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188400000060

第60章 灾区就是我们的战场

经济日报驻甘肃记者站 李琛奇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震惊全国,震惊世界。

作为中央主流媒体驻甘机构的记者,在地震发生后,快速反应,把抗震救灾报道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带领同事们两次深入灾区一线采访,从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多种形式采写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灾一线的新闻报道,准确及时地报道了甘肃灾情。

5月19日下午,当我们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行至半山腰的康县豆坪村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是破碎的泥坯、瓦砾,横七竖八的房梁和椽子,还有残墙上长年累月受烟熏火燎而成黑黄色的墙皮……

看见有外面的车来,有两个村民停下手里的活儿,从帐篷里取出几瓶矿泉水给我们,连声说“辛苦了”,然后就去找村干部了。在等村干部的几分钟里,我们不停地将手里的水放回帐篷,又有人不停地将水送到我们手里。朴实的山民!

为了逃避这份热情,我们走出帐篷,正好碰见驻村乡干部马晨琦。他说,豆坪村是康县受灾最严重的村子,全村197户村民的房子不同程度受损,85%以上的房屋倒塌或受损严重。

村里有两位老人在地震中罹难,两人受伤。

在一顶挂着“康县农村信用联社抗震救灾信贷投放点”横幅的帐篷前,围了不少人。原来是康县信用联社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受灾群众办理用于生活和房屋维修的贷款。豆坪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苟鹏飞告诉我们,受灾群众只要拿着身份证和个人印章就可以办理一万元以下的贷款,这些贷款的利率在原基础上优惠40%。地震发生后,康县信用联社紧急筹集了3000万元的低息贷款,并在每个受灾村设了投放点给受灾群众发放。

“这次太惨了,我的房子全部倒塌了。”村民王宝明刚刚办理完一万元贷款,这个在地震中失去住所的山里汉子看着手里的钱,一脸无奈地说,“房子修好后我就出去打工,一万块不是个小数字。”

“去学校看看吧。”村支书过来后说。地震后,豆坪小学在瞬间化为废墟,但不幸中的万幸是,10名老师果断及时的疏散,使全校144名在校学生无一伤亡。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快到学校时,远处的废墟中传来一阵稚嫩的歌声,歌声来自豆坪小学,尽管豆坪村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但当我们寻声来到豆坪小学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原来的校门被地震摧毁了,只剩下门板孤零零地斜立着;院子里一群三年级的学生正在露天上课,操场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不时传来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提问的声音,向院内环视,原来的校舍已成一片狼藉废墟,有位老师在用3块石头支起的火上烧开水。

已经有20多年教龄的王芳老师哽咽着说,“地震后,有娃娃哭着问我,‘老师,咱们的学校没了,我们怎么上课?’娃娃们还小,被吓坏了。我当时只能一遍一遍地安慰他们说,学校会有的。”

晚上8点多,我们到达武都区,一天跑了好几百公里路,人困马乏,匆匆扒了几口饭后,我们就在陇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的帐篷里席地而坐,打开电脑迅速写稿,完成《陇南乡村的帐篷信用社》、《临时帐篷里的第一堂课》两篇稿件,处理完稿件已经到了12点,我们又向陇南的同志们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一直工作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我们随陇南市文明办主任刘庆生前往受灾严重的武都区蒲池乡上巩家村。汽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艰难爬行,一路上,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震后遗症”随处可见,10多公里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

在大山中穿来绕去,10点多才“攀爬”到上巩家村。一见我们,还没说几句,两鬓斑白的村党支部书记熊利就老泪纵横,失声痛哭,“我们辛辛苦苦几十年盖起来的房子说没就没了,粮食也被埋在了下面。村里从来没遇上过这么大的灾。”老支书的话,让围着得的群众也泣不成声,这个几乎被地震摧毁的小山村被一片呜呜呀呀的哭声笼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不知所措。

情绪稍稍稳定后的熊利说:“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但区上和乡上的干部在第一时间步行赶到村里,让我们觉得有了主心骨。”

在陇南灾区采访的每一天,我们都被朴实、坚强而又不幸的陇南人民感动着,被他们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深知,只有让这种感动化成生动、丰富、贴近群众的报道,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记者这份职业。

在马街镇半山村采访时,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住所的妇女在刚刚搭建的帐篷里说:“我们虽然没房子了,但人还在;四川的受灾群众比我们更需要帐篷,我们应该让给他们。”其实,这个有132户群众受灾的小山村当时只领到了5顶帐篷。

在陇南市民政局,一位民政职工的孩子在地震后看到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忙得几天几夜连轴转,就主动要求到民政局帮忙。

虽然民政局的办公楼已成为危楼,但为了在不动用救灾物资的前提下保证安全,民政局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办公楼一楼的过道里完成。作为接收和分发物资的部门,陇南市民政局自己没有动用一顶救灾帐篷,虽然每天都要经手大量的救灾物资,但他们吃的方便面、喝的矿泉水都是职工自己花钱买的。

在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报社领导将甘肃灾区列入报社策划的大型报道“聚焦灾后重建”系列报道的范围,并派出报社本部记者与我们再次赴陇南灾区共同采访,刊发一个整版的专题报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看陇南》。

6月25日我们第二次来到康县豆坪村,与一个月前相比,已经看不到任何沮丧的面孔,地震留下的废墟上处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苦干实干的劲头告诉我们,坚强的灾区人民正逐渐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6月21日,温家宝总理到康县豆坪乡豆坪村看望受灾群众,“总理来看望大家,让我们信心倍增。”康县豆坪乡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俊文指着村前的大幅展板告诉我们,“这三张图,一张是以前的豆坪村,全是土房;第二张是地震后房屋坍塌的情况;第三张是重建后的豆坪和具体的户型图。”

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村是胡锦涛总书记6月1日在甘肃地震灾区考察去过的村子。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村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村民张登刘从震后的危房中抢救出了一半的蚕茧,并且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摆上竹筛子,里头放了一些松枝以代替供蚕吐丝作茧的方格蔟。而同村的吴富英则开始向王坝乡农村信用合作社了解小额贷款的情况,虽然仍住在救灾帐篷里,但吴富英想得更远:“等地基一平完,我们就去乡信用社贷款,盖起新房。”

战场是最好的练兵场,抗震救灾报道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报道。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三贴近”原则,写出更多的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