甘草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淤、退黄之功,使病获速愈。

茵蓝苓术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健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50克,板蓝根20~30克,茯苓15~20克,白术15~20克,甘草5克。

“加减用药”热毒炽盛者,加焦栀子、蒲公英;湿盛者,加泽泻、猪苓、苍术;腹胀嗳气者,加枳壳、厚朴、大腹皮;消化不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肝区痛甚者,加延胡索、青皮;大便溏泄者,加白扁豆、山药;头痛甚者,加柴胡;若有出血倾向(如鼻衄)者,加三七、牡丹皮,白茅根;黄疸指数高甚者,加重茵陈;谷丙转氨酶高甚者,加丹参、五味子;小便赤者,加郁金;郁滞日久或其他原因而致正气损伤者,加黄芪、党参;治疗期间,若有感冒者,加荆芥、防风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82例,82例中治愈78例,基本治愈3例,1例因种种原因,治疗断断续续,效果欠佳。总治愈率98.78%。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饮酒。

“按语”方中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为主药;板蓝根清热解毒为辅药;且遵循《金匮要略》“诸病黄家,宜利其小便”之意,用茯苓以渗湿利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用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健脾之功,故必收佳效。

肝炎解毒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虎杖3克,金钱草30克,大黄10克,龙胆草10克,制香附10克,郁金10克,车前草25克,白芍20克。

“加减用药”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谷芽、麦芽;腹胀者,加大腹皮;体弱者,加党参、黄芪;黄疸消退后去龙胆草,加茯苓、白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500毫升,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6例,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4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

“注意事项”个别患者若呕吐症状严重,可结合输液支持疗法,呕吐改善即停。

“按语”肝炎清解汤中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退黄。虎杖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淤生新;大黄泻热通便,凉血化淤,利胆退黄,有推陈致新之功;郁金、香附行气解郁调血。龙胆草清肝胆湿热。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车前草清热解毒,利小便,使邪有出路。

蒲虎汤

“功用”清热退黄,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蒲公英30克,虎杖30克,茵陈30克,车前草30克,制大黄10克,焦栀子10克,苦参1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

“加减用药”黄疸偏深者,加岩柏草、田基黄、大黄(后下),并加重剂量,或用大黄20克,泡开水服之。热偏重者,加黄芩、黄柏;湿偏重者,加制苍术、厚朴、茯苓、薏苡仁;泛恶纳呆者,加姜竹茹、陈皮、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胁肋胀痛者,加炒柴胡、青皮、陈皮、木香;火毒甚者,加黄连、牡丹皮、赤芍等。

“用法”每天1剂,重者2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临床治愈315例,显效(同治愈标准,但停药3个月内肝功能复检中1~2项目有轻微波动)85例,好转38例,无效9例,死亡3例。

“注意事项”对抗HAV阳性有特效。

“按语”黄疸病的病机关键是湿。故以茵陈蒿汤为主,加蒲公英。虎杖根、苦参以清热解毒利湿;茵陈、大黄合用有增强利湿退黄作用;郁金与枳壳配合能行气解郁、宣中除胀;车前草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外泄。诸药配伍,使湿去热除黄退。经临床证实,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抗HAV阳性患者有良效。

茵陈复肝汤

“功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茯苓15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苍术10克,藿香10克,车前子10克,五味子10克,大腹皮20克,丹参30克。

“加减用药”热甚者,加板蓝根、虎杖、赤芍;湿甚者,加薏苡仁或合五苓散化裁;纳呆者,加神曲、山楂、谷芽、麦芽;恶心呕吐,心中懊依加黄连、半夏、竹茹;肝区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青皮;皮肤瘙痒者,加防风、蝉蜕。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温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58例,除1例重症淤胆型肝炎、1例诊为“壶腹癌”而转院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8.7%。疗程最长52天,平均为19天。

