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在一线:甘肃新闻工作者抗震救灾亲历
11188400000021

第21章 铭刻终身的记忆

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 王旸

有的事情,岁月会慢慢磨去留在脑海中的记忆,无迹可寻;也有些事情,时间只会让记忆越来越深刻,铭刻在心。震区的28天,我想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个个片段,串起了我的记忆,就像电影拷贝中的一个个画面,每一次放映,都牵动着我的心。

5月12日,我刚从河西采访回来,回家不久,那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在我意识到地震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到一线去!”随后,我拿起尚未打开的行李,第一时间回到台里,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为随后的工作做准备。

经过一番请战,我终于如愿前往,奔赴陇南的路上,看着车窗外飞逝而去的山川,我发现我的心里有着很多情绪,有兴奋、有焦急、甚至也有些许的不安,兴奋是由于终于可以去亲历一个特殊的时刻,可以用手中的摄像机去见证一些东西;焦急是因为对陇南的受灾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急于想要去做些什么;而不安,这种几乎从未有过的情绪,就是由于我觉得我肩上的担子很重,我能驾驭这么大的题材么?我真不想让我这一次的经历留下遗憾。

切诺基继续在公路上不断地飞驰,不多久我们来到一个收费站,“你们是去灾区救灾的吧?”“没错,我们是甘肃电视台的,要去陇南做一线报道。”“救灾车辆一律免费,一路走好!注意安全!”

切诺基继续前行,回想起收费员真诚的笑脸和一辆辆满载各种物资的救灾车辆,我心里一种激动油然而生。那一刻,我真的相信,灾难面前,中国不会倒下!中国的人民不会倒下!

虽然灾难突如其来,但是我们一定不会被击垮!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记得2004年5月我和朋友去嘉陵江漂流,那里的青山绿水对我们这些在水泥森林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境。而这次徽县境内受灾最重的109隧道就在我们上次漂流的嘉陵江旁,故地重游109隧道,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我心里只有一个词:震撼!原本翠绿的群山被油罐车燃起的大火熏得乌黑,曾经温顺美丽的嘉陵江被公交车大小的山石阻塞了河道,河床水位和公路几乎齐平。

为了及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里的受灾情况,作为到109隧道现场的第一组电视记者,我们报道组第一时间和在这里抢险的铁路工程人员联系,抓紧时间拍摄采访。

我记得那一天气很热,隧道口的浓烟和余热让人快要窒息,但是看着铁路工程人员和消防官兵执著忙碌的身影,我们似乎也忘却了这些,和他们一样顶着余震滚落的山石,忠实地记录着这里的一切。拍摄结束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节目做好无法传输回兰州!怎么办?离这里最近的武都微波站离这里有数百公里都是山路,平时就不好走,更别说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了。这时我们想到往常上网聊天的软件——QQ,中央台发回的第一段灾区视频不也是用它传输的么?既然他们可以,我们也能做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地震的原因,徽县的所有网吧已经停止营业,唯一可以上网的徽县宾馆网速奇慢,被我们戏称为“龟速”,一条3分钟的新闻传回兰州竟然花了6个多小时,这让我们采访组很是无奈,不过当看到我们的节目顺利播出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随着成县鸡峰山微波站的恢复,我们终于可以放弃龟速网络了,毕竟成县到109隧道也就百十公里,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看来我们的时效性有保证了,开心!不过我后来想起这件事,一点开心的感觉也没有。记得那段日子,为了节省时间,颠簸的汽车就是我们的工作室,每次拍摄完,我们都会在车内将刚拍摄好的素材,采集到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开始组稿、编辑,饿了,来一口干干的方便面;渴了,灌一口矿泉水;颠簸中,身体撞上车厢来不及管;晃动中,鼠标偏移,就抓得更紧……就这样,一条条新闻在这个特殊的“汽车机房”里,在一次次颠簸中完成成片编辑,第一时间通过微波回传到兰州,有效地提高了电视的时效性。说老实话,那一段时间,真的很累,不光是身体,也包括内心,那段时间,我心里最多的想法就是早一点将我们的新闻传回兰州,让更多的人知道,甘肃的电视媒体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6月8日是端午节,是赈灾开始后第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第一个成为法定假日的端午节。那一天,我和摄像记者刘依然正在康县采访,听说在康县救灾的兰州军区某红军师的“铁锤子团”要在那天和当地百姓联欢,于是我们和司机马上赶往“铁锤子团”在王坝乡的驻地作采访报道。

一起吃过炊事班精心准备的晚饭,联欢真正开始,营区的空地就是舞台,军车的大灯就是照明的灯光,没有华丽的出场阵容,也没有鲜花和礼仪小姐,有的只是战士们和同学们饱含质朴的表演,一束束野花甚至是野草就能表达大家对这些临时演员的喜爱。

那一刻,我从摄像机的寻像器里看到,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那一张张憨厚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忧伤,有的只是对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希冀。那场晚会让我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那篇《爱尔克的灯光》,灾难过后还有希望作支撑的民族一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刘依然一直在“铁锤子团”进行采访报道,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团为了帮助王坝乡恢复生产,不但自费购买了绳索、工具,还将部分帐篷和炊事车等物资支援给当地学校,并发动官兵和当地百姓结帮扶对子,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更多地老百姓加入了重建家园的行列,看着那些在废墟中忙碌的身影,看着那些脸上还有些稚嫩的士兵,在一次次的号子声中,推倒一段危墙,搬出一件件东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民军队在这次灾难中所起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是他们,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了受灾群众头上那片濒临垮塌的天!

28天,在人生的历程中只是惊鸿一瞥,但是这28天里,我所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无论是带着父亲嘱托、自费包车捐赠救灾物资的个体经营户;还是不顾自家受灾严重、全力帮助村民重建的村干部;或是主动帮助邻村修建学校的村支书;以及一队队自发去部队慰问的寻常百姓,他们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正是他们这样不计得失,群策群力的作法,让我们满目疮痍的家园慢慢恢复元气,让我感动,让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