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1118900000034

第34章 韦伯与浪漫主义歌剧

18至19世纪的德国,有三个从事浪漫主义歌剧的音乐家,他们就是刘易斯·施波尔、海因里希·莫尔施纳和卡尔·玛丽亚·冯·韦伯。

施波尔创作的作品至少有一百五十多部,其中包括十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六部歌剧,还有最受人们重视的小提琴手册。那部小提琴手册,至少是四代人的小提琴入门工具书。至于莫尔施纳,其为人所知的作品就只有《汉斯·梅林》和《吸血鬼》。他的作品给了瓦格纳很大的启发。

跟施波尔和莫尔施纳相比,韦伯无疑是佼佼者。他生前的票房收入极少。但是,当他死后,他的作品却相当卖座。他是歌剧舞台上除瓦格纳之外最杰出的人物。

1786年,韦伯出生在吕贝克市的欧也达。他从小就受到了精心的音乐教育。他的父亲是个热爱音乐的军人,他的母亲是一名歌剧演员。他父亲离开军队之后,就搞起了音乐,并拥有了自己的乐团,然后和妻子带着乐团在各地奔波。于是,年幼的韦伯也就有了遍访名师的机会。他十一岁时,就跟着著名的约瑟夫·海顿的弟弟米凯尔·海顿学习歌剧。此外,他还师从阿伯特·沃格勒,以及父亲乐团的歌手和乐长。这种环境,无疑有助于一个音乐天才的成长。但是,当他的第一部惊世之作《自由射手》完成时,他已经三十四岁了。在此之前,他也作过各种尝试,却屡试屡败。

韦伯最初的两部歌剧,是他十三岁时在慕尼黑写的,第二部还公演了,却没有被认可;随后,他又写了第三部歌剧,仍然没有成功。这一连串的失败,狠狠地打击了韦伯,让他下定决心去维也纳深造。因为,在维也纳这座有名的音乐之都里,住着绝世天才莫扎特,而莫扎特的妻子又是韦伯的亲戚。不过,即使韦伯和莫扎特有着这层关系,他也从未想过要借此来扬名,因为他太单纯了,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他甚至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曾经担任过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却觉得不顺心,就重新换了一份工作。就这样,他不停地换工作,最终在布拉格找到了一份指挥工作,安安稳稳地过了三年,然后就荣幸地担任了德累斯顿的一名指挥。

不过,韦伯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待在指挥的位置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而是创作一部能够名垂青史的歌剧。韦伯一在德累斯顿安顿下来,就开始反思。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屡屡失败的原因,那就是他学得太杂了,以致他的歌剧里外来的东西太多,缺少了本国的民俗风情。于是,他开始把目光转向自己的民族,塑造自己的风格。而此时依然盛行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德累斯顿,完全被外国歌剧包围了。韦伯决计要冲出这个外国歌剧的包围圈,并力争超越寿命长达几百年的传统歌剧。这种自发的振兴民族文化的情感,让他感到了一种神圣的使命。就在此时,拿破仑在滑铁卢惨遭失败。那些曾经被他征服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浪潮。韦伯的思想,也同时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自由射手》就是在这时问世的。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一部以德国人的方式创作的德国民族歌剧。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一个青年人,在面临失去心上人的危险时,向黑暗势力求助,最终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黑猎人”马格斯(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输掉了射击比赛,面临着失去心上人阿嘉德的危险。这时,“坏人”卡斯普尔出现了,他谎称自己可以帮助马格斯,让马格斯获得最后的胜利。马格斯答应了他,却不知道他的真实目的是要阿嘉德替他下地狱。次日,当灾难就要发生时,卡斯普尔却死在了自己制造的魔弹之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题材,不但具有民族性,而且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且极富传奇色彩,所以自然能够引人入胜。

1821年,《自由射手》首次在柏林演出,当时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的场景,在此值得一提。在一片地狱似的波希米亚森林里,到处都充满了恐怖的鬼怪、狼群、黑熊、山猫、动物头骨和破碎玻璃等,还能听到诸如鞭子的劈啪声、暴风雨声、马蹄声、车轮声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但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却是生命、自然和幻想的奇妙融合。另外,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民族语言,让人听着亲切而又有异趣之感。由此可见,这部歌剧能成功,靠的绝对不是偶然因素。因为,它打破了经典歌剧的局限,别出心裁地融入了民俗风情,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歌剧。

在首演之后,《自由射手》再次上演,十八个月内总共上演了五十一场。这部歌剧具有纯粹的德国民族歌剧的魅力,观众无不因此而折服。而其中的神秘森林、传奇故事、号角声、正义战,又使这部歌剧风格迥异。这部作品是作者耗费了三年的心血才写成的,它敏锐地把握住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是后来的各民族歌剧的参考标准。这就是它的功劳所在。此外,它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主导动机”。这种“主导动机”,后来被瓦格纳发挥得酣畅淋漓,它极大地解放了音乐思想,使后来的音乐家深受启迪。此外,韦伯还别具匠心地用音乐来描写人物,让某个人物和特定的音乐相对应。这是韦伯为歌剧艺术作出的又一个开拓性的贡献,它也极大地影响了歌剧的后续发展。