“注意事项”小儿随年龄减量,煎后频服。治疗期间要充分休息,合理营养。

“按语”茵陈清肝胆之热,理肝胆之郁;栀子利湿退黄;大黄荡涤肠胃,推陈出新。车前子清利降浊,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苍术其性走而不守,醒脾助运,宣阳泄浊,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藿香芳香化湿,醒脾祛浊,和中止呕。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渗湿。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宣上畅中通下,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湿热自去,黄疸自退。

解毒活血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100克,泽兰10~30克,大黄10~30克,桃仁10~15克,栀子10~15克,红花10~15克,柴胡6克,白术6~3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用。若呕吐不能进药者,暂先外用瓜蒂7枚,赤小豆7粒,雀粪7粒,共研极细末吹鼻,2小时以内吹完,隔天1次。连续治疗4~8周复查肝功能1次,并记录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评定疗效。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0例,按照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疗效评定标准统计。治疗4周,临床治愈67例,基本治愈31例,未愈2例。治疗8周,临床治愈94例,基本治愈4例,未愈2例。

“按语”方中茵陈其气清芳,清热利湿,解毒利胆,净化血液,为退黄之要药;栀子清泄三焦而利尿,合茵陈使疫毒自小便而去;大黄清热通便,解毒祛淤,使疫毒从大便排泄;柴胡条达肝气,宣畅气血;白术燥湿健脾,意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方中重用桃仁、红花、泽兰化淤生新,改善肝脏的血供和抑制纤维形成。

四草大黄汤

“功用”清热解毒,除湿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20克,益母草10克,甘草10克,大黄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02例,2个疗程后,治愈94例,显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92.16%。疗程最长36天,最短15天。2年后随机追踪86例,未发现慢性或迁延性肝脏病变及其他损害,肝功能3次复查未见异常。

“注意事项”若患者,呕吐而进食困难,则配合静滴10%葡萄糖500~1000毫升,加维生素C 1~3克,维生素B6200毫克,每天1次,呕吐止,能进食后停用。

鸡陈汤

“功用”清热,凉血,活血。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鸡骨草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30克,田基黄30克,茵陈50克,栀子15克,甘草10克。

“加减用药”热重于湿者,加龙胆草20克,大黄15克;湿重于热者,加佩兰15克,厚朴15克,滑石30克;湿与热并重者30克,龙胆草20克,郁金20克。

“用法”每天2剂,上下午各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16例,全部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最短18天,最长28天,平均23天。肝功能检查各项恢复正常最短21天,最长38天,平均29.5天。

“按语”方中鸡骨草、田基黄、栀子、大青叶、茵陈、白茅根皆能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作用。而活血药能改善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可增加肾脏血流量而利小便,能增加组织细胞的通透性而清除肝内胆汁淤滞。本方组方简单,药源丰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茵佩都蓝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40克,佩兰20克,郁金20克,板蓝根6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频服,儿童剂量减半,治疗4周。

“疗效”此方治疗黄疸型肝炎160例,显效12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

“注意事项”配合西药保肝。

“按语”本方是老中医柳学沫治“黄疸”的经验方。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现代研究证实,茵陈中含有多种利胆成分如茵陈烯、茵陈酮及对一羟基苯乙酮等。板蓝根清热解毒;佩兰芳香化浊,健脾醒胃;郁金入肝、胆二经,行气解郁,利胆退黄。郁金主要成分姜黄烯、茨烯等,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并可清除血中过剩抗原及免疫复合物,减少体液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的慢性肝损害,郁金挥发油还可促进胆汁排泄。诸药并用,具有显著退黄、改善肝功能作用,配合西药保肝,故可明显提高临床显效率。

二、乙肝致胁痛腹胀的中医治疗

胁痛是乙肝患者常见症状。胁痛部位常以右侧为主。也可表现为两侧疼痛,或牵引及背部疼痛。其性质常呈隐痛、胀痛、灼痛、钝痛或刺痛。少数疼痛剧烈者,常被误诊为急腹症或胆肾结石。

