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1118900000042

第42章 名副其实的绅士李斯特 (2)

李斯特在处理感情时,也同样悠然从容。李斯特比达柯尔特伯爵夫人小六岁。两人深知他们可能最终会因此而分手,但沉浸在爱情中的两个人,根本不愿意去想后果会怎么样。好在他们最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很多年,还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也是一位出名的音乐家,她在随后七十年的音乐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就是柯西玛。

柯西玛像她母亲一样聪明,却丝毫不像她父亲那样优雅,生来就是个泼妇,破坏性极大。1857年,柯西玛嫁给了父亲的得意门生汉斯·冯·毕洛,开始了她短如昙花一现的婚姻生活。汉斯·冯·毕洛原本是学钢琴的,最终却因为指挥才能而获得了名誉,被人们誉为“继贝多芬之后的最好指挥家”。他和理查德·瓦格纳交情深厚,并在瓦格纳成名之前,多次一心一意地担任瓦格纳的指挥。对瓦格纳来说,这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提携与帮助,所以他特别感激毕洛。不过,瓦格纳表达感激的方式却极其出人意料。他居然泰然自若地用一句“你走吧”,把毕洛从柯西玛身边赶走,取代他成为李斯特的女婿!毕洛为人忠厚,他虽然不求瓦格纳的回报,却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到这个地步。这件事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议论,瓦格纳也因此而受到了很多非议。但事已至此,议论也没有什么用,只会徒增烦恼。

李斯特本人,也拥有一段被人交头接耳地再三议论的情史。尊贵的伯爵夫人和她的女儿柯西玛一样,也非常不安分。1840年,她和李斯特的关系决裂。这两位曾经不顾清规戒律,疯狂地做出令人目瞪口呆的“私奔”之举的有情人,就这样永远地分开了。此后不久,不甘沉寂的伯爵夫人就杜撰了一个辛酸情史故事,以攻击李斯特这个在舞台上永远光彩夺目的大音乐家。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希望落空之后,她加入了激进派,成了巴黎一个革命沙龙的领头人。此后,他们的次女布兰丹,嫁给了埃弥尔·奥利弗。关于埃弥尔·奥利弗,熟悉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他是拿破仑三世的大臣,也是个声名狼藉的战争贩子,是他挑起了普法战争。

李斯特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流传,只是它们所招致的批评却越来越多。这些批评,包括太过平淡、没有深度等。不过,评论家们在挑剔这些作品的同时,却也在极力地为李斯特开脱,甚至不惜去寻找各种理由。这种矛盾,正好说明人们对李斯特充满了强烈的喜爱与尊敬之情。为了替李斯特的作品“没有深度”进行辩护,他们找到了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比如,他们说李斯特一生都在忙碌着,他不停地在各个城市进行演出、创作,还要参加各种宴会和招待会。此外,仁慈的他还经常举办慈善演出,并认真阅读和回答那些热心听众的信,总是把他的收入慷慨地送给自己的穷学生……总之,他忙得根本无暇去注意作品的深度。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仍然是人们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

李斯特就这样逐渐征服了很多人。他拥有无穷的精力,因而能够畅游于音乐的海洋中。如果一般人以他的那种生活节奏生活,可能早就累垮了。可是,李斯特却一直精神劲儿十足地活了七十五岁。他在感情上,好像也比别人活跃。他在和达柯尔特伯爵夫人分手八年之后,又一次坠入了爱河,爱上了莎茵·维特根斯坦。莎茵·维特根斯坦是俄国亲王王妃,她天性强悍,喜欢发号施令。李斯特似乎特别喜欢过着“有伤风化”的情感生活。不过,这次他并没有像上次一样“私奔”,而是悄悄地和王妃在魏玛小城安了家,两个人平静地在一起生活了十三年。

在保守的小市民看来,他们的结合无疑是惊世骇俗的。魏玛小城的官员原本是想教训一下李斯特的,却又顾忌李斯特的名声和威望,最后只好怏怏不乐地作罢。事实上,他们更害怕那些经常在李斯特家里出入的皇室成员,这才没有对李斯特动手。俄国宫廷因为亲王王妃被李斯特夺走,也曾气愤地扬言要找李斯特算账,以雪夺妻之耻。不过,当他们听说只要李斯特提笔写一封信,就可以让魏玛大公动员全部军队向俄国宣战时,他们就没有再提起此事。李斯特和王妃,就这样优哉游哉地生活在魏玛小城里。

