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自控自防自疗
11206300000014

第14章 夏季乙肝的防治

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时期,除了新发患者,一些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也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大多数人在秋冬时节对肝脏还是特别“关照”的。肝病专家提醒:这并不意味着盛夏的肝脏保健就可有可无,若疏于保养会带来严重后果。

夏天烈日炎炎,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度大、持续高温、大量出汗,从而引起人体内水分、电解质等丢失,消耗大量的生命能源,自然损伤肝细胞。加之夏季昼长夜短,人们普遍睡眠不足、食物易滋生大量病毒和细菌等因素,就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从而使原本已经受损的肝细胞雪上加霜。与其他季节相比,人们在夏季胃口普遍不好,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取偏低,这也削弱了肝细胞的免疫功能。所以,对肝病患者来说,夏季并不是安全肘期,如果疏于保养和治疗,病情将出现严重的反复。肝病专家指出:即便未感到任何不适,在炎夏季节莫忘定期检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转氨酶(GPT)异常和白蛋白降低,就应立即进行治疗。

同时,夏季很多人喜欢用冷饮解暑,并挑一些生冷辛辣食物来提高食欲,这对有慢性肝病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因此胃肠不适,就会“牵连”到脆弱的肝脏。高温天气容易使人脾气暴躁,这就应了“怒伤肝”那句老话。所以夏季保养不当很容易导致肝细胞受损和肝脏疾病的加重或反复。肝病容易在夏季反复。

一、夏季治疗乙肝的特点

肝病患者在病情出现反复时,注意必须以保肝护肝为治疗的基本原则,要严格避免那种边治肝边伤肝的恶性循环。首先,要坚决走出自己购药、自行治疗或在一些不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误区。这种不当治疗往往难以收到效果,对之后的治疗造成很大困难,且对肝脏有着很大伤害。这种伤害在夏季会更为严重。第二,正因为夏季的高温很可能会给肝脏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因此必须通过治疗来降低这种损害,通过治疗来保护肝脏,必须坚持正常的治疗。那种认为酷暑中肝脏的负担本来就会加重,服用药物会使肝脏更加不堪重负,因此而中断正常治疗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1.夏季治肝“保”为上大量临床统计说明,炎夏酷暑加重肝病病情,患者常感觉食欲缺乏,疲劳无力,甚至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这是因为炎夏季节人体消耗大,肝脏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而肝脏的血液供应却因夏季炎热而缺乏,因此极易导致肝病病情的加重和反复。

2.“三分治七分养”慢性肝病的治疗本身就有“三分治七分养”的特点,在炎热的盛夏就更要强调这一点。主要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持良好心态,勿燥勿怒。中医有“怒伤肝”的说法,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气血成疾。盛夏炎热往往会使人心情烦躁,此时就更应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肝脏恢复。避免大强度或长时间的体力消耗,熬夜或夜生活时间要有所节制。盛夏昼长夜短,再加高温,就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尽量避免在阳光下暴晒。慎饮啤酒,“酒为火热之食,损伤肝阴”。无论啤酒如何冰镇,对肝病患者来讲都如同“火上浇油”。不宜长时间处在空气不流通的空调低温环境中。坚持一定的户外活动,但不要大汗淋漓,消耗太多。保证饮食的清洁卫生,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物。

3.“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是依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而制定的“因时制宜”治疗原则。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人体腠理疏松,即使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故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而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此时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故说“用凉远凉”,“用寒远寒”。在用药的时候,性质温热的药物,一般不在炎热的夏季来使用。

二、淤胆型肝炎验方

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型肝炎,指毛细胆管排泌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管排至肠管而返留血液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较长期(3周以上)肝内梗阻性黄疸,可出现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陶土样)、肝肿大等症状。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分离,转氨酶与黄疸分离,黄疸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分离。早期应给予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维持热量。身体素质较差者,可用茵陈大枣汤;黄疸便秘者则用茵陈桃花粥;伴有恶心、呕吐、低热者,可用茵陈代赭石汤,另外也可用葡萄根汤代茶饮,效果较好。茵陈栀子银花汤,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急性淤胆型肝炎轻型病例预后良好,但重度淤胆型肝炎持续1个月以上病例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的关键。

赤芍茵蓟汤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赤芍30~50克,茵陈30克,小蓟10克,大黄(后下)5~10克,山楂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液约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48例,痊愈3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按语”淤胆型肝炎表现为长期黄疸,肝脾大,舌下静脉紫暗。该病属血分淤热阻于肝胆之候,所以治疗重用赤芍凉血活血,辅以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大黄、小蓟凉血活血,通利二便,从而加速黄疸消退。

凉血化淤解毒汤

“功用”活血化淤、凉血解毒。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赤芍40克,郁金20克,虎杖20克,平地木20克,姜黄10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板蓝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麦芽30克,陈皮15克。