中医认为,胁痛分虚实两类,实者因气滞、血淤、湿热而致;虚者多由阴血不足以养肝所致。总属肝络失和,不通则痛。针对乙肝胁痛特点,用药如下。

湿热胁痛:胁痛以灼热为主,触之加重。常见于慢性乙肝活动期或急性肝炎,或兼胆道感染者。药用茵陈15~30克,炒栀子9克,黄芩10克,酒大黄6~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每次100~200毫升。

气滞胁痛:胁痛以走窜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见于乙肝迁延期。药用炒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痛甚加延胡索15克,郁金12克,煎服法同上。

郁热胁痛:胁痛以闷胀为主,情绪变动时加重,大便不爽。常见于乙肝慢性迁延期。药用柴胡10克,牡丹皮20克,炒栀子1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枳壳12克,水煎,服法同上。

血淤胁痛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更甚。常见于乙肝迁延期、早期肝硬化或兼肝脾肿大者。药用炒蒲黄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炒穿山甲10克,鸡内金12克,三七粉3克(分冲)。

气虚胁痛以坠痛不适为主,常见于乙肝慢性活动期,或兼腰膝酸软,下肢浮肿,或血浆蛋白低下,或有内脏下垂者。药用党参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黄芪12克。

血虚胁痛隐痛绵绵,劳累后加重,伴眩晕失眠。常见于乙肝迁延期兼有贫血、出血或乙肝相关肾炎者。药用白芍15克,当归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川芎10克,枸杞子12克。

无论何种胁痛,均可用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配肌苷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肝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静脉点滴,以获事半功倍之效。

腹胀也是乙肝常见症状。因腹胀往往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从而影响药物对乙肝的治疗。所以,治疗腹胀是乙肝康复的关键之一。

中医认为,乙肝腹胀与湿毒内蕴、情志郁结、脾虚失运有关。中药治疗效果较好,且价格低廉,应辨证选用。

湿阻腹胀腹胀特点是不分早晚和空腹及食后,为持续性闷胀,伴恶心、食少、乏力。药用陈皮9克,大腹皮2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食滞腹胀多在食后加重,或有口臭、腹痛,在吐泻后减轻,矢气恶臭。药用莱菔子9克,焦槟榔15克,瓜蒌皮10克,熟大黄6克,鸡内金15克,炒麦芽15克,当归10克,煎服法同上。

气郁腹胀腹胀时轻时重,多在情志不舒时加重,嗳气或矢气后减轻,腹部叩之如鼓。药用广木香6克,枳实10克,青皮、陈皮各9克,制香附10克,厚朴9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脾虚腹胀多在午后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伴食少、乏力、眩晕或浮肿。药用党参15克,山药30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陈皮9克,炮姜8克,当归9克,煎服法同前。

肾虚腹胀多为下腹胀,遇冷加重,兼腰膝酸软或下肢水肿,见于乙肝日久或兼乙肝相关肾炎患者。药用熟附子9克(先煎)、白芍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肉桂6克,桑寄生15克,当归12克,沉香粉1克(冲),煎服法同前。

三、肝纤维化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防治肝硬化及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迄今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1.强肝软坚汤(韩经寰,1979)益气健脾利湿、养阴活血散结。由黄芪、白术、茯苓、生地黄、白芍、丹参、当归、郁金、牡丹皮、栀子、鳖甲、茵陈等组成。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以自体肝活检的方法进行了3年的实验研究。经长时间治疗后,肝硬化固有的形态学特征已消失。而对照组动物在停止注射四氯化碳1年后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以后又有恶化倾向,直至2年半后仍呈现肝硬化的病理特征。

2.复方861(又称复方丹参合剂,王宝恩等)由黄芪、丹参、鸡血藤等10味药物组成。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纤维化患者,坚持服药半年以上的49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率67%,血清P-Ⅲ-P及层黏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LT活性的恢复正常率达73%,有33%的患者门静脉管径缩小,脾大的回缩率为52%。用该方制成的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次1袋(含生药8克),1日3次,连用6个月。12例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检,肝组织学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18.25±2.07降至治疗后8.5±2.7,纤维化计分由10.0±9.92下降至2.98±2.07;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改变。治疗前肝组织炎症区域有较多a-SMA阳染的肌成纤维细胞,治疗后显著减少。

