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1117600000008

第8章 梁惠王(下) (3)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3 ]也,耕者九一[4 ],仕者世禄[5 ],关市讥而不征[6 ],泽梁[7 ]无禁,罪人不孥[8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9 ]云:‘哿[10 ]矣富人,哀此茕独[11 ]。’”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12 ]好货,《诗》[13 ]云:‘乃积[14 ]乃仓,乃裹糇粮[15 ],于橐于囊[16 ],思戢[17 ]用光[18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19 ],爰方启行[20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21 ]妃。《诗》[22 ]云:‘古公亶父[23 ],来朝走马,率西水浒[24 ],至于岐下。爰及姜女[25 ],聿来胥宇[26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27 ],外无旷夫[28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1]明堂:天子接见诸侯的殿堂。具体指的是泰山明堂。泰山明堂本是周天子东巡时接见诸侯的处所,在齐国境内。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无力再东巡,而众诸侯又不能居住,因此有人建议捣毁明堂。

[2]已:止、不。

[3]岐: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东北。

[4]耕者九一: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一个“井”字九百亩,周围八家各有一百亩的私田,最中间的一百亩属于公田,由周围的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国家,称为“九一税制”。

[5]仕者世禄:官员及其子孙世代都有俸禄。

[6]征:征税。

[7]梁:鱼梁,一种捕鱼的工具。

[8]不驽:不牵连妻子儿女。

[9]诗这里特指《诗经·小雅·正月》篇。

[10]哿:可以。

[11]茕独:孤苦之人。

[12]公刘:后稷的后代,据说是周朝的创业始祖。

[13]《诗》:这里特指《诗经·大雅·公刘》篇。

[14]积:指露天堆积存放。

[15]堠粮:干粮。

[16]橐、囊:装东西的口袋,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底,后者有底。

[17]戢:通“辑”,安置。

[18]光:发扬光大。

[19]干戈戚扬:四种兵器,这里代指兵器。

[20]启行:开路、出发。

[21]厥:代词,意为“那个”。

[22]《诗》:这里特指《诗经·大雅·绵》篇。

[23]古公亶父:即指周太王。周太王本号“古公”,名“亶父”。

[24]浒:水边。

[25]姜女:也称太姜,周太王的妃子。

[26]胥宇:视察房屋。

[27]怨女:因找不到丈夫而抱怨的女人。

[28]旷夫: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很多人都奉劝我拆毁明堂。请问先生,我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

孟子回答道:“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如果大王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

齐宣王听了,问道:“那先生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道:“过去,周文王在治理岐山的时候,对种地的人实行九分抽一的税率;对做官的人的子孙也给予俸禄;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守法纪的行为,并不征税;不阻止百姓在湖泊里捕鱼;只处罚罪犯一个人,并不牵连他的妻儿老小。没有妻子的老人叫做鳏夫,没有丈夫的老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做独老,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底下最穷苦而又没有依靠的人,周文王实行的仁政一定最先照顾到他们。《诗经》上说:‘有钱人的生活是可以过得去了,还是多照顾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吧。’”

齐宣王说道:“这话说得好啊!”

孟子又说道:“大王如果觉得好,又为什么不照着做呢?”

齐宣王停了一停,才说道:“我有个坏毛病,我贪图钱财。”

孟子说道:“以前的公刘也贪图钱财。《诗经》上说:‘把收获的粮食装满仓库,再把充足的干粮装进口袋里。聚集起民众以扩大自己的地盘,张弓带箭,拿起武器,开始动身迁移到豳地。’因此,留下的人的仓库里有粮食吃,出行的人口袋里有干粮吃,这才可以开始动身迁移。尽管大王贪图钱财,但如果能想到百姓也贪图钱财的话,对施行王政又有什么影响呢?”

齐宣王又说道:“我还有个坏毛病,我贪恋女色。”

孟子回答道:“以前的周太王也贪恋女色,很疼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一大早就骑着马沿着西边的河岸奔驰,一直到了岐山脚下。他是带着他的妻子姜女来勘察地形,以便修建新居的。’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并因此而抱怨的女人,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如果大王贪恋女色,但也能想到百姓也贪恋女色,这对施行王政又有什么影响呢?”

