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卷)
11183100000026

第26章 刘庄开拓中兴之路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中兴的理想基本实现了。有大臣建议他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种祭拜天地典礼。光武帝认为封禅劳民伤财,过于炫耀,所以没有去。直到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无意读到一本书,上面写着黄帝登泰山封禅后成了神仙,他便动了心。光武帝是个挺迷信的人,前思后想许久,也终于决定到泰山去,封禅归来,光武帝为讨吉利,改年号为中元,并且修了许多礼堂、观象台、天文台。他还下令屯田和开垦荒地,重新统一度量衡,光武帝的晚年依然为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直到中元二年二月,一代英豪光武帝刘秀逝世,终年63岁。

光武帝在位34个春秋,政绩醒目,特别是光武中兴的历史,影响千秋万代。他临终之前下令说,丧事从简,节约费用,各地的官员不许到京城奔丧,要坚守职位。从这一点看来,光武帝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不追求铺张,值得称道。

三月,光武帝被安葬于洛阳郊区的原陵,原陵很小,边长才360步,中间坟丘高约6丈,做为开国之君的陵墓,实在是相当俭朴了。

光武帝去世的当天,他儿子刘庄继承大统,后世称之为明帝。这是刘庄死后追谥的庙号。刘庄建立年号称之为永平。那年他已经30岁了,该如何治理国家,他心中很清楚。刘庄基本上继承了父亲刘秀的遗志,以中兴为主,实行安邦之道。永平元年的新年,刘庄率领大臣公卿朝拜原陵,怀念先帝的丰功伟绩。随后刘庄便颁布了对农民的政策:各地方官员顺应时节,不许搅扰农业生产,要增加生产力度;假如逃亡者或触犯律法者赎罪返回,可以从轻发落。这一系列的措施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应该说明帝基本上在光武帝创造的条件下,继续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刘庄的麻烦事也不少,光武帝刚刚去世,西北地区羌族发动了叛乱,与汉政府为敌,进犯陇西。在陇西金城郡,烧当羌族与地方的军队发生了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刘庄接到传报,深感为难,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他将毫无威信可言。幸好刘庄的头脑很冷静,迅速下诏:“赦免陇西囚徒,每人减罪一等,免收当年租税。”这一举措无疑稳定了陇西的民心。

光武中兴,避免战事,刘庄也极力避开战争,但目前的特殊情况只有依靠武力来解决了。他派谒者张鸿出兵金城郡。张鸿由于轻敌,不久就被打败。刘庄认为敌兵太强大,决定派王牌军出征,由中郎将窦固和捕虏将军马成前去平剿烧当羌族。窦固很会打仗,又有马成做助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讨伐成功,稳定住局面,打败羌族。

有一天,刘庄的三妹馆陶公主忽然来拜见他。馆陶公主极其客气的直接说道:“陛下,大统中兴,万民之福。如今陛下已登基,请勿忘同胞,膝下一子,年龄十六,可否封侯?”刘庄一听有些不知所措。原来馆陶公主的意思是给儿子讨个官位做,既然是公主的儿子,总不能随随便便封个官算了,而光武帝在世的时候,尽量避免亲戚参与政事,也轻易不肯把权力重大的职位交给亲戚。刘庄对此也很敏感,于是他学着父亲的经验做出决定:他婉言拒绝了馆陶公主的要求,赐钱千万,算是补偿。从这两件事来看,刘庄治理国家还是有能力的。

刘庄为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永平三年春天,他亲登灵台观测天象,永平四年,他又到洛阳东郊皇家籍田参加耕种,尽管这只是一种象征式的劳动,却表明刘庄对农业极其关注,要走中兴之路,此环节至关重要。

明帝刘庄的各项治国举措是光武帝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也提倡节俭,反对厚葬,即使自己的陵墓也不例外,比光武帝的还小很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汉时期的经济状况良好,社会太平,连年丰收,人口逐渐增加,一片兴盛的景象。

明帝信仰佛教,他曾郑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了上等丝绸,到天竺国(即印度)去取经求佛。

东汉的时候,由于生产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通比西汉时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们的随从,经过艰苦的长途旅行,终于到了天竺国,并且找到了佛教大师,向他们介绍了汉朝的情况,转达了汉明帝想要取经求佛的虔诚愿望。佛教的大师们认为汉明帝不远万里地派人来取经求佛,确是出于虔诚的心情,就决定派遣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跟随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国来。

两位大师到了中国,朝见了汉明帝,向汉明帝讲解了佛教的教义。汉明帝认为佛教的教义很符合他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就请他们把带来的贝叶经翻译成为汉文。于是,佛教就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