“加减用药”湿重者,加苍术、佩兰、藿香;兼有表证或皮肤瘙痒者,加浮萍、防风;纳呆者,加谷芽、鸡内金、神曲;腹胀便秘者,加厚朴、大黄;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看,加垂盆草、鸡骨草、败酱草;气虚乏力者,加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液300毫升,早晚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40例,除4例总胆红素降至85.5μmol/L时未能坚持服药改用它法治疗外,其余36例经治疗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降至正常。恢复正常天数,最短15天,最长3个月,平均30天。

“注意事项”本方活血化淤之力较强,对于年老体弱者慎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忌用。

“按语”方中赤芍、郁金、平地木、虎杖凉血化淤,通达肝络,疏泄肝之余气,胆汁得以下泄,尤以重用赤芍、郁金退黄有奇效,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及肝脏病变的修复;姜黄为血中气药,善治胸胁疼痛;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清热解毒降酶;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能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平滑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之功;重用陈皮理气消胀,除痞和中;麦芽助运降酶,顾护脾胃。诸药相合,重在活血化淤、凉血解毒。有些患者肝脾肿大,白、球蛋白比例失调,服用本方后随黄疸消退,肝脾随之缩小,白、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

活血化痰汤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赤芍60克,郁金30克,茵陈3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法半夏10克。

“加减用药”兼脾虚湿阻者,加黄芪、白术、陈皮;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胸闷呕恶者,加藿香、佩兰、瓜蒌皮;湿热偏盛者,加金钱草、黄柏;淤象明显者,加三棱、莪术、炮穿山甲。

“用法”每天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服。2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32例,痊愈22例,有效4例,无效6例。

“注意事项”另冲服黛矾散3克,每天3次。

“按语”方中重用赤芍,入肝胆经,走血分,清肝利胆,缓解胆道平滑肌痉挛,疏通胆汁淤积;郁金药性轻扬,利胆散淤以加强赤芍功效;丹参、桃仁活血化淤,可改善肝脏微循环;法半夏、白矾化解顽痰,除湿散结,痰化而淤无所附;青黛入肝经,茵陈退余邪。诸药合用,使痰消淤去黄退。临床验证表明,使用活血化痰治疗的淤胆型肝炎的总胆红素逐步下降,退黄最短21天,最长半年,表明活血化痰药具有减轻肝胆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和疏通胆汁淤积的作用。

凉血活血汤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赤芍30~60克,茵陈30克,紫草15克,牡丹皮15克,金钱草15克,苦参15克,丹参15克,生地黄10克,地肤子10克。

“加减用药”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下)10克;皮肤瘙痒甚者,加白鲜皮、浮萍各10克,薄荷6克;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姜半夏各10克;湿邪偏重者,加苍术15克,藿香、佩兰各1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56例,经过4~12周治疗。治愈30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6例。

“注意事项”配合西药肌苷、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C护肝治疗。

“按语”方中赤芍善清血分之热,凉血活血,需重用;丹参、牡丹皮、生地黄、紫草加强凉血活血作用;茵陈、金钱草、苦参清热化湿、利胆退黄。诸药共奏凉血活血,兼清湿热之功,收效甚佳。

虎杖饮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虎杖30~50克,马鞭草30~60克,丹参20~30克,香橼皮10~15克,炮穿山甲10~15克,香附10~15克,茯苓15~20克。

“加减用药”热偏甚者,加龙胆草、茵陈;湿偏甚者,加薏苡仁、草豆蔻;脾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阴血虚者,加白芍、黄精。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痊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按语”虎杖饮中虎杖、马鞭草、丹参、炮穿山甲化淤通络退黄;茯苓、香橼皮、香附气清味苦,理气宽中,健脾化痰。全方用量较重,力大功专,使淤去而黄退,气顺则痰消,痰淤同治,诸症告愈。经临床证实,确有良效。

赤芍郁金丹参汤

“主治”淤胆型肝炎。

“组成”赤芍40克,郁金20克,丹参20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蒲公英30克,麦芽30克,秦艽12克,柴胡10克,大黄(后下)10克。

“加减用药”湿热重者,加栀子、黄芩各10克;有0区吐者,加姜半夏、竹茹各10克,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12克,陈皮10克;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浮萍各12克;大便稀每天3次以上者,易大黄为熟大黄6克;气虚乏力明显者,去大黄,加白术、茯苓各12克;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加垂盆草,鸡骨草各2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4周为1个疗程,部分患者治疗2~3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38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2%。

“注意事项”配合西药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30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1次;苯巴比妥每次30毫克,每天3次口服。治疗期间每2周复查肝功能1次。

“按语”赤芍、丹参凉血活血化淤;柴胡、郁金疏肝理气,通达肝络,尤以重用赤芍、郁金退黄奇效;大黄活血通经,荡涤淤热或湿热,利胆退黄;蒲公英、茵陈、金钱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秦艽除湿通络,为退黄佳品;重用麦芽助运降酶,顾护脾胃。诸药合用,使肝气疏泄,脾气健运,湿热得除,黄疸消退。

