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孙朝宗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11181700000002

第2章 二世儒医孙景三

孙氏中医世家的第二代传人孙景三,名汉杰,以字行,光绪年间文庠生(秀才),娴于经诗子集,通于易卜星象,承其家学,尤精于医。

一、不谋仕途医为天职

景三公秉性颖悟豪爽,自幼好学,及长考中秀才之后,却无意步入官道,其原因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仕途无光,遂移心于医。在当时家庭及一些当地名医的训导下,攻读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旁通《医宗金鉴》及金元四大家之书。其后对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处方用药多以经方变通,尤重辨证,尝谓:“辨证应当细致,在复杂的证候中,重点找到主证;用药理应注意灵巧,古有成方,今无成病。”后来他在家中一间堂屋开始悬壶济众,立志为人们诊病配药,边实践边学习,积年月累,学验俱丰。每当瘟疫大面积流行之时,他便于自家门前煎药煮药,分发给群众,不取分文,这一行善之举得到了人们的赞誉。

二、儒医并进互为相补

景三公历来主张,学医之人,必补读《易经》,如能使医易并通,方可成为名医。如欲教书授徒,必先读《内经》《伤寒》《金匮》,其中的重点条文,必须背诵如流,尔后才可读诸家之书,开阔思路。因古书文字古奥,不易阅懂,古文通达,学医方易理解,学医又当专一,不怕难就怕懒,医理得其精髓,灵活运用,方可得心应手。因此医者必须学习《易经》,易学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法,易与医相结合,就可能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辨别出主证、次证,处方用药就会有条不紊,丝丝入扣,从而达到起死回生、减轻病痛的目的。

景三公认为金元四大家之书值得一读,而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薛、王、吴之书更为可读,温病学是对经方的进一步发挥,是从经方之中透出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次大飞跃、大进步,结合经方,融为一体,益善且美矣。

三、总结经验注重发挥

景三公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善于总结。临证治疗病人时,家中备有一诊籍,犹如流水账本,对每一位患者都单列一案,详记其脉证方药和诊治过程,病愈之后,略加按语,即为一例。无论成功者、失治者,都有一段小结,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诊案盈尺,学验俱丰矣。每年总结一次,把成功的经验集为一册,把失败的教训也集为一册,把前者编入《收穗录》,把失败或误治的个案写入《失穗录》,尤其在《失穗录》中写入教训,强加自责,示以警惕。同时又把家乡所产中草药亦详加记录,分门别类,编入一册,名曰《乡药》,并注意按照时令季节采集一部分,奉送给贫苦大众,不取分银,纯作奉献。余暇喜读经、史、子、集,著有《历代名臣传略》一书,均用毛笔书写,字迹清秀,行文均采用文言文,卓有己见。晚年闲暇常集乡亲于室中,收集民间验方,友人称之为“孙老蒲”,意思是说他颇有蒲松龄之风范。临诊之际,常以经方、时方、验方并施于患者,取效哗然。如一侯某患低热,经久不已,遍求于城中名家,有用小柴胡治疗者,有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者,皆不效,病已两月有余,景三公出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之,连服三剂而病愈;又治一中风偏瘫患者,腰部长一褥疮,破溃甚重,即视之,大如手掌,暴露白筋,大约有一厘米深,众医视之皆束手无策,景三公用一鸡蛋黄油治之(民间验方),其方法为将鸡蛋煮熟,取出鸡蛋黄放入大铜饭勺里攒碎,置于火上熬之,待鸡蛋黄黑见焦之时,即有黄油流出,先用开水煮过的温盐水冲洗疮口,拭干,再将黄油涂于疮面上,最后用鲜荷叶敷之, 每日换药一次,旬日即有新鲜肉芽长出,一月余疮口愈合,众医多奇之。

四、焚膏继晷发愤著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医事的长进,加上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学习,景三公所撰录的《医学收穗录》已有数尺之高,检点手录笔记,再一次做大的总结,即着手著书。他的第一部著作名曰《医学收穗录》,收集的都是平素治疗的病历,分门别类,细分为内科病案、妇科病案、外科病案、儿科病案。每一病案均详细记载了患者的诊病日期、家庭住址、何乡何庄、年龄、性别;其所述病史,也十分详尽;次述诊治过程,方中所用中药,该炒用、该用生、该用炭、先煮、后下均注得一清二楚。至于煮药方法、服药方法、禁忌事项,也都注之于方后。二诊、三诊的记述亦详,每案结于后,都加一段按语,其按语有长有短,短者数语了之,长者达千言之多。景三公的这一部《医学收穗录》分装为四册,按福、禄、祯、祥分订,每册约2cm厚,皆以毛笔小楷书写,字迹清晰明快。景三公的另一部书为草体,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己编写的《汤头歌诀》,第二部分为《寒热温平药性赋》手抄本,可装一大书箱。其中的丸散膏丹配制本中记载了许多医学实践真知,可谓宝中之宝。景三公的笔记本有“读《内经》记”“读《难经》记”“读陈氏(修园)记”“读黄氏八种记”等等,都是他悉心读书的心得记录。可惜20世纪40年代,由于黄河决口,房屋倒塌,景三公的大部分医书、书稿及成套书约千余部,均被大浪冲走,所存甚少。景三公对此憾之不已,遂患心脏痼疾,后迁居德州市状元府街,越一年,抗日战争爆发,率全家避难于乡下,所存书画又大都毁于倭寇兵燹,国难家恨,俱存心间,以至于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