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秘海洋与生物(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11189100000009

第9章 海洋的“呼吸”(3)

但是,科学家大多认为,红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为此,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如果沿海附近有红潮发生,切勿在那里游泳,不要吃食当地海产晶,以免发生意外。

黑潮

黑潮是仅次于湾流的第二大暖流,它的水温高,透明度大,水色深。蓝,从远处看,几乎是一片蓝黑色,因此得名。

黑潮源远流长。太平洋的北赤道暖流,乘风跨浪从东向西流动,即达菲律宾东北部海域。这里是黑潮开始的地方。由于岛屿的阻挡,黑潮只能折向北上,它北流经台湾和琉球群岛间进入东海,在亚洲东部的岛屿两侧流动,沿途有明显的分叉。主流经日本九州岛南面的吐噶喇群岛出东海,然后沿日本群岛向东北流去,到东经160。附近后接北太平洋暖流;支流向北流,到济州岛附近海域,分成两支:东支对马暖流北流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西支黄海暖流进入黄海和渤海。在台湾东北海域,黑潮还有一个小分支,沿福建、浙江北流,到长江口附近,受江水影响,折向东南。

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暖流,全长约6000千米,宽度平均为100千米,厚度平均约400千米。在台以东海域,宽280千米,厚500米,流速每小时2千米~3千米。进入东海后,它宽度虽然变狭为150千米,流速却加快到每小时5千米,厚度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动最快时,可达每次小时7千米~8千米。黑潮每秒钟输送4500万立方米的水量,比陆地上所有的河流总流量大20倍。

黑潮这条“巨河”里的水,不是一般河流里的水,而是温度达30℃的热水!海水是在赤道地区被太阳加热的,它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日本南方海区时,仍能保持在27℃以上;即使在寒风凛冽的隆冬,这里的海水也有20℃的热度。这条巨大的“热河流”,每秒钟输送的热量约3800亿千卡,相当于燃烧3800吨石油所放出的热量。

如果把湾流比作一个巨大的暖水管,那么,黑潮便是气候的调节器,天然的气象哨兵。

渤海近岸的许多海域,冬季有结冰现象,可是纬度比这些地方高的秦皇岛,却是个冬季不冻的良港,这是来自黄海的暖流给它送来了热量。

黑潮源源不断把巨大的热量由南方送到北方,它免费向日本和亚洲东岸各国供应暖气,减低了这些沿海地区冬天寒冷的程度,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气候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调节了北方海域的水温,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黑潮虽然没有贴近大陆边缘流动,离大陆有相当远的距离,可是它却常常影响着中国的气候。科学家记录了50年代我国出现的旱涝等灾害。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百年未见的大水;195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严重的旱灾;1959年,长江流域再次发生旱灾,而华北地区出现水灾。对照黑潮流动位置的变迁记录。1953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偏离了常年的轨道,向南移动了大约170千米;1957年,黑潮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8年,黑潮的平均位置再次北偏,更加显著。

由以上可以看出,黑潮对中国大陆的气候影响是巨大的。

科学工作者研究了旱涝的出现和黑潮的变动,他们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黑潮暖流的影响很大。它在北流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发生差异,形成海洋中的“锋区”。黑潮位置如果向南偏移,就使大气锋区和雨带移动到较南的纬度带,持续较长时间,因此江淮地区出现了水灾;它如果向北偏移,大气锋区和雨带也就相应偏北,越过华北,造成长江流域梅雨空缺,连续出现两年旱灾。

多年的观察和研究还发现,黑潮的流量、温度和流动的位置,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一般说来,黑潮在春秋两季变化强些,冬夏两季弱些。它的流量每月不相同,流量最大在11月,每秒达5000万立方米,最小在6月每秒只2200万立方米,相差一倍多。

黑潮没有河床,流动比较自由,时而北进,时而南退,有几十千米,成百千米之差。更奇特的是,在日本南面的远州滩附近,当那里出现一个很大的冷水团的时候(直径200千米~300千米),黑潮就不再像从前那样照直前进,而是绕着冷水团迂回前进了。这种现象叫黑潮的“蛇行”,意思是像蛇那样蜿蜒曲折而行。据记载,1934年5月间出现过一次弯曲,到1938年达到最盛,直到1945年才逐渐消失,前后历时15年之久。

厄尔尼诺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碧波翻滚的海洋上,镶嵌着一个钦查群岛,栖息了成千上万只海鸟,从早到晚,近百种不同羽色的海鸟,密密麻麻地挤集一起,时而起飞,时而降落,往来不绝,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整处鸟岛仿佛铺上了一层绚丽幻变的地毯。有时,兀鹰、秃鹰飞来猎食,鸟儿受惊群飞,顿时,遮天蔽日,天空成了黑压压的一片。

