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杉是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只生长在缅甸以及我国台湾、湖北、贵州和云南。最早于1904年在台湾中部中央山脉乌松坑海拔2000米处被发现,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秃杉为常绿大乔木,植株异常高大。通常,秃杉树高可达60米,直径2~3米,但这种植物生长缓慢,直至40米左右高时才生枝,树冠之下高直而光秃,故名秃杉。它的树冠小,树皮呈纤维质,叶在枝上的排列呈螺旋状。奇怪的是,都是一样的树种,但是秃杉的幼树和老树上的叶形有所不同:幼树上的叶尖锐,为铲状钻形,大而扁平;老树上的叶呈鳞状钻形,横切面呈三角形或四棱形,上面有气孔线。
秃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呈球形。其雄球花5~7个簇生在枝的顶端,雌球花比雄球花小,也着生在枝的顶端。长成的球果为椭圆形,没有鳞片,苞片倒圆锥形至菱形。虽然秃杉是高大的乔木,但是其种子只有5毫米左右长,带有狭窄的翅。难以想象,这么小的种子竟然能长成一株参天的大树。
值得一提的是,秃杉属于杉科台湾杉属,它只有一个“孪生兄弟”——台湾杉,由于它们长得很像,又分布在同一地区,因此,一般通称它们为台湾杉。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秃杉的叶较台湾杉的窄,球果的种鳞比台湾杉多一些。
秃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秃杉树干挺直,木质软硬适度、纹理细致,心材紫红褐色,边材深黄褐色带红,且易于加工,是建筑、桥梁和制造家具的好材料。此外,它还是营造用材林、风景林、水源林、行道树的良好树种。
秃杉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可以说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大量繁育栽培成为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重要手段。目前,随着国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人们对秃杉的进一步认识,它有望成为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中的后起之秀。