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188400000073

第73章 救灾让我感动 重建令人欣慰

中共成县县委宣传部 张巍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只不过是一个县委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没有诗人那种伟大的境界,但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之后,一股莫名的感动在我心里流动,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我淆然泪下。

在“5·12”地震发生时,我正准备参加县委全委扩大会会议,听了县上领导的临时指示后,我立即前往店村镇、红川镇查看灾情,看到慌张的村民,听到红川镇中心小学有学生伤亡的消息后,又立即前往学校察看灾情并进行救援,看到倒塌的校园,躺在血泊中的学生,我当时就有一种揪心的痛。13号凌晨2点,初步的灾情汇总后,成县前所未有的损失程度令我震惊: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组组令人窒息的损失数据。

“5·12”地震发生后致使成县18人遇难,经济损失估算32.77亿元!

我想,鉴于灾难性事件的复杂性,如果动作迟缓,或者隐瞒不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所以地震发生的当天,我们就派出几组采访队伍兵分几路跟踪调查。

一路记者跟随县委、政府领导,及时报道地震带来的损失情况,了解县委、政府部门部署救护措施的情况;一路记者跟随参与救护的医疗卫生单位,追踪抢救伤员情况;还有一路跟随相关单位了解事件调查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报纸,视频,广播等阵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提供了群众所关注的翔实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联系省市电视台、报纸杂志记者,迅速报告灾情和成县干部群众抗震救灾情况。陇南的灾情在省电视台播出的新闻,成县的是第一条。

5月16日,我和宣传部的几名干部徒步十几里山路,在黄陈镇查看灾情时,我看到毕河村郑底社无保户郑康文6间房屋全部倒塌,粮食全埋,连吃的食物都没有,郑康文的情绪几乎崩溃,老泪纵横。我一到现场就安排镇村干部给他配备了帐篷、面粉、棉被等急需物资,亲手帮助搭建了帐篷,把人和家具撤离了危险地带,并拿出身上带的200元钱给他,当场拍板将他列为全镇灾后重建帮扶重点对象。目前老人家的危房已经拆除,重建的房屋已经开工建设,老人入冬就能住进新房。黄陈镇是我负责帮扶灾后重建乡镇,也是成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

为了给毕河村郑低社11户群众选择一块理想的灾后重建的场地,我几乎踏遍了临近几个村社的土地,召开了数十次群众会议,硬是攻克了难题,及时展开了重建。

6月21日下午2点,这个时刻将会永远写进成县的历史。

在成县黄陈镇苇子沟,我和视察灾情的温家宝总理把手握在了一起,温总理那亲切而坚定的面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这一天,我想了很多,从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我们灾区一线,到宋坪乡数百人一起吃大锅饭携手共渡难关,再到店村镇一个卖油为生的个体户每卖出一斤清油捐献5毛钱的义举……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我患胃病已有几年,无论下乡和开会都带着药品,在地震发生至今的日日夜夜里哪还能顾得上这些,啥时候方便啥时间吃,有什么东西吃什么东西,老家天水也受了灾,家里年近七旬的双亲一直借住在亲戚的平房里,老人本来身体一直就不好,地震之后受惊不小,几次病倒,只能打几回电话进行问候。妻儿住在亲戚家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连续20多天。白天热不说,由于太潮湿儿子病倒我也没有照顾过一回。灾难面前,我只有想方设法先干好工作,才是我的本职。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截至目前,成县已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播出、刊发新闻24条(幅),在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省级媒体播发新闻近200条(幅),在陇南电视台、《陇南日报》等市级媒体播发刊发新闻280条(幅)。县电视台自办节目播出近400条。制作了《与震灾相搏的人们》等8部专题片。在网络搜索有“成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条目新闻上4万条。成县医疗机构救治的近千名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成县学生复课时间成为全市最早的县区之一,高三延考的成绩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因地震停产的84户工业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抛沙镇转弯村贾根正低保户在国庆节前,在自家已经封顶的新房上贴上“重建家园政策好,安居乐业奔小康,横批:永记党恩”的对联……我自己也被评为“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