魏玛大公非常欣赏李斯特的这一行为,并把它看做一件了不起的壮举,因而高兴地任命李斯特为乐长。李斯特在与王妃如胶似漆的同时,也不忘精进自己的技艺,兢兢业业地做了十年的乐长。在他担任乐长的这十年里,原本没有什么名气的魏玛小城,迅速变成了欧洲的音乐中心,就因为李斯特的个人威望。当时,欧洲各地的音乐家纷纷慕名赶往魏玛小城,希望从李斯特那里得到帮助和提携。李斯特尽力帮助了许多人,后来一提起这件事情,他就说这是他一生最优秀的“指挥”作品。

李斯特在1848年,先后得到了王妃、当上了乐长、创作了《前奏曲》。李斯特总共创作了十三首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这首《前奏曲》,另外两首是他在这之后创作的《塔索》和《玛捷帕》。李斯特这些优美得像诗一样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雨果、歌德和席勒等作家的诗作。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给了李斯特深刻的启发,让他获得了新鲜的灵感和活泼的创造力。比如,《玛捷帕》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沉思者》,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探索。作曲家追问,生活到底是什么?在他看来,生活的第一个庄严音符就是死亡。

李斯特独创了交响诗,这也是他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交响诗是一种标题音乐。它由各种深沉思想通过不同的方式自由组合而成,力图通过一个自成一体的单乐章来说明一个故事,或是阐明一件事实,并通过“标题”将其内容概括出来。这种交响诗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但在当时还尚显幼稚,直到数十年之后,才由理查德·施特劳斯将其推向了至臻化境。当然了,交响诗的奠基人是李斯特,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

李斯特虽然发明了交响诗,但他最擅长的仍然是创作演奏用的钢琴曲。1849年,他写下了《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支流芳千古的管弦乐曲。这支曲子包括四章,但其中仍然有交响诗的痕迹。所以,在人们眼里,它更像是一部像交响诗一样的“单乐章作品”。

由于李斯特具有极其强大的创作力,并有足够长的音乐生涯,所以其创作的优秀作品也不少。他在1846~1885年间,创作了一部总名为《匈牙利狂想曲》的钢琴组曲。这部作品一共有十九首,是李斯特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在匈牙利引起了持续多年的争论,焦点是其中的吉卜赛风格是否与匈牙利的传统相冲突。原因是,这部作品突破了正统吉卜赛旋律的限制,匠心独运地融入了李斯特自己的一些大胆而富有新意的见解。可是,那些“爱国者”们对此却很不满。他们批判这种风格多样的音乐不分国界,而这只能说明他们是极其无聊而可笑的。

不过,李斯特可不会轻易地就被人改变。他继续精力充沛地创作着,写出了许多至今仍然广受欢迎的钢琴作品。比如,无论是《b小调钢琴奏鸣曲》、《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巡礼》、《即兴圆舞曲》、《随想圆舞曲》、《帕格尼尼练习曲》、《梅菲斯特圆舞曲》,还是《超艺练习曲》等作品,都洋溢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才艺和技巧。李斯特还发明了一种音乐符号,圣·桑对他的这一发明满怀感激。圣·桑说,感谢他标新立异地重新排列这些音符,给听众带来变幻莫测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让人们体验一种全新的奇妙感觉。此外,李斯特还设法将各段的特性,以及它们的正确演奏方式都指了出来,从而使后人能够学会并掌握这些方法。如果远在天国的李斯特看到人们娴熟地运用他的这些技巧时,一定会欣慰地笑起来的。除此之外,李斯特极富新意地将管弦乐的效果和音响融入钢琴演奏中,也是他值得今人欣赏和感谢的地方。

所以,李斯特的声名主要是靠演奏得来的。他的精妙无双的演奏,使他成了票房大师。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还集作曲家、指挥家和乐曲改编者这三种身份于一身,是个严肃而认真的成功者。他慷慨而热情地提携其他的音乐家,他们因而也非常感激他。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在群众中的声誉,并不会因为他的那些风流韵事而受到丝毫的影响。因为,自古以来,英雄就难过美人关,李斯特也不例外。李斯特的超凡入圣的演奏技巧,是他功成名就的源泉。但是,即使他没有这种演奏技巧,他也可以发射出万丈光芒,这就是李斯特!