【阐释】

在前面的章节里,孟子劝齐宣王接受他的外交策略“大国以仁,小国以智”时,齐宣王推脱是自己有“好勇”的毛病。在这一章里,齐宣王故伎重演,再次以“寡人好货”和“寡人好色”为借口,推脱孟子劝他行仁政。也真是难为了这位国君了。也许换做别人,早就对齐宣王这样的国君失望了,但是孟子没有。针对齐宣王的借口,孟子再次批驳了他,进一步因势利导地给齐宣王提出了完美的建议,让齐宣王“退无可退”。尽管孟子并不支持国君们贪财好色,但他仍然退了一步,强调即使是贪财好色,只要能施行仁政,也一样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针对齐宣王“好货”、“好色”的问题,孟子例举了周朝的始祖公刘“好货”和周太王“好色”的例子,说明连圣贤都犯这两样毛病,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孟子的论述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他的这一番言论也就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必要了,因为它脱离了孟子思想的核心。因此,在这番论述里面,最关键的话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这也正是为什么尽管公刘贪财、周太王好色,但依然可以成就圣贤之名的原因,因为他们在贪财好色的时候,没有忘记百姓,记得“与民同有”。齐宣王如果也能这样的话,与百姓有乐同享、有苦同吃的话,也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当然,即使国君爱财也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这份爱财之心扩大,让百姓都有财可爱。这种“与民同货”的思想是孟子要求国君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体现了他的满足人欲的主张,具有增强国君自身修养,保护民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繁荣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主张不是空谈,在他之后的历朝历代的国君中,也确实有人按照孟子的要求做到了,金世宗就是一位。由于金世宗曾经长期当地方官,对祸乱之源和吏治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他认为“国君以民为本,得民则君存,失民则君亡”。在当了皇帝以后,他特别注重体恤民情,带头提倡节俭,关心百姓疾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1 ]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2 ]其反[3 ]也,则[4 ]冻馁[5 ]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6 ]之。”

曰:“士师[7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8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1]托:托付、拜托。

[2]比:等到。

[3]反:通“返”,返回、回来。

[4]则:表示结果。

[5]馁:饥饿。

[6]弃:指与人断交。

[7]士师:掌管司法的官吏。

[8]已之:罢免、免职。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道:“大王的大臣把妻儿托付给一个朋友照顾,而他自己到楚国游玩去了。然而,当他回来以后,却看到他的妻儿挨饿受冷。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回答道:“应该和他绝交。”

于是,孟子便说道:“如果大王的司法官不能管好他的下属,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回答道:“应该把他免职。”

孟子又说道:“如果国家得不到妥善的治理,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听了,只是左右张望,把话题引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阐释】

这一章短小而精湛,其中的“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名言。在这一章里,齐宣王再次领教了孟子的雄辩能力: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琐事入手,最后推论到齐宣王身上,给了他一个大难堪。齐宣王毫无退路,而且尴尬无比,只好回顾左右,转移话题。

在这里,孟子提到的都是同一类的事情,然后逐步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最后直指齐宣王的失职之罪。这本身已经足够精彩了,然而更令人叫绝的是,结论并不是由孟子自己说出的,而是由齐宣王说出来的,这不仅更能警醒齐宣王,而且也让齐宣王更难堪,最后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不理孟子以了事。孟子的这种“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的气概和掀天撼地的气魄,使齐宣王顿时失去了作为国君的声威,很驯服地听他的指责和教训。

有人认为,孟子的这一行为比较过分,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国君的讽谏,达到了指斥的地步,甚至还有弹劾和罢免国君的意思。其实,这也有些言过了。孟子本身并不是想要齐宣王出丑,也没有指斥和弹劾他的意思,只是因为齐宣王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施行仁政,所以孟子才出言逼他,迫使他下决心施行仁政罢了。

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理论不是权利型的,而是义务型的,他主张的不是权利责任和政治责任,而是一种道义责任。所谓道义责任,就是不论是国君,还是各级官员,都要做到忠于职责和勇于任事,否则就应该被罢免,或者引咎辞职。这与一千多年以后西方一些政治学家们的主张不谋而合。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1 ]者,非谓有乔木[2 ]之谓也,有世臣[3 ]之谓也。王无亲臣[4 ]矣,昔者所进[5 ],今日不知其亡[6 ]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7 ]尊,疏逾戚,可不慎[8 ]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释】

[1]故国:历史悠久的国家。

[2]乔木:年代久远的高大的树木。

[3]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旧臣。

[4]亲臣:特别亲近和信任的大臣。

[5]进:任用。

[6]亡:离开、躲避。

[7]逾:超越、超过。

[8]慎:慎重。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道:“所谓历史悠久的国家,指的并不是国内有高大的树木的国家,而是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的国家。但是大王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重用过的那些大臣现在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问道:“那么,我应该怎样识别真正缺乏才能的人,并不重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