这是秘鲁沿海的自然奇景,也是秘鲁的“宝岛”,一个天然的肥料工厂。大量鸟儿栖居,长年累月的积聚,在岛上形成了厚达几十米的鸟类化石层。早在印加时代,印第安人就利用鸟粪来肥田了,今天,鸟粪肥料已成为秘鲁的一项重要的出口物资。

1972年以来,这个闻名世界的鸟岛,飞禽的王国却出现了衰亡的景象,成群小鸟饿死在岛上,许多鸟儿被逼离开故乡熟土,远走高飞。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鸟岛的兴衰同秘鲁渔场鲲鱼的产量密切相关。1972年,秘鲁的鲲鱼产量突然锐减到440万吨,1973年又猛跌到290万吨,真是一落千丈。世界渔业史上出现的这种波动,引起了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鲲鱼为什么减产呢?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捕捞过度而引起的。据估计,每年大约有250万吨鲲鱼要被鸟岛上的海鸟吞食掉,而秘鲁的年捕鱼量连续保持1000万吨达十年之久,连许多小鱼也在捕捞之列,影响了鲲鱼繁衍后代。“竭泽而鱼”,导致了资源量的急剧的衰退。

有的科学家认为,秘鲁沿海气候和海流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原来,秘鲁西海岸,是个缺雨地区,可是,1925年3月,特鲁希略地方降水量突然猛增到395毫米,相等于历史上3月份平均降水量的90倍。1941年,还出现过更大的降水量。1972年,附近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水温高7℃,盐分降低,造成大量鱼儿逃离或死亡。海面上满布死鱼,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变成硫化氢,使海水变色发臭,甚至把海滩和停泊海港的渔轮外壳都染黑(油漆含有铅,与硫化氢化合,变为硫化铅,呈黑色)了。人们把这称为“鱼灾”。几十年前,人们在秘鲁海域发现了一股热的洋流一厄尔尼诺暖流。这股暖流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在“圣诞节”前后来到,秘鲁人又叫它“耶稣之子”。它沿着中美洲西海岸南下,越过赤道,行踪莫测。有时见不到它的影子,有时它长驱直入,伸进秘鲁寒流区,热水覆盖在寒流之上,厚达30米,水温顿时升高,使冷水性的浮游生物遭到灭顶之灾,一部分鱼虾逃离,相当多的鱼虾丧生了。1972年,厄尔尼诺高温洋流,突然冲过南纬2°直捣南纬12°附近,就造成了海洋生物的大灾难,使秘鲁渔业开始衰落。

鱼儿变少了,靠鲲鱼为食的海鸟因为捕猎不易,不是飞走,就只能饿死,鸟岛也就跟着衰落了。厄尔尼诺暖流出没无常,在1941年~1986年间已出现丁十次。它往往是突然出现的,并没有明显的周期可循。经过海洋与气象工作者多年研究,谜底已经逐渐揭开。

原来,地球上的海洋面并不是水平的。从整个太平洋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它的西部亚洲沿岸水面比它的东部南美洲沿岸水面要稍高一些,看起来整个太平洋自西向东倾斜着。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海水温度比较低,是一片冷水域,上面的空气冷却下沉,并在低空转向西去;而太平洋西部赤道地区海水温度较高,是暖水域,上面的空气受热上升,到高空转向东流,在太平洋赤道附近地区形成了一个东部空气冷却下沉、西部空气受热上升的大环流圈——沃克环流。所以沃克环流强烈、上升气流区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雨量稀少,成为世界上干旱的地区。

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沿岸冷水上泛减弱,表面海水温度增高;厄尔尼诺暖流南下侵袭秘鲁沿岸。据研究,这些现象同赤道太平洋的东西坡度及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洋流强度变化有关,而这种变化又同南半球大范围信风系统的强弱有关。

大气环流往往动一环便牵动全局,伴随厄尔尼诺现象的天气异常几乎是全球性的。例如1982年,世界气候剧烈多变。南亚、大洋洲和非洲干旱严重,斯里兰卡、印尼和澳大利亚发生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严重,斯里兰卡、印尼和澳大利亚发生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于旱。而在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地却连降暴雨。在美国,强风暴频繁,波兰遭到特大冰雹和飓风的袭击,德国科隆市内~片汪洋,当时的苏联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暖冬。在中国,夏季江南出现干热高温,华北西北降水很少,中部地区暴雨多,雨季长。

1987年,中美海洋气象人员在西太平洋考察发现,对世界气候影响极大的1986年—1987年厄尔尼诺现象已退化,代之而呈现的是拉尼娜年水文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上帝之女”的意思,它是在厄尔尼诺年之后出现的一种水文现象,这种水文现象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呈出多雨现象,甚至比正常年份更明显。

随船考察的科学家说:“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会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较多的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