《自由射手》的成功,使德国音乐一下子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主宰,重新获得了“自由”。这让德国举国欢欣鼓舞起来。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在街头巷尾听到用口哨或小调重复的《自由射手》。对于这种现象,海涅曾经风趣地说:“它一天到晚地骚扰我。我虽然会因此而发牢骚,可心里却非常高兴。”至此,韦伯已经圆满完成了他向民族歌剧的转型。1823年,在继余音未散的《自由射手》之后,他又成功地创作了歌剧《玛丽安特》。这部歌剧那轻快而又简短的序曲,至今还时时在电台里回响。

随后,韦伯就去巴黎拜会了贝多芬,此时他还沉浸在成功创作《玛丽安特》的喜悦中。贝多芬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并且周到地款待了他。韦伯看到原本性情粗暴、极难相处的大师,现在竟然像对待情人那样对待自己,不禁大为感动。他说:“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天。我没想到一个音乐泰斗竟会对我这么热情,为此,我高兴不已。”

此后,韦伯的日程排得就更紧了,他的声名也越来越显赫。但是,他依然兢兢业业地为创作民族音乐而工作着。他的乐谱是用德国的民间歌曲和舞曲填充的,歌词也以德国的社会背景和风景为主题。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上,韦伯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韦伯创作的《邀舞》,是一首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原本只是他用来试验钢琴融入浪漫歌剧会产生什么效果的,没想到它却开创了“华美的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先河。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韦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和成熟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826年6月5日,韦伯在睡梦中悄然去世。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奥伯龙》这部价值一千英镑的作品。

他的骨灰于1844年被带到了德累斯顿。追悼会上,音乐界杰出的头面人物理查德·瓦格纳滔滔不绝地致了悼词。关于这一点,我相信这是瓦格纳在表达他对前辈的尊敬之情。

韦伯简简单单地过完了一生。他自小就是个瘸子,并因此而深感耻辱;他喜欢古代贵族那样的奢华生活,所以始终拼命赚钱享受。不过,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重要的是他创作了《自由射手》,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点就足够了。

韦伯是壮年时去世的,所以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一展自己的才华;即使在他走红时,他也不太受群众的欢迎。但是,盖棺定论,历史才是异常公正的裁决者。

就拿加斯帕罗·斯蓬蒂尼来说吧,在今天的公众看来,这个名字是非常陌生的,可能只有旧纸堆里才能偶然看到;可他活着的时候,却红极一时,甚至被拿破仑一世及其皇后赞誉为空前绝后的伟大音乐家,还拥有教皇授予的圣安特里耶伯爵头衔。除此以外,他还被授予了柏林大学的荣誉音乐博士学位;并被普鲁士国王热忱地邀请到柏林,指挥皇家歌剧院,还因此而获得了优异奖。而且,他还被称为“格鲁克的继承人”,并被称为一种“华丽的歌剧风格”的创始人;而他的继承人,则是法国伟大的作曲家贾柯姆·梅亚贝尔……总之,他获得的荣誉多得数不胜数。

跟斯蓬蒂尼相比,韦伯的一生就冷清多了。但是,韦伯的《自由射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而斯蓬蒂尼的作品,却早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就算是跑遍旧书店,翻查所有的图书目录,也不一定能找到斯蓬蒂尼的《奥林比亚》或是《费迪南·科尔特斯》。

事实上,很多音乐家的命运都和韦伯一样。比如斯蓬蒂尼的最大对手乔诺·安东尼奥·罗西尼,他的许多作品都没能在他生前得到较高的票房收入。但是,等他去世后,他的包括《威廉·退尔》和《塞维勒的理发师》在内的许多佳作,却备受瞩目,并且经常在各地公演。还有罗西尼的伙伴盖塔塔·多尼采蒂,他的歌剧《军中女郎》和《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也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受到世人瞩目的。这并不是历史在和他们玩笑,反而恰恰说明了历史的公正。

韦伯的音乐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广受欢迎。用单双簧管和法国号营造出静寂的森林氛围,使人有独自置身于森林的感觉,这就是《自由射手》的魅力。时至今日,《自由射手》也仍然是音乐界的经典之作,使他的音乐具有了恒久的生命。

贝多芬曾经作过用音乐解释剧情的尝试,却没能如愿以偿。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多少有一些帮助观众了解情景的口头说明。但韦伯就不同了,他能够用音乐来传达一切情感,让我们能够直接从音乐中感受到事态的逐步发展。这一点,也许是他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因为,音乐毕竟非常不适合用语言来“说明”。

韦伯的音乐永远与时代共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