3.桃仁提取物合人工虫草菌丝(王玉润,刘平,刘成,等)我们于1985年临床应用该方法治疗21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并以相同条件的21例患者进行双盲法对照。结果患者经6个月治疗后,肿大的肝脾体积及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均显著缩小,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上升,肝大体外观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有一例已接近正常,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变。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胶原酶活性、血清P-Ⅲ-P含量及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均显著上升。进一步用此方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使扩张的肝门静脉管径及肿大的脾脏显著缩小。增高的血清MAO活性、血清P-Ⅲ-P及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加。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腹腔镜下肝大体及活检肝组织的对照观察,治疗后有3例肝脏硬度减轻,色泽转红。肝表面纤维组织减少。光镜下有4例纤维隔减少,扩张的肝窦转为正常,治疗前在肝细胞间隙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而治疗后仅在毛细胆管中见到。治疗后在狄氏间隙见到含有较多的脂滴的肝星状细胞,而其周围未见到胶原纤维。

4.扶正化淤319方(刘平,刘成,等)益精养肝、活血化淤。由冬虫夏草菌丝、松黄、丹参及桃仁等6味药物组成。临床应用该方(胶囊制剂,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5粒)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0例。以条件大体一致、接受一般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疗程为3个月,有良好的治疗效果。①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血清g-球蛋白含量。②调整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异常。③显著降低患者增高的血清LM和HA含量。④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异常状态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提高周围血中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及补体C3含量,降低血清IgG及IgM含量,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异常变化。该方能显著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血清ALT活性及总胆红素含量,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及白、球蛋白比值。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AO活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P-Ⅲ-P、Ⅳ型胶原、HA及LM含量均显著增高。治疗后观察组这些异常变化均显著下降。有12例接受319方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了2次肝活检,与治疗前相比,12例中炎症活动指数治疗后有5例显著减轻,5例无明显改变,2例有所加重;纤维化分期有7例显著减轻(较治疗前降低3级的1例,2级4例,1级2例),4例无显著变化,仅1例加重。表明该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尤其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大黄赓虫丸活血化淤,养阴润燥。适用于血淤症明显的病人。每次4.5克,1日3次。可以显著降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HA及LM含量,尤其在降低血清TIMP1含量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6.丹参20世纪50年代末就有丹参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及脾大的报告(吴益生,中华医学杂志,1958)。近年来已较厂泛用于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临床上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早期肝硬化(余亚新。1992.),治疗前后5例活检肝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改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纤维化分期由治疗前的4期降至治疗后的2期。运用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丹参注射液静滴前后肝门静脉血流变化的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地提高肝门静脉血流量。其中水溶性成分丹参酸甲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显著抑制CCI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而丹参酸乙不但能抑制CCl4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也可逆转DMN大鼠肝纤维化。

7.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主治水肿肿胀。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为钙通道的阻滞剂,具有解热镇痛、降压、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此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发现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每次50mg,1日3次。用药1周后,肝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明显下降,1个月后下降更为显著,3个月后开始稳定。食管静脉曲张压力1个月后下降了11.2cmH2O(32%),普萘洛心对照组下降3.3cmH2O(9.3%)。对体外门静脉主干狭窄法造成的幼猪急性门静脉高压模型,己碱能迅速降低门静脉高压。对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可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沉积的程度。

8.冬虫夏草菌丝冬虫夏草菌丝可显著提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刘成。1985)。可显著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促进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逆转,对CCl4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预防、抑制作用,对人白蛋白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减轻肝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肝实质细胞变性,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和Ⅰ、Ⅲ型胶原在肝内的沉积,促进胶原的降解与重吸收(王宝恩。1994)。冬虫夏草多糖能明显减轻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