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我国煤炭企业生产始终在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两高一低”的生产模式下进行。传统矿业开发主要包括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部分。矿石采掘每年从地表和地表深处开采出巨大数额的矿石和围岩,改变和破坏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使地质环境不断地改变和恶化;矿石洗选产生了大量废水和尾渣,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体,尾渣堆置占用了大量土地,并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矿石冶炼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同时,产生了巨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恶化了环境。这种生产方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其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生产模式从长远来看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传统煤炭企业生产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开采强度大,后备储量十分紧张;第二,采收率低,煤炭资源损失巨大;第三,废弃物排放强度高,矿区治理力度差,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第四,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情况触目惊心。
国有煤炭企业在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排放、低度利用的生产模式驱动下,虽然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矿山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三个方面。
(1)矿山固体废弃物。据统计,目前我国矿山采矿废石总堆放量为140亿吨,煤矿开采积存的煤矸石超过30亿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需要大面积的堆存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废弃物中含有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长期堆放于露天场所,极易氧化分解,以致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矿区的土壤、水域和大气,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秩序。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积,还容易引发地表塌陷、裂缝和变形,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环境地质灾害(SindingK。,1999)。
(2)矿山废水。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矿坑水、废石场淋水及矿池废水等。我国每年因矿山生产而产生的废水、废液总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处理率仅为4.23%。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酸碱、固体悬浮物及各种选矿药剂,这些受污染的废水排放后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工地,并进一步污染农作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曾键年,1998)。
(3)矿山废气。矿山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渠道:一是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瓦斯和有毒物质;二是由于使用炸药、柴油机设备等而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三是矿区冶炼厂、火电厂等产生的浓烟;四是矿区大量燃煤而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在废气排放方面,仅煤炭行业工业废气排放量每年达4000亿立方米。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SO3、H2S等有害气体。目前,我国因SO2污染导致的酸雨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0%以上,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孙玉峰,2005)。煤炭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