虎杖麦芽汤

“主治”慢性淤胆型肝炎。

“组成”虎杖30克,麦芽30克,茵陈30克,赤芍24克,丹参24克,黄芩9克,姜半夏9克。

“加减用药”湿重者,加车前子;热重者,加焦栀子、大黄;皮肤瘙痒者,加苦参、地肤子。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30例,1个疗程后,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有效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17.1μmol/L),惭需时间为9.1±1.4天。

“按语”本方用虎杖清热利湿兼能通腑,茵陈清利肝胆又善利小便,黄芩清热利胆,三药配合使湿热从二便速去,均为退黄要药;重用麦芽,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治黄独特经验,意在升发肝气,通利肝胆,一与姜半夏同用,一升一降,则能安中和胃;更用赤芍、丹参活血化淤、软缩肝脾、散结。诸药配合,共奏良效。

三、肝癌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50岁为多,男女之比约为8:1.肝癌的病因,西医认为主要与慢性肝脏疾病、黄曲霉毒素、寄生虫、酗酒、遗传因素有关。在我国,与肝癌发病率关系最大的因素为乙肝病毒,特别是HBsAg阳性者。因此,HBsAg阳性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被列为肝癌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认为,HBsAg有直接致癌的可能,且不一定通过慢性肝病这一中间阶段。

1.肝癌中医药治疗90%以上在确诊时属中、晚期,手术机会多已错过,所以采用现代综合治疗方法常因放、化疗和免疫治疗而受到一定限制;而放、化疗对本病的治疗毒副反应极大,适应证则减少,疗效也差;介入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需要相当高的条件和设备,花费也较大。故中医药治疗已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中医药还与放、化疗配合应用,能起到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脏腑气血虚亏,脾虚湿聚,痰凝血淤;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七情内伤,情志抑郁等,可使气、血、湿、热、淤、毒互结而成肝癌。本病病位在肝,与脾、胆、胃密切相关,主要病机是正虚于内,邪毒蕴结。

治疗上,辨证论治,主要分以下四型。

肝气郁结: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少纳呆,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香附10克,郁金15克,预知子30克,薏苡仁30克,砂仁10克,玫瑰花6克,谷芽20克,甘草10克。

气滞血淤:胁下痞块巨大,胁痛引背,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倦怠乏力,舌质紫暗有淤斑淤点,脉沉细或弦涩。治则:行气活血、化淤消积。选用复元活血汤化裁:柴胡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穿山甲10克,三棱10克,莪术15克,延胡索20克,水蛭6克,土鳖虫1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山慈菇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石见穿20克,蜈蚣2条、蛇六谷20克。

湿热聚毒:心烦易怒,身目发黄,口干口苦,纳食减少,腹部胀满,胁肋刺痛,溲赤便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则: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加减:茵陈20克,大黄9克,栀子10克,金钱草20克,蚤休20克,薏苡仁30克,蜂房10克,铁树叶20克,冬凌草20克,半枝莲20克,水红花子15克,羊蹄根10克。

肝阴亏虚: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食少腹胀,青筋暴露,甚则呕血、便血、肌肤淤斑淤点,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柔肝,凉血解毒。方药选用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化裁:生地黄15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枸杞15克,川楝子10克,鳖甲10克,牡丹皮10克,三七3克,墨旱莲10克,水牛角30克,金银花30克,紫草20克,蜈蚣2条。

2.肝癌中医药治疗有待深化由于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错综复杂。患者往往表现为复合证候的形式。有人就近2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2492例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作了统计分析,发现肝癌的“临床证型共有68个之多”,足以说明用某一两种治法论治肝难以取得良好疗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德溯、方肇勤对1990—200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66篇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报道进行了用药频率统计分析,发现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用药中,健脾益气、活血祛淤、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和补阴类的使用率较高。茯苓、白术、柴胡、预知子和黄芪等健脾理气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79%、71%、71%、43%和43%;丹参、当归、莪术、延胡索和郁金等活血祛淤药的使用频率依次为86%、64%、64%、50%和50%;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在气滞血淤、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中的使用频率分别为57%和36%、36%和29%、29%和14%,是常用的基本抗癌药味;生地黄、牡丹皮、鳖甲、龟甲和知母等滋补肝肾药的使用频率依次为71%、57%、50%、43%和43%。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具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例如,广州市中医医院李金昌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将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单纯介入组44例行化疗药灌注或化疗性栓塞。综合治疗组(中药+介入)62例,在介入治疗的同期或前后服用中药。其中气滞血淤型用膈下逐淤汤;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肝胆湿热型用茵陈五苓散;阴虚内热型用滋水清肝饮。结果发现,综合治疗组在肝区疼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的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介入组。两组近期疗效,综合治疗组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说明综合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其近期疗效和生存率比单纯介入组有一定提高。中药在配合化疗和介入治疗充当配角时,发挥了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在保证放、化疗顺利进行方面功不可没。

中医从来就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肝癌来讲,这也包括了防止手术后复发的问题。在肿瘤术后的很长时间内,患者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医对于亚腱康状态的纠正思路广,方法多,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研究转向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强调防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