李斯特几乎是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用“天下闻名”来概括他的声誉,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比如,他备受皇帝和教皇的尊崇,并被授予种种高等头衔。在世人眼里,这些头衔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是,李斯特对此却漠不关心。他的护照上,甚至被清楚地标上了这么一句话:“持证者名满天下,其详细情况无须赘述。”这种荣耀何等光彩!如果是其他人,也许早就因此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了。可李斯特不一样,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绅士,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神情自若,态度谦和、淡定、超然、平静。召开匈牙利战胜土耳其的抗战胜利一周年纪念会时,在国宴开始前,这位始终自称是日耳曼人的老人还待在自己的船上,亲切和蔼地跟下等人共进晚餐,丝毫没有高居尊位的倨傲。此后,他开始用匈牙利文进行创作,并为自己流着匈牙利人的血而骄傲。在匈牙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室贵族,都认为他是匈牙利人,而且是匈牙利的英雄!

李斯特的演奏技巧,随着年纪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他此时也早已闻名天下。但是,他好像突然对女人失去了兴致。究其原因,可能与莎茵·维特根斯坦这位俄国王妃有关。她与李斯特在魏玛小城平静地生活了十三年,但她与李斯特的感情却没有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日渐笃厚。她摆出王妃派头,强悍地横加干涉李斯特的生活。一个整天喋喋不休且指东划西的女人,没有几个人能够受得了,宽容、谦和的李斯特也一样受不了。更何况,在李斯特五十岁那年,这个女人还不知趣地命令他注意各种生活习惯,比如雨天得穿雨靴、饭后只能喝两杯葡萄酒等。即使这样,她还觉得不满意,总是对他颐指气使。因此,李斯特决定逃开她。而且,当时的王妃可以下嫁平民,这样他就不用因为抛弃她而自责了。

李斯特最终选择了出家,他摆脱了感情的羁绊,再也不用受男女之情的干扰了。李斯特出家一事,是由当初坚决反对他和王妃结婚的红衣主教霍亨罗莱办理的,他妥当地安排了一切相关事宜。就这样,性情平稳的李斯特悄无声息地成了一名谦恭的神职人员,从此远离世俗诱惑,过上了符合他自身个性的生活。助人为乐向来是谦逊有礼的神职人员的责任,这一点,乐善好施的李斯特当然也做到了,直到他十七年后离开人世。他虽然摆脱了王妃,却和她做了好朋友,两个人在精神上相互鼓励。在此后的十七年里,李斯特始终身穿黑色道袍,以一位仪表堂堂的长者身份出现。他不停地在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之间奔波,分文不取地给那些被他看好的人讲课。因为,这是他的爱好,值得他以此为己任,更何况他也不重视钱财。在人们眼里,这位黑衣老者是天国来的使者。因为,他那颗圣洁的心和那满脸祥和的微笑,总是闪烁着来自天国的光芒。

李斯特和他的音乐,在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之后,光芒更加璀璨夺目。他无愧于那些显赫的声名和众多的荣誉。我想,李斯特给音乐家带来的恩惠,是现代的音乐家们应该铭记在心的。他运用个人的威望,巧妙地改变了艺术家自古以来就备受歧视的现状。如果不是他的话,可能今天的艺术家们还在过着以前的生活,继续在社会底层饱受摧残和欺凌。像贝多芬一样用傲慢赢得尊重的人,没有几个;而用平和赢得威望的人,除了李斯特之外还能有谁?!

贝多芬在路遇国王时,就傲慢地以不脱帽这种近乎粗鲁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还高傲地说自己也是国王。不过,他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反而更受人尊重了。因为,贝多芬毕竟是个百年不遇的奇才,人们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李斯特虽然从来没有像贝多芬那样傲慢,但他获得的尊崇和赞誉,却比贝多芬多得多,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诚然,他的才能无疑比贝多芬稍逊一筹,但他却有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谦逊内敛的长处,待人接物也非常有教养。这就是李斯特!和李斯特相比,贝多芬是个激进的革命派,他总喜欢无所顾忌地大吼:“喂!睁开你的眼睛,好好地看看我!我是最棒的,再也没有比我更强的人啦。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李斯特就不同了,他总是含威不露地轻声说话,叫人们别紧张,还说问题总会解决的……最后,他总能不动声色地轻易解除对方的武器。这是李斯特独有的一种才能,它是贝多芬永远也无法拥有的。

李斯特就这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名和威望。1866年,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为人稳重谦和,一生都散发着光彩夺目的光芒。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获得他那样的声名和威望。如果在他之后,世上还有第二个像他一样的人,该多么令人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